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想要來推薦一個 podcast節目:〈VK科技閱讀時間〉。其中 Ep120〈為什麼設定目標會失敗〉 這集啟發了我今天這篇文章,我非常推薦大家都可以去聽這集!
身為一個podcast的重度依賴者,我幾乎每天都會聽 2~3 集podcast。平常多半是邊做其他事情邊聽,只是重點式地吸收內容;但這一集是少數我反覆聽了2~3遍的集數——
一方面是因為,這集為我目前正在經歷的瓶頸提供了一些解答;另一方面,我非常喜歡〈VK科技閱讀時間〉的選題和觀點。因此,這篇除了分享我的個人經驗,我也想順便把這個節目推薦給大家。
找不到學習的動力
有一段時間,我的生活陷入了一個很大的瓶頸:找不到學習的動力。
原因可以追溯到大約 1~2 年前,在前一間銀行任職的時候(我的上上一份工作),當時我很不喜歡那份工作,想離開銀行業,剛好AI正夯,我開始學習寫程式,希望能轉職到科技領域。那時我投入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花了近 10 萬元學費和一年多的時間去上課,也順利申請上國外的學校。
當時我同時在申請學校與投履歷,結果剛好面試上了一間蠻知名的美商科技公司(我的上一份工作)。雖然職位和寫程式不相關,但我的想法是:反正先去試試看,至少成功跨出了原來的領域,而且畢竟放棄工作出國讀書的成本相當大,如果不用念學位就可以成功跨領域,對我來說是最理想的狀況。
結果我在這間公司裡遇到了我職涯當中最糟糕的主管和職場環境,硬撐了一年我就受不了而裸辭了。因為沒有其他選擇,我又回到了金融業。
這段經歷除了帶給我很大的挫折,也讓我之後在學習任何新技能前,都會更加謹慎地評估:「這對我的職涯真的有幫助嗎?」畢竟那次投入的時間和金錢都太多,最後卻沒能達到原本設定的目標。
我發現,當我把「學習」這件事情看成是一種「投資」,而投資就意味著要有回報,這樣的想法反而讓我在學習和進步的機會面前怯步了。
學習「無用」的技能
後來我做了一件事:在換到目前這份工作的同時,我開始學習一項樂器。因為我現在的工作成長曲線非常平緩,我其實是抱著一種「不服輸」的心態——不想看著自己停滯不前,卻又不知道該學什麼技能才會對我有幫助。
某次,我聽到一集 podcast提到,找回生活動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去學習一個「無用」的技能——學一些「你有興趣的東西」,而不是「有用的技能」。這讓我想到之前去日本旅遊時,上過一堂古箏體驗課,我覺得這個樂器的聲音特別好聽,於是我決定去學古箏。
我學古箏到目前大約四個月,剛好在遇到學習卡關的時候,聽到〈VK科技閱讀時間〉這集,讓我得到不少啟發,因此我決定重新整理並來分享自己這一路以來關於「學習」的一些體會。
- 目標悖論
這集 podcast 主要是在介紹一本書《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書中用許多科學實驗證明——越執著於目標,越難達成目標,也就是所謂的「目標悖論」。
我覺得這個概念完全可以套用到我的經驗。我之前學習的目標一直放在「轉職」這件事情上,聽完這集再回想,或許那時候其實還有其他轉職的機會,只是我把注意力太集中在「寫程式」和「科技業」上,而忽略了其他機會。
- 為了「新奇性」而學習
VK提到,克服學習悖論的方法之一,就是為了「探索新奇的事物」而學習。
在學古箏以前,我做什麼事都很目標導向、講求投資報酬率,很難下定決心去學一項樂器。當我決定開始學樂器時,我也會質疑:「單純為了好奇心和興趣而學習,真的能維持學習的動力嗎?」這其實也是我給自己的一個小實驗。
直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有設定「考檢定」或「練成某個曲目」這樣的目標。我覺得能夠持續學習四個月,除了「好奇心」是起點之外,還有幾個關鍵因素:
(1)固定頻率練習、把持續累績的成果具體化
我的現職算是可以準時上下班,因此每週都能固定安排練習時間。我覺得這對於度過一開始最痛苦的建立基本功階段幫助很大。 每週老師會給我新作業,曲目也越來越難,讓我能清楚看到自己的進步。
VK在某一集也提到:學習靠的不是一時的熱忱,而是持續的練習。當你覺得這件事已經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就會自然地持續下去。即使遇到瓶頸,也要繼續做,有一天會突然看到自己明顯的進步。
此外,在持續練習的過程中,也印證了我先前聽過的一個觀點:對一件事情的「興趣」,並非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透過投入後逐漸培養出來的。
我覺得這也呼應了 VK 提到的「基於好奇心而越挖越深」。當我對一件事情了解得越多,就會更想知道更多。就如同我在學樂器時,學會一種指法,發現彈出來的效果很好聽,又進而激發我想學習更多不同的指法,而這種好奇心,會自然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2)意義感
當初選擇「古箏」這個樂器,一方面是因為我很喜歡它的聲音,另一方面也因為我也很喜歡看古裝劇,邊彈的時候能產生一些情感上的連結。學樂器或許沒辦法帶給我物質上的好處,但它帶給我更多的是情緒價值。我覺得這種情感上的「意義感」,是讓我繼續學下去的一個很大的動力。
- 「結果目標」vs「過程目標」
VK提到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概念:比起追求「結果目標」,更應該追尋「過程目標」。
我的理解是:「結果目標」指最終的目標;「過程目標」則是實踐過程中的階段性目標。
我之前所想的:「人真的可以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持續學習嗎?」在聽到這個心理學理論之後,我才意識到——其實我並不是完全沒有目標。前面提到的「考檢定」或「練成某個曲目」,其實是屬於「結果目標」;而「每週練習新曲目」則屬於「過程目標」。
我發現,「每週挑戰新曲目」,確實比「考檢定」這種長期目標更能激勵我每天撥出時間練習。
再舉我以前學習 coding 的經驗為例,「轉職」是我的「結果目標」,而每次課程完成的小作業則是「過程目標」。雖然一開始我確實是為了「結果目標」而開始學習,但後來我發現,每週作業(「過程目標」)的難度已經逐漸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 我也意識到自己其實沒有想再更深入鑽研這項技能。 因此,最後我打消了繼續走這條路的念頭,這也證明了——「結果目標」的驅動力並不如我原先想像的重要。
另外,我也體會到,追尋「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最大的差別在於:「結果目標」受到許多不可控的因素的影響, 而「過程目標」則是靠努力就能達成的。 正因如此,更應該追尋「過程目標」而非「結果目標」。
總結今天的分享,我覺得「學習」這個主題特別重要,因為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有「學習焦慮」,我自己也不例外。科技進步讓學習新技能變得很容易,好像不學習就會落後別人;但有時越急著學習新事物,反而內心會越焦慮。
我想另外分享兩個關於「學習」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
- 我曾經聽過一個訪談,主持人問一位 AI 科學家:「現在不管學什麼好像都會被 AI 取代,該選什麼科系?」
那位 AI 專家回答:「選擇你真正喜歡的事。」
2. VK 提到:AI 讓我們學習新技能變得更容易, 因此在 AI 浪潮下,「學習的方法」比「學什麼」更重要。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維持學習的動力,並帶來一些啟發~
追蹤我的IG: Insta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