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很怕失業,但我現在更怕了....
AI出現後,設計這個行業成了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之一。尤其是影像生成與動畫生成的速度與完整度,已經遠超人類。 那些曾經自稱「懂設計」的業主,現在反而拿AI作品問你:「你行不行啊?」
往壞處想>>>真他X的,鹹酥雞藥燉哈密瓜。
往好處想>>>AI讓全民的美感都提升了。 (佛系想法捨己為人...)
現在的AI不會生出那些「客戶自以為高級、實際上超醜」的設計。 某種程度上,AI像是替台灣開了一門免費的「全民美感教育」課,說真的,有點偉大,某種程度上真的是免費的美感啟蒙。
對二十出頭的年輕設計師來說,時間仍是最大的本錢,他們可以不斷學習、進化、轉型。但對三十五歲、四十歲以上、有房貸、有家庭責任的老設計師來說,那股焦慮感就像海浪一樣一波又一波地拍打,別說轉職了~先保住現有的工作才是重點。 過去那些得花上一年才能熟練的高階技能,還可以在菜鳥面前秀一波,現在 AI 一秒就能生成,狠狠的打臉自己。 AI 不只會畫、會排版、會動畫,甚至能自動生成創意概念。 這時候,設計師不免開始懷疑自己:「那我還能貢獻什麼?」
更現實的是,新一代設計師比我們更焦慮,因為職缺變少了,競爭對象不再只是同屆同學,而是學長姐與前輩們一同與AI搶飯碗。
整個設計圈職場,彷彿變成一場「殘酷配對遊戲」因為配對的甲乙雙方數量懸殊。
老闆的腦袋則想得更快。他們看著 AI 的神速表現,心裡早就在盤算:
- 「這樣我是不是可以更快完成專案、接更多案子、賺更多錢?」
- 「我是不是可以節省人力,讓資源投入其他部門?」
- 「太好了,終於有理由讓財源(裁員)滾滾來了。」
在這場變革洪水中,AI 不只是設計師的工具,它也變成了職場規則的重寫者的利器。
根據台灣設計研究院與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在《設計服務業2025–2027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中的分析指出:AI工具的導入正在加速,設計師被迫轉向「策略設計、品牌研究與AI應用能力」等高階工作內容??
同時,104人力銀行在《2025台灣職場變了?》白皮書中也指出:中高齡職缺年增率達32%,兼職市場創歷史新高。這些數據反映出AI與數位化的職場變動正全面發酵,設計師所面臨的挑戰,不只是技術取代,也許是整個職涯結構的重新洗牌。
反觀學校雖然已經提前準備,但還在求學的學子們焦慮感其實還是反增不減~因為AI每一季都在進化,當年覺得AI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從現在的演算法看來已經沒有不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這波焦慮大海中,新生代設計師(+.+)還有人不知道自己正漂浮在失業的洪水中,知道清醒的設計師們則焦慮的搶著搭上救生艇與找浮木...但各位設計師們不知道的是...
老一輩的設計師們~大家則都在想的是:如何買到遊輪的船票!!
當船在大海漂浮時,活下去是第一步;但若你只在船上沒有方向性前進,不思考登陸,就算沒被淹死,也會因為沒糧食、沒水而終究變成一艘鬼船。這時最關鍵的能力,不再只是設計得漂亮、提案報告精美,而是能否在混亂中整合資源、協作與談判。
在現在與未來的AI職場裡,「溝通與交涉能力」將成為設計師新的黃金技能。 真正能拿到船票搭上遊輪的人:會是那些能創造利益共榮、懂得合作而非競爭的人。
如果能搭上大型遊輪,我們才有更多的資源與時間,來去探索找到新陸地的方向。
末日大浪一來,「創新設計思維」會是搭上郵輪的傳票嗎?
各位應該也看過很多文章與新聞都會提到:「AI不可取代的是人的溫度」。那我想請問各位~這份溫度是什麼呢?~請自己想一想...這個不可取代的溫度是否能給對方價值?沒有價值的話,那一份溫度就只是「熱臉貼冷屁股」蠟筆小新屁屁.溫度了.....
AI浪潮下的設計師焦慮越來越嚴重,AI也的確改變了工作模式,所以危機就是轉機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將是人類設計師的不可取代價值?」
(一定不會是溫度,長年以來設計師的高溫怒點已經給了工程師與老闆很多了...)
這正是我在「創新設計」課程中最常提醒學生的一點+++
AI可以取代技術,短期無法取代「觀察人心、整合跨域思維、打造情緒價值」的能力。
新一代設計師要學會輸出洞察,將洞察轉換為商業價值。 當你能夠結合AI與人類創造力,你不僅不會被取代,也許還能與AI協力成為這一波浪潮的領航者。本來世界上就沒有能一直穩定的職場,但增強自身能力永遠是可以持續的,我們可以學習思考其他切入與整合的可能性。我們都在漂流,但誰能找到陸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思維。
(PS:如果你沒結婚沒房貸本身還年輕~自身就帶著無限的可能性。搞不好一個人都可以游泳找到陸地!)
活下去是第一步;但沒有思維方向的設計師,
就算搭上了救生艇,也會成為漂流在海上的鬼船。
陸地在哪~我也在積極地探索,希望這場「創新設計課程」能讓我與其他設計師們一同前往可以前往變強的航道上。

就這樣....
我遇到梁靜茹之後,我決定提起「勇氣」連同我的脂肪肝+各種結石,帶著那20多年「沒有很成功、也沒有很失敗」的設計人生經驗,踏入校園,和同學們分享我的淬鍊心得。
對我而言,這不單只是教學,是一場散播「集體讓利」與「設計同理心」種子的行動。
設計系學生若能學會這兩招,再搭配各種設計基本功,也許就能組出千變萬化的強力連續技。 不僅能讓他們的設計思維更開闊,也能把這套心法運用到職場相處與人生探索中。 對我自己來說,這同樣是一種修煉+++在與學生的互動火花中,我希望自己也被不斷磨練、啟發、成長。
不過說句內心話:我踏入校園還有一個更大的私心...
那就是培養未來可以「拉我一把」的CEO。 畢竟現在的新創公司CEO動不動就20出頭,誰知道哪一天,我的學生會不會就是下一個帶我上外太空的人?哈哈!
歡迎各位學生找老師一起飛阿!!!

最後和大家分享我很喜歡的一部韓劇

圖片來源:tvN《我的大叔》
這部韓劇內有一個我很喜歡的人生金句:那些會幫助別人的好人們,其實都是豐裕的人,因為它們還有餘力幫助別人。但他們之所以是好人,就是因為他們過的很豐裕。
富裕一詞的定義在這部韓劇的定義大概就是衣食無缺,如果你也是個衣食無缺的人,那我們不就更應該當個好人嗎?
在補一句~出自鬼滅之刃:
為了幫助別人而行動,到最後也會幫到自己。
希望大家一同來擁有同理心用「集體讓利」讓世界善循環。
我是未來觀察預言家 Higer吳立欣
我們下回見。
3U設計師(UX UI GUI)/創新顧問/未來觀察家 。
專注於設計思維、產品策略與人性洞察 ,相信創新設計不只是「設計一個新產品」, 而是設計「商業戰場下存活的獲利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