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們小時候,每每在不同的場合裡分別提及家中的電視主要用來觀看DVD,並沒有接任何有線與無線的電視台,以及自己仍用「智障型」手機的想法,一旁的友人聽聞之後旋即回應著:「哇!你為了你的小孩犧牲好大!」當時,只是簡單地回應著:「其實我自己本身也不愛看電視,至於『智慧型』手機,則覺得尚未有此需要。」可是朋友們依舊談及有些父母為了小孩總是犧牲自己,那樣的情操令人感佩。
而後心裡頭卻響起一個不一樣的想法,教養也許不該是一種犧牲,那該是心甘情願的。如果這裡頭懷藏著犧牲的念頭,其實潛在對於孩子的壓力與期待是會傷害彼此之間的關係的!也因此,每當面對教養的許多討論,總以為那不能侷限於方法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回到內心的反思。就如同武俠小說中,關於武學的討論,那不應該只是落入招式的模仿,而得回歸到心法的學習。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所以如何在那過程中思維旁人所說的教養方式,怎麼跟己身相調和,那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在一味地模仿中,讓自己感到不耐與不安。尤其是扭曲自己的意志,然後冠以犧牲之名,以緩和內在的情緒,卻把偌大的壓力強加於孩子身上,試問這怎能不戕害原本該是和諧的親子關係。
尤有甚者,每每遇到親子衝突的時候,父母親常常掛在嘴邊的都是:「為了你…,我…」這樣的句子,這就像是這許多年不斷縈繞在心頭的話語。可倘若反覆地訴說這個句子,會發現那其實是未完成的,後頭還有句話是:「所以你應該…」。可是通常身為父母會嘗試掩蓋後半部的那句話,因為這話語說出口後,會降低犧牲的偉大,甚至反倒將養育現實化。然則,這其實是人心的一部份,我們其實沒有內心所想的那麼偉大,掩蓋不等同於不存在。是故,當面臨衝突的時候,這句話往往就會脫口而出。然則如果孩子們還小,或許還有可能因而感到一絲絲似懂非懂的慚愧,然則骨子裡更多的其實是迷惘。因為他們無法理解,這裡頭的相關性。等到孩子們漸漸地長大,他們的回覆就一針見血了:「我又沒叫你這樣做。」
而不難想像,這就是親子激烈衝突的開場,因為當父母一廂情願地認定自己多年的犧牲是為了成就孩子,卻沒想到對方毫不領情的時候,內心所積累的情緒將轉化為強烈的失落感,進而拉扯出困窘與悲傷。可偏偏不論是困窘抑或者悲傷與憤怒都只有一線之隔,於是打著「羔羊跪乳」的旗號,大可恣意地責難與抨擊,然則那所達到的效果,卻往往是傷人又自傷。是故,教養能否不是一種犧牲,而是回到自身的選擇。如果你是一個電視迷,和孩子一起看電視,不見得就是很糟的教養。同樣的如果你是走在電子產品最前端的現代人,那麼與孩子一同討論自己的喜好與想法,不也是一種幸福。
我不喜歡也不習慣看電視,我不太能接受智慧型手機,我喜歡看書,這都是我,並不是為了孩子而犧牲。我一直覺得「犧牲」兩字,太沈重,放入親子關係之後,只是讓彼此更加不安。試想,如果父母一心一意要孩子感到愧疚與虧欠,這樣的關係怎能自在,又怎可能輕鬆呢!而面對最親近的人,若沒有自在與輕鬆,那不免令人慨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