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靜崩裂到真實連結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每個辦公室裡,都有一種不敢說出口的沉默。

有人悶著頭加班、有人假裝沒事、有人心裡已經崩壞,嘴上卻仍說:「我沒事啦。」

這些看似穩定的表面,其實正在默默碎裂。這,就是所謂的「安靜崩裂」。

但故事到了這一篇,要開始說「轉變」——一個從安靜走向真實連結的轉折。

故事主角是一位叫阿庭的產品經理。

他所在的部門剛經歷一波改組,新主管上任後,大刀闊斧調整流程、加速專案節奏。阿庭雖然心裡有疑慮,但想著「反正說了也不會改」,便選擇閉嘴配合。

幾週後,團隊氣氛越來越緊繃。開會時沒人發言,連私下聊天都減少。

新主管以為大家默契很好,殊不知,這份「沉默」早已是壓力的代名詞。

直到某天,系統更新出包,造成重大客訴。主管氣得拍桌:「為什麼沒人提早警告我?!」

全場鴉雀無聲,沒人敢說,其實阿庭兩週前就提出過風險,但當時主管只回:「先別拖進度。」

那一刻,他感到一股強烈的無力——不是對工作,而是對這種假性合作的職場氛圍。

事件後,公司請外部顧問協助重建團隊溝通。第一次「情緒會議」上,阿庭原本仍想沉默,但顧問問了一句:「你們覺得現在的氣氛,像不像彼此都在害怕對方?」

他愣了一下,然後點頭。那一刻,有人開始笑出來,有人紅了眼眶。原來,大家都一樣累,只是沒人敢先承認。

從那之後,主管開始學會「先聽」,而不是「先說」。

團隊也試著用「我覺得」取代「你怎麼不」,讓對話變得柔軟一點。

阿庭後來在一次檢討會上主動發言:「其實我們不是不想配合,只是想知道被聽見的時候,努力才有意義。」

那句話讓主管沉默了幾秒,然後回:「我懂,從今天開始,我會聽完再回。」

全場第一次,有人露出真正的微笑。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心理安全感」,這指的是一個團隊成員能在沒有恐懼的情況下表達意見、提出問題與承認錯誤。研究顯示,有高心理安全感的團隊,創新力與績效平均比一般團隊高出30%。

