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開設 Threads 和臉書粉絲專頁。
雖然才剛起步,使用手機和社群媒體的時間難免增加,隱約感受到焦慮和不自在,而想起《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
這本書對我別具意義,它啟發我用新的視角看待數位科技,並開始在方格子分享閱讀心得,它也是我第一篇方格子的文章。儘管本書是2019年出版,至今仍然很受用,十分具前瞻性,為瞭解這類議題,我也接觸相關影片和文章。
本次分成上下篇(下篇請見連結!),本篇會著重在數位科技的基本認識,下篇會分享個人的使用想法。透過這兩篇文章回顧自己收穫的理解,整合經驗與感想,未來哪些部份可以更加留意,也分享給有同樣煩惱的人。
數位科技的真相
危害大於利益
數位科技不只包含手機,任何透過「螢幕」運作、讓人無法克制使用的媒介都包含在內。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像是串流平台追劇、玩單機遊戲,工作中不可避免的AI工具、email、line 群組等等,我們幾乎每天都浸泡在數位科技的環境。
根據《Digital 2025》調查,台灣平均每天上網超過7小時,手機就佔一半以上的時間,社群媒體使用人口更達全人口的79.4%。手機和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勢不可擋,也加深了各行各業對於數位行銷的重視與推廣。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特色在於回歸人們生活的基本面,它沒有試圖美化社群媒體的形象,反而揭露一直以來的惡習:包裹著「新奇有趣」、「促進互動」、「跟上潮流」的糖衣,讓我們誤以為使用後能為生活帶來更多美好。
實際上,社群媒體推出的一連串功能(按讚、通知、hashtag)都不是以服務用戶為目的,而是精心設計延長用戶停留 app 的時間,藉此獲得龐大的商業利益;你所提供的讚、時間的足跡甚至會成為他們用來數據分析的工具。
你越上癮、越頻繁使用,他們的獲利就越多;後來竄紅的IG限時動態、 Reels、短影音也讓情況加劇。
關於這部分,《失控的焦慮世代》以下個世代的孩子們為主體,探討社群媒體的危害,特別推薦張修修製作的一系列優質影片(約有3部,強烈推薦)。
其中提到社群媒體公司內部已有研究證實,其功能對青少年/女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影響,甚至需接受國會調查,但科技巨頭為了商業利益仍在所不惜;影片說明和分析都非常精闢,值得深思。
需要謹慎篩選
社群媒體的全球性盛行,主要因社會環繞著「這是時代趨勢」的風氣,每個人都應該加入、跟上最新資訊,否則就會被淘汰的壓力,讓不分年齡族群的手機下載滿滿的app,多重使用。
這些科技確實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機會,我們隨時能知道關心的人的動態(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明星網紅),只要一鍵搜尋就能有源源不絕的資料,和身邊的人有更多共同話題,靠一句話或一張圖片就能暴紅,或是有舞台展現自己,滿足被看見、被肯定的需求。
本篇並非想將社群媒體妖魔化,而是認為我們可能誤以為手機成癮只是自制力的問題,或為了追求那些「假性好處」,過度輕忽其可能造成的長期危害,並失去身為人類最重要的資產-「時間」和「健康」。
數位極簡主義
《深度數位大掃除》提出回歸本質的反思:
💡「數位極簡主義」
以「自己深信的價值觀」出發,
反推生活中需要使用的科技。
數位極簡主義者並不是激進地阻絕所有科技,而是懂得自己真正的需要,不會為了模稜兩可的好處而盲目使用,他們會有意識地「精挑細選」和運用科技,掌握生命的主導權。
💡從「數位斷捨離」開始
1、完整的30天,暫停可有可無的科技。
2、30天期間,持續探索有意義的行動。
3、重新導入科技,讓它發揮最大價值。
這30天不是單純的排毒而已,這段期間我們應該思考哪些科技可以完全停用,哪些需要制定一套程序,明確規定使用的時間和方式,並體驗能帶來真正的滿足和喜悅的優質活動,「培養有意義的習慣」取代以往數位科技的娛樂消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