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手機成癮與社群媒體焦慮(上) - 數位科技的真相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最近剛開設 Threads 和臉書粉絲專頁。

雖然才剛起步,使用手機和社群媒體的時間難免增加,隱約感受到焦慮和不自在,而想起《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


這本書對我別具意義,它啟發我用新的視角看待數位科技,並開始在方格子分享閱讀心得,它也是我第一篇方格子的文章儘管本書是2019年出版,至今仍然很受用,十分具前瞻性,為瞭解這類議題,我也接觸相關影片和文章。


本次分成上下篇(下篇請見連結!),本篇會著重在數位科技的基本認識,下篇會分享個人的使用想法。透過這兩篇文章回顧自己收穫的理解,整合經驗與感想,未來哪些部份可以更加留意,也分享給有同樣煩惱的人。


數位科技的真相

危害大於利益


數位科技不只包含手機,任何透過「螢幕」運作、讓人無法克制使用的媒介都包含在內。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像是串流平台追劇、玩單機遊戲,工作中不可避免的AI工具、email、line 群組等等,我們幾乎每天都浸泡在數位科技的環境


根據《Digital 2025》調查,台灣平均每天上網超過7小時,手機就佔一半以上的時間,社群媒體使用人口更達全人口的79.4%手機和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勢不可擋,也加深了各行各業對於數位行銷的重視與推廣。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特色在於回歸人們生活的基本面,它沒有試圖美化社群媒體的形象,反而揭露一直以來的惡習:包裹著「新奇有趣」、「促進互動」、「跟上潮流」的糖衣,讓我們誤以為使用後能為生活帶來更多美好。


實際上,社群媒體推出的一連串功能(按讚、通知、hashtag)都不是以服務用戶為目的,而是精心設計延長用戶停留 app 的時間,藉此獲得龐大的商業利益;你所提供的讚、時間的足跡甚至會成為他們用來數據分析的工具。

你越上癮、越頻繁使用,他們的獲利就越多;後來竄紅的IG限時動態、 Reels、短影音也讓情況加劇。


關於這部分,《失控的焦慮世代》以下個世代的孩子們為主體,探討社群媒體的危害,特別推薦張修修製作的一系列優質影片(約有3部,強烈推薦)。

其中提到社群媒體公司內部已有研究證實,其功能對青少年/女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影響,甚至需接受國會調查,但科技巨頭為了商業利益仍在所不惜;影片說明和分析都非常精闢,值得深思。



需要謹慎篩選


社群媒體的全球性盛行,主要因社會環繞著「這是時代趨勢」的風氣,每個人都應該加入、跟上最新資訊,否則就會被淘汰的壓力,讓不分年齡族群的手機下載滿滿的app,多重使用。


這些科技確實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機會,我們隨時能知道關心的人的動態(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明星網紅),只要一鍵搜尋就能有源源不絕的資料,和身邊的人有更多共同話題,靠一句話或一張圖片就能暴紅,或是有舞台展現自己,滿足被看見、被肯定的需求。


本篇並非想將社群媒體妖魔化,而是認為我們可能誤以為手機成癮只是自制力的問題,或為了追求那些「假性好處」,過度輕忽其可能造成的長期危害,並失去身為人類最重要的資產-「時間」和「健康」。


數位極簡主義


《深度數位大掃除》提出回歸本質的反思:

