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Dway >
在我面試、觀察職場幾百位員工後,逐漸體會到一個殘酷現實:
在職場上,不是你表現越好,大家就越喜歡你。
有時候,當你太亮眼、太積極,反而會讓某些人開始感到「不安」。
🌪 一、當你的努力,成了別人的壓力
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
你加班把報告寫得完美,主管誇你一句「辛苦了」,但隔壁同事臉上卻露出一絲不自然的笑。 或是開會時,你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反而被主管冷冷回一句:「這不是你該操心的。」
在台商與外商的工作文化裡,我都看過同樣的現象:
當一個人做得太好,團隊裡有些人會感到威脅。
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你的存在,讓他們看見了自己不想面對的不足。
這種心理叫「社會比較效應」,在職場裡非常常見。
別人的成就,會無形中挑起人心的不安。久而久之,那些應該支持你的夥伴,反而變成潛在的阻力。
💣 二、太搶眼的員工,容易被「標記」
在我擔任主管時,也曾看過一些新進員工非常優秀,結果在試用期後卻「被建議轉調」。
原因不是能力不夠,而是「太搶風頭」。
舉個例子:
有位新人在會議中,提出比主管更具體的市場策略。那場會議後,主管雖然嘴上說「不錯」,但私下卻開始限制他能參與的專案。 幾個月後,那位新人選擇離開,因為他說:「我覺得再努力也沒用,反而被防著。」
這不是個案,而是許多職場的潛規則——
當你的光太強,會讓別人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所以在某些組織文化中,「聰明但懂分寸」反而比「全力以赴」更受青睞。
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之處。
⚖️ 三、真正的智慧:懂得「收」比「衝」更難
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假裝笨、壓抑實力?
當然不是。
真正的職場智慧在於:懂得何時展現、何時沉默。
- 該表現的時候,把事情做到最好;
- 該低調的時候,讓成果說話;
- 該讓功勞分出去的時候,主動分享舞台。
有能力卻不爭功的人,反而更容易被信任,也更能在長期中建立影響力。
因為在大多數組織中,最終能上位的,往往不是最強的人,而是最懂人性的人。
🧭 四、與其爭輸贏,不如建立「共贏」
我常建議年輕同事這樣思考:
「不要讓你的努力,只停留在證明自己。」 更高層次的努力,是讓別人因為你而變得更好。
當你幫同事補足短板、協助主管解決問題、或讓整個團隊因你而更順暢時,
那份「被防備」的氛圍自然會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信任與尊重。
職場不是戰場,而是合作的舞台。
有時候,最強的實力不是做得比別人好,而是讓整個團隊因此變得更強。
✨ 結語:藏一點光,讓別人也能發亮
太多時候,我們誤以為「努力」是往上衝的唯一方式。
但其實,懂得「收」才是長遠生存的關鍵。
在殘酷職場中,不要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的「最亮之星」,
而要成為那個能穩定發光、也幫別人點亮方向的人。
因為真正的職場強者,
不是贏在一時的表現, 而是贏在懂得讓別人也願意與你同行的智慧。
🧩 延伸思考:學會在職場與投資中「聰明發光」
職場中懂得拿捏分寸的人,往往在投資理財上,也更懂得控制節奏。
無論是面對人心還是面對市場,「太急」往往適得其反。 能夠長期穩定發展的人,通常都有一個共通點——懂得留白,懂得等待。
如果你也在思考「如何在職場與財務上同步成長」,
歡迎加入我的系列專欄,一起學習如何讓努力變成長期的複利。
💡 每月不到 45 元,就能訂閱我的付費專欄,
跟著我一起觀察真實投資操作、閱讀職場理財思維, 並參與【10 年挑戰 1,000 萬】系列行動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