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手機成癮與社群媒體焦慮(下) - 個人的真實觀察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延續上篇《擺脫手機成癮與社群媒體焦慮(上) - 數位科技的真相》,本篇將分享個人的真實觀察。

假性好處的代價


前陣子在Threads看到趙又萱 Abby Ch.的文章,是我認為近期對社群媒體觀察最深入的文章,推薦閱讀。

文章指出社群媒體現在已進入「零發文時代」,你幾乎很少看到親友的發文了社群媒體的初衷是讓親朋好友分享生活、彼此交流連結的平台,卻逐漸變成擁有光鮮亮麗生活的人們為主導的舞台,進而擠壓每個人展現真實自我的空間。


社群媒體主流型態

精緻的圖文影音:有質感的照片和短影音、華麗的擺拍、行銷文案。
有趣的奇聞軼事:發現新奇的人事物,好笑、有趣的廢文和諧音梗。
個人的故事經驗:引起感情共鳴的個人分享,或是一般少見的經驗故事。
專業的價值資訊:利用自身專業,提供具價值性的資料、書籍和文獻等。


這些好處是否值得

社群媒體上並非所有東西都不好,但它仍衍生許多問題,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所追求的其實是「假性好處」。


過度包裝呈現:社群媒體充滿過於理想、夢幻的人事物,使得發文的門檻和壓力大幅提高,多數人報喜不報優,使用者容易產生比較心理,引發自身的焦慮及匱乏感,認為「他人擁有比較多」的錯覺,而對個人生活的滿意度及幸福感降低


文化短而扁平:為了演算法和流量無不出奇招,吸引眼球的內容變多,人們從眾,特別重視外在形象,對人事物的審美卻趨向單一追求短、簡單、模板化的速食內容,重視是否流行、刺激好玩,而不在意是否符合真正的需要、能促進成長。


資訊過於龐雜:瀏覽手機的自動推播,花大量時間無止盡關注他人的生活,卻忽略經營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方式和語言獨立思考。過多資訊也使大腦超載,無時無刻處於過勞狀態,如何篩選及判斷正確的資訊,不受爭議和錯誤的言論影響,也考驗個人智慧。


互動交流式微和他人互動逐漸依賴按讚、追蹤、留言和私訊聊天,以為能夠取代真實的面對面交流。習慣浸泡在價值觀相近的同溫層中,對於不同立場的看法較少理解和包容,人與人的相處更加敏感、極端。


我的適應和掙扎

使用經歷

我曾經是IG的重度使用者。

曾經也認為發文、發限動是分享生活的好方法,卻沒有因此和他人真正地靠近,反而帶來許多情緒上的困擾。看到他人豐富的生活,不禁忌妒羨慕、感到自卑;自己的po文又會在意按讚、留言,沒有期待中的回饋會失望,也讓我在無聊的時候就想滑手機。


接觸《深度數位大掃除》後,經過陸陸續續的嘗試,現在已經可以做到完全不看IG,但如果有旅遊和特別的好事發生,仍然會偶爾上去(發文為主,少數限時動態),頻率幾乎是以月起跳


「過度活在網路世界的代價就是,無法專注和安穩地過好現實生活。」是我個人最深的感觸,很感謝自己做了這個決定,它讓我能好好閱讀、經營部落格、規劃旅遊,在生活中專注與人互動,無論內外在都有很大的轉變。


尚待改變


停用社群媒體是需要經過一段「讓朋友理解」的適應期,不用社群媒體和多數人的習慣有很大的不同,未必所有人都能同理你的消失和沒回應,或是配合你的社交方式,這也是我認為自己應該要更明確的地方。


在發文和限動的時候,怎麼避免自己的心情受到影響,讓他人感到炫耀和不舒服,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我時常思考的部分。除了IG,仍會看youtube和臉書,每天仍然花許多時間在這些平台上面,距離戒除手機成癮還有一段路要走。


經營部落格的時候心情難免也會受到讚數、留言數、觀看數而浮動,非常感謝每一位追蹤、加入沙龍和肯定我的讀者,讓我能堅持到現在。在追求流量、行銷宣傳、打造個人品牌上,自己喜歡的呈現方式與符合大眾喜好之間的平衡,我仍在學習。