原因很簡單:真實的溝通,才有真正的連結;真正的連結,才有健康的組織。

阿庭的團隊在幾個月後重新調整協作模式,不再以「誰出錯」為導向,而是問:「這次我們學到了什麼?」

他發現,當大家開始願意說真話,工作不僅更有效率,甚至連下班聚餐都變得更熱鬧。

那份「回到真實」的輕鬆感,就像是集體鬆開了一口長久憋著的氣。

在職場裡,安靜崩裂不是天災,而是文化的後遺症。

它提醒我們:再有效率的制度,也比不上被理解的關係。

而從「安靜」到「真實連結」,往往只差一個願意開口的人。

或許那個人,就是現在的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涯停看聽
25會員
277內容數
臉書:職涯停看聽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59083430133 IG:https://www.instagram.com/cda_pu_positive_thinking/
職涯停看聽的其他內容
2025/10/26
👔 有沒有發現,當主管的你,有時候也會想「消失一下」? 不是不努力,而是撐太久了。 這篇寫給那些「被期待永遠強大」的主管們—— 因為,有時候,連領導者也需要被理解。
Thumbnail
2025/10/26
👔 有沒有發現,當主管的你,有時候也會想「消失一下」? 不是不努力,而是撐太久了。 這篇寫給那些「被期待永遠強大」的主管們—— 因為,有時候,連領導者也需要被理解。
Thumbnail
2025/10/25
👀 你的公司,是不是也開始變安靜了? 沒人提案、沒人發言、連開會都變成例行公事。 當沉默成為職場裡的默契,創意與信任,也會一起消失。 這篇,寫給還在「選擇不說話」的你。
Thumbnail
2025/10/25
👀 你的公司,是不是也開始變安靜了? 沒人提案、沒人發言、連開會都變成例行公事。 當沉默成為職場裡的默契,創意與信任,也會一起消失。 這篇,寫給還在「選擇不說話」的你。
Thumbnail
2025/10/24
👉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職場? 沒人離職、沒人抱怨,但大家都沉默、無聲、冷冷的。 表面上平靜無波,底下其實是一場「安靜崩裂」……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還撐著、卻越來越無力的上班族。
Thumbnail
2025/10/24
👉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職場? 沒人離職、沒人抱怨,但大家都沉默、無聲、冷冷的。 表面上平靜無波,底下其實是一場「安靜崩裂」……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還撐著、卻越來越無力的上班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下屬是安靜的人,不太與其他人互動,但工作能力很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才好呢?》但,安靜真的需要「解決」嗎?一起來探討吧!
Thumbnail
《下屬是安靜的人,不太與其他人互動,但工作能力很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才好呢?》但,安靜真的需要「解決」嗎?一起來探討吧!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各種意見和評論包圍。無論是同事的閒聊、主管的批評,還是社交媒體上的留言,似乎每個人都有話要說。這本來沒什麼,但問題是,我們好像越來越容易被這些意見影響情緒,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和人生決策。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各種意見和評論包圍。無論是同事的閒聊、主管的批評,還是社交媒體上的留言,似乎每個人都有話要說。這本來沒什麼,但問題是,我們好像越來越容易被這些意見影響情緒,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和人生決策。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安靜離職是指員工只完成基本職責,不再投入額外努力。這個現象因疫情期間的抖音用戶推廣而流行。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維度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的興起。企業應提高工作滿意度、加強溝通、提供彈性安排和職業發展規劃來應對。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安靜離職是指員工只完成基本職責,不再投入額外努力。這個現象因疫情期間的抖音用戶推廣而流行。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維度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的興起。企業應提高工作滿意度、加強溝通、提供彈性安排和職業發展規劃來應對。
Thumbnail
最近,職場上經常聽到一個詞——“無預警離職”。想像一下,你早上還和同事在茶水間聊天,下午他就悄無聲息地消失在辦公桌前,桌上的物品已經收拾得一乾二淨。這種突然的離職,對於一個公司和團隊來說,無異於一場職場地震。那麼,無預警離職究竟會給職場帶來哪些深層傷害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Thumbnail
最近,職場上經常聽到一個詞——“無預警離職”。想像一下,你早上還和同事在茶水間聊天,下午他就悄無聲息地消失在辦公桌前,桌上的物品已經收拾得一乾二淨。這種突然的離職,對於一個公司和團隊來說,無異於一場職場地震。那麼,無預警離職究竟會給職場帶來哪些深層傷害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Thumbnail
(此文章原於2020/02/12發布,並刊載於Medium) 公司整體氛圍,對社會新鮮人來說非常重要。 好的氛圍,可以提升整個辦公室的士氣,凝聚社會新鮮人的向心力,使每位新鮮人覺得自己的腦力激盪跟疲累是有價值、有收穫的;低迷的氛圍,嗯....我不會告訴你,我一開始認為:不可能改變我!我一定可以保
Thumbnail
(此文章原於2020/02/12發布,並刊載於Medium) 公司整體氛圍,對社會新鮮人來說非常重要。 好的氛圍,可以提升整個辦公室的士氣,凝聚社會新鮮人的向心力,使每位新鮮人覺得自己的腦力激盪跟疲累是有價值、有收穫的;低迷的氛圍,嗯....我不會告訴你,我一開始認為:不可能改變我!我一定可以保
Thumbnail
溝通是職場成功的重要關鍵,但並非只有說出自己的想法。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技巧,我們需要學會理解他人的需求以及他們如何接受信息。這篇文章帶來了一個項目經理的案例,通過他的自我學習和實踐,讓我們看到了有效溝通的重要性。建議大家努力提升溝通能力,學會說、是聽、學會理解,這樣我們就能在職場上達到真正的有效溝通。
Thumbnail
溝通是職場成功的重要關鍵,但並非只有說出自己的想法。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技巧,我們需要學會理解他人的需求以及他們如何接受信息。這篇文章帶來了一個項目經理的案例,通過他的自我學習和實踐,讓我們看到了有效溝通的重要性。建議大家努力提升溝通能力,學會說、是聽、學會理解,這樣我們就能在職場上達到真正的有效溝通。
Thumbnail
在職場上,簡報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技巧。無論是向客戶提案、向主管匯報工作,還是在會議上分享想法,我們都需要通過簡報來傳達我們的資訊。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簡報都能夠取得成功。有的簡報讓人昏昏欲睡,有的簡報讓人意興闌珊,甚至有的簡報還會引起聽眾的反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答案就是:你沒有做好受眾分析
Thumbnail
在職場上,簡報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技巧。無論是向客戶提案、向主管匯報工作,還是在會議上分享想法,我們都需要通過簡報來傳達我們的資訊。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簡報都能夠取得成功。有的簡報讓人昏昏欲睡,有的簡報讓人意興闌珊,甚至有的簡報還會引起聽眾的反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答案就是:你沒有做好受眾分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