延續上篇《擺脫手機成癮與社群媒體焦慮(上) - 數位科技的真相》,本篇將分享個人的真實觀察。
假性好處的代價
文章指出社群媒體現在已進入「零發文時代」,你幾乎很少看到親友的發文了。社群媒體的初衷是讓親朋好友分享生活、彼此交流連結的平台,卻逐漸變成擁有光鮮亮麗生活的人們為主導的舞台,進而擠壓每個人展現真實自我的空間。
社群媒體主流型態
➀精緻的圖文影音:有質感的照片和短影音、華麗的擺拍、行銷文案。
②有趣的奇聞軼事:發現新奇的人事物,好笑、有趣的廢文和諧音梗。
➂個人的故事經驗:引起感情共鳴的個人分享,或是一般少見的經驗故事。
➃專業的價值資訊:利用自身專業,提供具價值性的資料、書籍和文獻等。
這些好處是否值得
社群媒體上並非所有東西都不好,但它仍衍生許多問題,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所追求的其實是「假性好處」。
➊過度包裝呈現:社群媒體充滿過於理想、夢幻的人事物,使得發文的門檻和壓力大幅提高,多數人報喜不報優,使用者容易產生比較心理,引發自身的焦慮及匱乏感,認為「他人擁有比較多」的錯覺,而對個人生活的滿意度及幸福感降低。
➋文化短而扁平:為了演算法和流量無不出奇招,吸引眼球的內容變多,人們從眾,特別重視外在形象,對人事物的審美卻趨向單一。追求短、簡單、模板化的速食內容,重視是否流行、刺激好玩,而不在意是否符合真正的需要、能促進成長。
➌資訊過於龐雜:瀏覽手機的自動推播,花大量時間無止盡關注他人的生活,卻忽略經營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方式和語言獨立思考。過多資訊也使大腦超載,無時無刻處於過勞狀態,如何篩選及判斷正確的資訊,不受爭議和錯誤的言論影響,也考驗個人智慧。
➍互動交流式微:和他人互動逐漸依賴按讚、追蹤、留言和私訊聊天,以為能夠取代真實的面對面交流。習慣浸泡在價值觀相近的同溫層中,對於不同立場的看法較少理解和包容,人與人的相處更加敏感、極端。
我的適應和掙扎
使用經歷
我曾經是IG的重度使用者。
曾經也認為發文、發限動是分享生活的好方法,卻沒有因此和他人真正地靠近,反而帶來許多情緒上的困擾。看到他人豐富的生活,不禁忌妒羨慕、感到自卑;自己的po文又會在意按讚、留言,沒有期待中的回饋會失望,也讓我在無聊的時候就想滑手機。
接觸《深度數位大掃除》後,經過陸陸續續的嘗試,現在已經可以做到完全不看IG,但如果有旅遊和特別的好事發生,仍然會偶爾上去(發文為主,少數限時動態),頻率幾乎是以月起跳。
「過度活在網路世界的代價就是,無法專注和安穩地過好現實生活。」是我個人最深的感觸,很感謝自己做了這個決定,它讓我能好好閱讀、經營部落格、規劃旅遊,在生活中專注與人互動,無論內外在都有很大的轉變。
尚待改變
停用社群媒體是需要經過一段「讓朋友理解」的適應期,不用社群媒體和多數人的習慣有很大的不同,未必所有人都能同理你的消失和沒回應,或是配合你的社交方式,這也是我認為自己應該要更明確的地方。
在發文和限動的時候,怎麼避免自己的心情受到影響,讓他人感到炫耀和不舒服,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我時常思考的部分。除了IG,仍會看youtube和臉書,每天仍然花許多時間在這些平台上面,距離戒除手機成癮還有一段路要走。
經營部落格的時候心情難免也會受到讚數、留言數、觀看數而浮動,非常感謝每一位追蹤、加入沙龍和肯定我的讀者,讓我能堅持到現在。在追求流量、行銷宣傳、打造個人品牌上,自己喜歡的呈現方式與符合大眾喜好之間的平衡,我仍在學習。
如何選擇和使用
清楚自己的想要
回顧經歷,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真正要什麼」。我的沙龍裡一直以來有分享探討情緒感受的文章,那些也是幫助自己在感覺不對勁的時候能回頭反思。無意識的行為一定有潛意識認為應該這麼做的原因,試著從提問中釐清自己的在意。
花大量的時間瀏覽頁面,是在查找有用的資訊嗎?還是因為生活沒有其他安排及規劃?
對文章的數據結果在意,是因為想經營自媒體嗎?還是我很在意他人的評價?
對於使用社群媒體的目的,有足夠清楚嗎?我想從中獲得什麼?
是一時的開心與刺激,還是想要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
如同《深度數位大掃除》所述,我現在使用數位科技的方式,有直接支持我的價值觀嗎?
我也逐漸了解這些問題的答案:
- 我使用社群媒體,不是只當觀眾,而是期許自己成為生產者、創作者。
- 我希望能透過社群媒體、部落格,展示忠於自我的表達,記錄思維的成長和變化,並將有用的資訊分享給任何人。
- 我在社群媒體分享生活,是想記錄人生的特別時刻和當下的心境,留下回憶。我想傳達正向的情緒,但更在意「真實」,所以負面、辛苦和不完美的部分也不刻意掩藏。
- 我仍然在乎外界的評價,但同時會接納不完美。無論發文的狀況如何,我都對自己有信心和肯定。
如果能夠清楚每一個提問,真誠面對自己,就能保持內核穩定,確信所做的每件事。
像專家一樣使用
分享《深度數位大掃除》提出的幾個很棒的方法:
💡安排優質的休閒活動
這是上篇【從「數位斷捨離」開始】的重點,當我們暫停使用社群媒體,這段期間如果在現實生活裡沒有「優質」的休閒支持,就可能走回老路。作者鼓勵我們每周、每季為單位設定目標養成優質習慣,去學習,和從事「用雙手」技能的活動,例如:閱讀、學樂器、做園藝、木工等。
💡只是靜靜的瀏覽就好
「別按讚」、「別留言」,就是靜靜地瀏覽就好,目的是為了避免太過習慣透過網路進行低品質社交,一旦我們過多使用網路交流,便會認為這可以取代真實對話,而犧牲真正面對面高品質社交的時間和技能。此外,關閉通知、刪除社群媒體,也是一種清爽的作法。
💡劃定交流和使用時間
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在那段時間裡可以盡情使用手機、滑社群媒體,和他人網路交流和通電話,但該時間以外我們要嚴格保護自己的專注力。這能讓親朋好友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放心聯繫我們,不害怕打擾和認為被拒絕,而我們也不需要一直分心處理訊息。
💡慎選關注和追蹤對象
專業人士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與一般人不同,他們會將時間花在有利自己事業和技能的帳號上,只追蹤特定領域的優秀人才,如果有想了解的議題,選擇提供高品質資訊的網站、報章雜誌或其他管道,並且屏蔽可能會讓人分心的雜訊,拒絕對所有內容照單全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