如何選擇和使用

清楚自己的想要


回顧經歷,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真正要什麼」。我的沙龍裡一直以來有分享探討情緒感受的文章,那些也是幫助自己在感覺不對勁的時候能回頭反思。無意識的行為一定有潛意識認為應該這麼做的原因,試著從提問中釐清自己的在意。


花大量的時間瀏覽頁面,是在查找有用的資訊嗎?還是因為生活沒有其他安排及規劃?
對文章的數據結果在意,是因為想經營自媒體嗎?還是我很在意他人的評價?
對於使用社群媒體的目的,有足夠清楚嗎?我想從中獲得什麼?
是一時的開心與刺激,還是想要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

如同《深度數位大掃除》所述,我現在使用數位科技的方式,有直接支持我的價值觀嗎?


我也逐漸了解這些問題的答案:

  • 我使用社群媒體,不是只當觀眾,而是期許自己成為生產者、創作者。
  • 我希望能透過社群媒體、部落格,展示忠於自我的表達,記錄思維的成長和變化,並將有用的資訊分享給任何人。
  • 我在社群媒體分享生活,是想記錄人生的特別時刻和當下的心境,留下回憶。我想傳達正向的情緒,但更在意「真實」,所以負面、辛苦和不完美的部分也不刻意掩藏。
  • 我仍然在乎外界的評價,但同時會接納不完美。無論發文的狀況如何,我都對自己有信心和肯定。

如果能夠清楚每一個提問,真誠面對自己,就能保持內核穩定,確信所做的每件事。


像專家一樣使用

分享《深度數位大掃除》提出的幾個很棒的方法:


💡安排優質的休閒活動

這是上篇【從「數位斷捨離」開始】的重點,當我們暫停使用社群媒體,這段期間如果在現實生活裡沒有「優質」的休閒支持,就可能走回老路。作者鼓勵我們每周、每季為單位設定目標養成優質習慣,去學習,和從事「用雙手」技能的活動,例如:閱讀、學樂器、做園藝、木工等。


💡只是靜靜的瀏覽就好

「別按讚」、「別留言」,就是靜靜地瀏覽就好,目的是為了避免太過習慣透過網路進行低品質社交,一旦我們過多使用網路交流,便會認為這可以取代真實對話,而犧牲真正面對面高品質社交的時間和技能。此外,關閉通知、刪除社群媒體,也是一種清爽的作法。


💡劃定交流和使用時間

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在那段時間裡可以盡情使用手機、滑社群媒體,和他人網路交流和通電話,但該時間以外我們要嚴格保護自己的專注力。這能讓親朋好友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放心聯繫我們,不害怕打擾和認為被拒絕,而我們也不需要一直分心處理訊息。