💡「數位極簡主義」

以「自己深信的價值觀」出發,
反推生活中需要使用的科技。

數位極簡主義者並不是激進地阻絕所有科技,而是懂得自己真正的需要,不會為了模稜兩可的好處而盲目使用,他們會有意識地「精挑細選」和運用科技,掌握生命的主導權


💡從「數位斷捨離」開始

1、完整的30天,暫停可有可無的科技。
2、30天期間,持續探索有意義的行動。
3、重新導入科技,讓它發揮最大價值。

這30天不是單純的排毒而已,這段期間我們應該思考哪些科技可以完全停用,哪些需要制定一套程序,明確規定使用的時間和方式,並體驗能帶來真正的滿足和喜悅的優質活動,「培養有意義的習慣」取代以往數位科技的娛樂消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iao的閱讀及生活雜感
68會員
51內容數
這裡是ciao的小宇宙😊! 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具有啟發性的人事物, 透過好書、音樂、電視影劇等作品紀錄自己的想法, 謝謝你的到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2025/10/16
看到當期主題「拒絕內耗!內耗仔生存筆記」時,回顧自己平常是怎麼從內耗情節中脫離,想簡單紀錄作為分享,提醒自己,也希望對任何自覺內耗的人有所幫助。
Thumbnail
2025/10/16
看到當期主題「拒絕內耗!內耗仔生存筆記」時,回顧自己平常是怎麼從內耗情節中脫離,想簡單紀錄作為分享,提醒自己,也希望對任何自覺內耗的人有所幫助。
Thumbnail
2025/07/13
2025已進入下半年,特地回去看了自己2024年回顧的文章【思考101,及年度回顧 - 生活取決於我怎麼想】,去年最大的體悟是:覺察釐清自身、心中存有他人、幸福不假外求。今年以這些反思為基礎,談談最近想改進的部分和接觸到的知識,這是一篇自省的文章。
Thumbnail
2025/07/13
2025已進入下半年,特地回去看了自己2024年回顧的文章【思考101,及年度回顧 - 生活取決於我怎麼想】,去年最大的體悟是:覺察釐清自身、心中存有他人、幸福不假外求。今年以這些反思為基礎,談談最近想改進的部分和接觸到的知識,這是一篇自省的文章。
Thumbnail
2025/07/03
本篇介紹【Mel Robbins: The ‘Let Them Theory’ (A Life-Changing Hack That 15M People Can’t Stop Talking About)】訪談整理
Thumbnail
2025/07/03
本篇介紹【Mel Robbins: The ‘Let Them Theory’ (A Life-Changing Hack That 15M People Can’t Stop Talking About)】訪談整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代人手機成癮成為一種危機,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專家提出了一些關鍵建議,如何聰明使用手機,逐步戒除成癮。該建議包括改善使用習慣、限制使用時間、關閉通知等。本文探討了這些關鍵結論,並提出實際行動建議。
Thumbnail
現代人手機成癮成為一種危機,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專家提出了一些關鍵建議,如何聰明使用手機,逐步戒除成癮。該建議包括改善使用習慣、限制使用時間、關閉通知等。本文探討了這些關鍵結論,並提出實際行動建議。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想早睡早起,卻一直滑手機,結果隔天上班睡過頭遲到;想著要用功念書,卻忍不住一滑再滑,結果幾個小時就過去。 明明手機為現代人帶來方便的生活,但就是如此方便的手機,也令我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若你曾經有過這些經驗,那麼你該看看這本書,讓你擺脫手機腦,找回人生的掌控權。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想早睡早起,卻一直滑手機,結果隔天上班睡過頭遲到;想著要用功念書,卻忍不住一滑再滑,結果幾個小時就過去。 明明手機為現代人帶來方便的生活,但就是如此方便的手機,也令我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若你曾經有過這些經驗,那麼你該看看這本書,讓你擺脫手機腦,找回人生的掌控權。
Thumbnail
數位「失憶」聽起來很嚇人,但我們已經不可能抵抗「數位化」。由於工具的改變,我逐漸習慣電子化,常常在需要簽名時(像是會議紀錄單),不好意思地跟對方說:「啊!方便借一支筆嗎?我身上只有 apple pencil。」
Thumbnail
數位「失憶」聽起來很嚇人,但我們已經不可能抵抗「數位化」。由於工具的改變,我逐漸習慣電子化,常常在需要簽名時(像是會議紀錄單),不好意思地跟對方說:「啊!方便借一支筆嗎?我身上只有 apple pencil。」
Thumbnail
該是面對手機成癮的壞習慣吧!看似一機掌握全世界,殊不知是越來越脫離現實。 「自己明明從以前就很愛看書,現在卻變得愈來愈不容易專注。一讀到需要聚精會神的篇章,便把書丟在一旁。」
Thumbnail
該是面對手機成癮的壞習慣吧!看似一機掌握全世界,殊不知是越來越脫離現實。 「自己明明從以前就很愛看書,現在卻變得愈來愈不容易專注。一讀到需要聚精會神的篇章,便把書丟在一旁。」
Thumbnail
手機的發明  是好還是壞 Facebook WhatsApp Instagram Line 誰沒有它 道歉  告白  搭訕  調情  都依賴它
Thumbnail
手機的發明  是好還是壞 Facebook WhatsApp Instagram Line 誰沒有它 道歉  告白  搭訕  調情  都依賴它
Thumbnail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以前下班後總是癱在沙發上滑手機,想停卻停不下來,總是告訴自己:在十分鐘就好,結果一個晚上就過了,是個重度手機依賴者,這本書幫助我更有意識地使用3C的產品 手機是偶爾用到、幫助我們的工具而不是永不離身的配件,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意識地使用,能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無意識地
Thumbnail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以前下班後總是癱在沙發上滑手機,想停卻停不下來,總是告訴自己:在十分鐘就好,結果一個晚上就過了,是個重度手機依賴者,這本書幫助我更有意識地使用3C的產品 手機是偶爾用到、幫助我們的工具而不是永不離身的配件,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意識地使用,能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無意識地
Thumbnail
這本書出版前跟幾家電商聯繫過,出版日期和上市日期整整差了11天,以前還真沒這麼關注過一本書出版的狀況。確實如新書發表會所說,是一本小書,也在到手後一天內就讀完,文筆、翻譯都流暢沒什麼大問題,也值得每一個在數位時代生活的人跟著作者一起思索自由與大數據的關係。 數位生活實在方便,透過資料探勘,廣告更為
Thumbnail
這本書出版前跟幾家電商聯繫過,出版日期和上市日期整整差了11天,以前還真沒這麼關注過一本書出版的狀況。確實如新書發表會所說,是一本小書,也在到手後一天內就讀完,文筆、翻譯都流暢沒什麼大問題,也值得每一個在數位時代生活的人跟著作者一起思索自由與大數據的關係。 數位生活實在方便,透過資料探勘,廣告更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