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說「我覺得這設計還不錯」,那就真的代表他喜歡嗎?
在使用者訪談裡,提出對的問題是高手,但是能「聽懂」答案的人是大內高手。
很多時候,用戶說「我覺得還不錯」,其實心裡在想「怕失禮,我不想讓你太難過...」。 能讀懂這些言語背後的真正含意,才是一份真實有含金量的UR研究報告。

「UR 的真功夫,不只是有效提問,而是從答案中讀出背後真正的涵義。」
#使用者研究 #UX設計 #人性洞察 #設計思維 #訪談技巧
你一定有遇過這樣的狀況。
一場訪談結束後,大家都說:「這設計不錯」、「我會用看看」。
團隊滿心歡喜地回去改版、開發、上線。 結果?但2週後~用戶數量好像沒多幾隻喵?
為什麼?
也許因為你們聽到的是「禮貌客套話」,不是「真實反應」。
亞洲人的禮貌,是UX研究者最大的陷阱
在亞洲文化裡,見面三分情。在面對面的訪談中用戶往往習慣婉轉發言「不說壞話」。
(不過..躲在網路發言就一個比一個凶殘。)
他們不想顯得無禮、不想讓研究員難堪, 於是會轉化原義就得到了許多模糊的詞彙:
- 「我覺得這樣也可以啦。」(其實是:我不太喜歡,但懶得講)
- 「蠻特別的耶。」(其實是:我不知道這東西要幹嘛)
- 「好像還行。」(其實是:我不會用這個)
如果你只記錄文字,而沒觀察語氣、表情、身體語言,就會錯過真正的洞察。
用戶說「喜歡」或「討厭」時,你要看的不是嘴,而是臉
「聽話要看表情,記錄要看反應。」
例如:當用戶說「我覺得這畫面蠻好看的」, 但同時眉頭輕皺、語氣停頓, 那表示他可能只是在「給你面子」,這時應該在持續誘導出用戶真正的內心想法。
相反地,真正的「喜歡」通常會伴隨下列特徵:
- 眼神會有互動,語速會漸漸變快。
- 身體會靠近,甚至會主動比劃操作。
- 聲音會出現興奮的上揚語調:「欸~這個很方便耶!」
這時候,八九不離十:他是真的對這個有感~是真心被打動了。
讀懂情緒,才能讀懂需求
UR訪談時除了聽「內容」,也需要同時聽「情緒」。
你要在語言之外,捕捉那些微小卻真實的反應。
例如:當用戶說「這功能很好,但我平常應該不會用」, 那句話的重點不在「功能好」,而在「不會用」。 也許真正的洞察是——他覺得這功能很好,但與他的生活中沒屁用。
這就是我們最需要聽懂的「反面訊號」。
「設計師不只要懂設計,更要懂人,才是往變強的路上的賽道。」
無良設計公司做UR服務,只是為了幫設計費灌水!
我最討論的UR服務有兩種,一個就是外行裝內行的假報告,另一種就是刻意惡性誘導,為了討客戶開心公司會誘導用戶捏造出對自己提案有利答案。
同場加映
真假UR調研大揭密:專業UR還是專業唬爛?你被當盤子了嗎?
我是未來觀察預言家 Higer吳立欣
我們下回見。
Higer 吳立欣
3U設計師(UX UI GUI)/創新顧問/未來觀察者 。
專注於設計思維、產品策略與人性洞察 ,相信創新設計不只是「設計一個新產品」,
而是設計「商業戰場下存活的獲利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