💡慎選關注和追蹤對象

專業人士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與一般人不同,他們會將時間花在有利自己事業和技能的帳號上,只追蹤特定領域的優秀人才,如果有想了解的議題,選擇提供高品質資訊的網站、報章雜誌或其他管道,並且屏蔽可能會讓人分心的雜訊,拒絕對所有內容照單全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iao的閱讀及生活雜感
68會員
51內容數
這裡是ciao的小宇宙😊! 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具有啟發性的人事物, 透過好書、音樂、電視影劇等作品紀錄自己的想法, 謝謝你的到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2025/10/24
本次分成上下篇,本篇會著重在數位科技的基本認識,下篇會分享個人的使用想法。透過這兩篇文章回顧自己收穫的理解,整合經驗與感想,未來哪些部份可以更加留意,也分享給有同樣煩惱的人。
Thumbnail
2025/10/24
本次分成上下篇,本篇會著重在數位科技的基本認識,下篇會分享個人的使用想法。透過這兩篇文章回顧自己收穫的理解,整合經驗與感想,未來哪些部份可以更加留意,也分享給有同樣煩惱的人。
Thumbnail
2025/10/16
看到當期主題「拒絕內耗!內耗仔生存筆記」時,回顧自己平常是怎麼從內耗情節中脫離,想簡單紀錄作為分享,提醒自己,也希望對任何自覺內耗的人有所幫助。
Thumbnail
2025/10/16
看到當期主題「拒絕內耗!內耗仔生存筆記」時,回顧自己平常是怎麼從內耗情節中脫離,想簡單紀錄作為分享,提醒自己,也希望對任何自覺內耗的人有所幫助。
Thumbnail
2025/07/13
2025已進入下半年,特地回去看了自己2024年回顧的文章【思考101,及年度回顧 - 生活取決於我怎麼想】,去年最大的體悟是:覺察釐清自身、心中存有他人、幸福不假外求。今年以這些反思為基礎,談談最近想改進的部分和接觸到的知識,這是一篇自省的文章。
Thumbnail
2025/07/13
2025已進入下半年,特地回去看了自己2024年回顧的文章【思考101,及年度回顧 - 生活取決於我怎麼想】,去年最大的體悟是:覺察釐清自身、心中存有他人、幸福不假外求。今年以這些反思為基礎,談談最近想改進的部分和接觸到的知識,這是一篇自省的文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代人手機成癮成為一種危機,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專家提出了一些關鍵建議,如何聰明使用手機,逐步戒除成癮。該建議包括改善使用習慣、限制使用時間、關閉通知等。本文探討了這些關鍵結論,並提出實際行動建議。
Thumbnail
現代人手機成癮成為一種危機,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專家提出了一些關鍵建議,如何聰明使用手機,逐步戒除成癮。該建議包括改善使用習慣、限制使用時間、關閉通知等。本文探討了這些關鍵結論,並提出實際行動建議。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想早睡早起,卻一直滑手機,結果隔天上班睡過頭遲到;想著要用功念書,卻忍不住一滑再滑,結果幾個小時就過去。 明明手機為現代人帶來方便的生活,但就是如此方便的手機,也令我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若你曾經有過這些經驗,那麼你該看看這本書,讓你擺脫手機腦,找回人生的掌控權。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想早睡早起,卻一直滑手機,結果隔天上班睡過頭遲到;想著要用功念書,卻忍不住一滑再滑,結果幾個小時就過去。 明明手機為現代人帶來方便的生活,但就是如此方便的手機,也令我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若你曾經有過這些經驗,那麼你該看看這本書,讓你擺脫手機腦,找回人生的掌控權。
Thumbnail
該是面對手機成癮的壞習慣吧!看似一機掌握全世界,殊不知是越來越脫離現實。 「自己明明從以前就很愛看書,現在卻變得愈來愈不容易專注。一讀到需要聚精會神的篇章,便把書丟在一旁。」
Thumbnail
該是面對手機成癮的壞習慣吧!看似一機掌握全世界,殊不知是越來越脫離現實。 「自己明明從以前就很愛看書,現在卻變得愈來愈不容易專注。一讀到需要聚精會神的篇章,便把書丟在一旁。」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手機的發明  是好還是壞 Facebook WhatsApp Instagram Line 誰沒有它 道歉  告白  搭訕  調情  都依賴它
Thumbnail
手機的發明  是好還是壞 Facebook WhatsApp Instagram Line 誰沒有它 道歉  告白  搭訕  調情  都依賴它
Thumbnail
創作動機 現在有太多人生活在手機的世界中,整天滑的手機都不離手,這樣的生活是否正常呢?當然不正常。所以我們也要離開手機,過自己的生活。正視自己週邊的事物,而不光是沉迷在手機世界之中。別讓錯失恐懼症綁架你。 編曲 由於收集的片段比較多,在編曲上也顯得比較複雜。特別是FOMO這段,要如何處理才能讓
Thumbnail
創作動機 現在有太多人生活在手機的世界中,整天滑的手機都不離手,這樣的生活是否正常呢?當然不正常。所以我們也要離開手機,過自己的生活。正視自己週邊的事物,而不光是沉迷在手機世界之中。別讓錯失恐懼症綁架你。 編曲 由於收集的片段比較多,在編曲上也顯得比較複雜。特別是FOMO這段,要如何處理才能讓
Thumbnail
若不想被手機掌控生活,不妨也試著與我一起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如果能推動身邊的人共同進行,我想將會有更大的效果,讓我們一起放下手機,體驗生活。
Thumbnail
若不想被手機掌控生活,不妨也試著與我一起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如果能推動身邊的人共同進行,我想將會有更大的效果,讓我們一起放下手機,體驗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