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努力沒錯,只是環境沒對
我們都曾有這樣的時刻。
你熬夜寫報告、準備簡報、畫出漂亮的流程圖,滿懷信心地走進會議室。
投影幕亮起,你講得邏輯分明、數據充足、甚至連預算都幫主管算好了。
然而,會議結束時,卻只聽到一句:「這案子先緩緩。」
那一刻,彷彿有人在你胸口輕輕按下「靜音鍵」。
外表鎮定、內心翻湧。你努力地微笑、點頭,
但回到座位後,心裡的聲音卻忍不住問——
「是不是我不夠好?」
可如果你仔細想想,那些真正被否決的方案,真的都不好嗎?
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推不動」,不是因為不夠努力,
而是——我們在錯的結構裡,推著對的事情。
當努力推不動時,你開始懷疑自己
週一早上十點半,永續部門的會議室。
空調聲取代了對話,青青站在投影幕前,簡報標題是《零碳供應鏈導入計畫》。
她的聲音微微顫抖,卻盡力保持冷靜。這份提案,她花了兩週準備,
蒐集國際案例、估算預算、設計KPI,她相信這不只是報告,而是一個方向。
「如果我們從供應商端開始追蹤碳排,能提前符合明年法規要求……」
話才說到一半,營運主管皺著眉頭問:「這樣會不會影響交期?」
另一位採購主管接著補刀:「要我們多填那些表單?太浪費時間了吧。」
青青依然微笑,試著用理性說服:「我理解會多一些作業,但這是全球趨勢……」
話沒說完,老闆輕輕敲桌:「這案子先緩緩,明年預算要縮。」
那一刻,她的思緒停頓了三秒。
會議結束,大家收拾電腦、閒聊著走出門,她一個人留在空掉的會議室。
牆上的簡報畫面還亮著,她看著自己的名字,感覺那字像浮在玻璃後面——
她能看見努力的樣子,卻摸不到成果。
回家的捷運上,她望著窗外城市的倒影。
理想,就像被關在透明盒子裡——清晰卻遙遠。
她想起剛轉職時的自己,那股「我要讓制度更好」的熱情,
如今變成了「我是不是太天真」的自我懷疑。

不是能力問題,是利害關係錯位
晚上十點半,咖啡館只剩幾盞黃燈。
她打開筆電,螢幕上是一份剛被退回的簡報。
筆記本上寫滿了箭頭與問題:「誰需要這個?誰會被影響?誰能拍板?」
她一邊喝著涼掉的拿鐵,一邊想起三年前在顧問公司的日子。
那時,她的世界很簡單。
客戶提出需求,她研究、分析、提出方案、交付成果,
結案時,對方滿意、拍手,成就感來得直接又清楚。
現在的她,卻常卡在無形的牆裡。
她不再只是解決問題的人,而成了說服人的人。
有時明知道方向正確,卻得先搞清楚誰會被影響、誰會擋、誰要被安撫。
「原來問題不在能力,而在權力。」她心裡浮出這個念頭。
顧問公司的戰場是「專業」,而企業內部的戰場,是「利害關係」。
她終於懂了——推不動的,不是方案,而是人心。

企業為什麼不重視你推的事
幾天後的部門會議,財務長語氣平靜:「ESG當然好,但我們得先顧本業。」
那句話,讓青青的心微微一沉。
她忽然想起Joe在Podcast裡說過的一段話:
「從人類的角度看,永續很重要;
但從企業的角度看,永續如果不賺錢,就只是風潮。」
她望著桌上的公司簡報——封面寫著「邁向永續的未來」。
字體漂亮、設計典雅,可那未來,似乎只存在封面上。
「原來,不是大家不懂,而是沒時間懂。」
她在心中對自己說。
那些老闆不是壞人,他們只是有不同的現實。
對老闆而言,永續是品牌形象;
對業務而言,永續是麻煩的流程;
對她而言,永續是信念。
她忽然意識到——
如果想讓理想被聽見,就得先翻譯成公司聽得懂的語言。
那天,她在筆記本上寫下:
「改變,不是硬推;是找到共識。」

找對舞台:公司結構才是真正的天花板
週末午後,窗外陽光傾瀉,她在筆記本上畫了三個圓圈。
第一個寫著「真心信仰永續的企業」;
第二個,「為拿訂單而被迫合規的供應鏈公司」;
第三個,「有資源但永續只是裝飾的外商」。
她盯著第二個圈圈,心裡苦笑:「我現在就在這裡。」
接著打開公司的組織圖,發現「永續發展部」掛在「行政支援部」底下。
這一刻,她終於明白為什麼每次提案都像在逆風跑。
「原來,不是我太弱,而是位置太低。」
她開始搜尋不同企業的架構,
發現真正重視永續的公司,永續部門往往隸屬「總經理室」或「策略辦公室」,
能直通決策層,擁有預算與權力。
那晚,她第一次不再責怪自己。
她開始接受一個事實:
有時你推不動,不是因為你沒力氣,而是你在錯的戰場。
在錯的結構裡用盡力氣,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盡。

成長策略:核心力量,才是讓理想落地的翅膀
隔週,她鼓起勇氣主動約主管一對一。
「我想知道,公司希望我優先推哪個方向?」
她真誠地說:「我希望我的努力能幫上忙。」
主管微笑著回答:「妳的熱情很可貴,但今年重點是成本控制。
能幫公司省錢,就是最大的永續。」
那句話讓她愣了一下,隨即笑著點頭:「明白,我會從節能專案下手。」
走出會議室,她反而鬆了口氣。
這是她第一次,把理想翻譯成「現實能聽懂的語言」。
那晚,她打開LinkedIn,搜尋「ESG + Japan」。
主動私訊幾位在日本的永續顧問:「如果想在日本從事這行,需要哪些技能?」
幾位前輩回覆她,分享實戰經驗與職涯建議。
她開始整理筆記,發現一個共通點:
永續只是起點,真正讓她走遠的,是能讓公司獲利的核心技能。
她寫下:
「核心技能 × 輔助技能 = 職涯競爭力。」
與其改變風向,不如學會造帆。
那一晚,她第一次感覺自己不再漂浮,而是在設計未來。

結語|理想要有,但要放在對的位置上
夜裡,公司電梯裡只剩她一人。
倒影裡的自己,比早上更平靜。
她輕聲說:「推不動,不代表我不夠好,只是這裡,還不是對的地方。」
電梯門打開,一陣涼風灌入,她深吸一口氣。
走出大樓的那一刻,她知道,理想並沒有死,只是換了一種成長的方式。
因為真正的成熟,不是妥協於現實,
而是學會在現實中重新定義理想——
讓它既能呼吸,也能落地。
理想,不該成為壓力。
真正成熟的大人,不是沒有理想,
而是懂得讓理想長在對的土壤裡。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 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 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推不動,不代表你不夠好,只是公司還沒準備好。」
- 「有時努力不是沒效,而是你在錯的結構裡用力。」
- 「理想被擋下,不代表它錯了,只是還沒找到對的舞台。」
- 「當別人不理解你的堅持,不是你太理想,而是他們太現實。」
- 「職場推案的真相:先搞定人,才能搞定事。」
- 「真正成熟的大人,不是放棄理想,而是讓理想長在對的土壤裡。」
- 「在錯的舞台上用對的心,會讓最善良的人先筋疲力盡。」
- 「與其改變風向,不如學會造帆。」
- 「有時候,你需要的不是更多努力,而是更清醒的選擇。」
- 「理想要長成力量,得先學會說現實聽得懂的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