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要改變,卻在熟悉的日常裡一再退縮。改變從來不難,難的是放下安全感,並且……
撰文/菲比
變與不變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遙遠?卡在「改變」前的那堵高牆,是恐懼?不願面對的潛在風險?還是舒適圈的慣性?
類似的問題,藏在我們每個人日常的大小選擇裡。
記得有一次和鄰居聊天,王先生說他最痛苦的時刻是「吃飯時間」。
我訝異地問:「為什麼?吃飯不是最享受的時光嗎?」
他嘆口氣說:「因為不知道要吃什麼。」
他家附近餐館林立,牛排、湯包、火鍋、義大利麵都有,但他卻說「一看就覺得不衛生、不好吃」。這讓我想到另一對鄰居—傅先生與傅太太。他們習慣開車出門,但近期長者開車事故頻傳,讓傅先生對駕駛心生畏懼。我建議他們試試Uber,但他們曾遇過繞遠路的司機,從此對計程車敬謝不敏,如今,外出就成為了壓力源。
打破被習慣綁架的日常 為改變騰出空間
他們的故事,是否讓你看見自己的影子?明明感受到痛苦與不安,卻仍緊抓著現有的模式。因為在他們心中,改變等同於「冒險」,而那條通往未知的路,充滿了對失敗與不適應的恐懼。
我想起在網路上看過的一支影片,一隻雄鹿時而用雙角磨蹭地面,時而摩擦樹枝,或者跳上跳下的抖動雙角,狀似要用力甩掉頭頂的鹿角,動作看起來有點滑稽。然而,對雄鹿來說,這是必經的過程。
因為每到一個週期,鹿會把自己頭上的舊角,想盡辦法折斷,一來是要減輕重量,二來舊角的脫落,是為了要長出更強壯、更成熟的新鹿角,如此,才有利於雄鹿在野外爭奪交配權和領地的戰鬥力。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像王先生、傅先生那樣,困在自己設下的框裡。
即便只是飲食偏好、交通選擇的小事,但也正是這些日復一日的「不愉悅」,悄悄消耗我們對生活的熱情。心理學研究指出,人腦傾向留在「舒適區」,因為熟悉能帶來暫時的安全感。然而,長期的停滯,會讓人慢慢失去成長的動能。
改變,只在一念之間
我們是否寧可背負「舊的安全感」,也不願迎接「新的可能性」?然而,舊角若不脫落,新生的力量也無法長出。
改變,不一定要從大事開始,我們無需像雄鹿那樣壯烈地一次折斷巨角。改變,可以從一次微小的「鬆動」開始:也許只是換一家餐廳、換一條回家路線、換一個念頭。當我們願意跨出一步,就開始讓生命注入新的空氣……
改變,不只是生活的轉彎,更是斷開舊思維,選擇以新的眼光看待目前的處境。
想要打破周而復始的原地打轉嗎?改變的距離,其實不遙遠—只差一個:願意開始的自己。
歡迎追蹤+ 拾愛日常Facebook 粉絲專頁、LINE社群、IG,好文不漏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