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也曾望著冰箱裡放到遺忘的食物,心中泛起一絲愧疚?這份細微的感受,若放大至全球,便是一幅令人心碎的圖景:每年竟有高達10億5千萬公噸的食物被浪費,而與此同時,卻有7.83億我們的人類同胞在飢餓中掙扎。然而,今天這篇文章想溫柔地邀請您,讓我們暫時放下自責,一同來探索幾個關於食物浪費,可能顛覆我們既有認知的驚人真相。

--------------------------------------------------------------------------------
真相一:浪費,原來不是「富裕國家」的專利
我們心中或許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印象:浪費,是富裕國家的奢侈病。然而,《2024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中的數據,卻慈悲地打破了這個迷思。報告顯示,若單看「家庭」人均食物浪費量,結果竟是驚人地相似:
- 高收入國家:每年每人浪費79公斤。
- 中高/中低收入國家:每年每人浪費76公斤。
這微乎其微的差距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洞見:浪費的根源,或許不完全在於經濟的豐裕,而更深地植根於一種跨越貧富、普遍存在於現代人心中的集體焦慮與慣性。
這份數據如同一面慈悲的明鏡,映照出浪費的根源並非源於我們的錢包,而是源於我們集體的心識。這是一份跨越了國界、貧富與階級的「共業」。
真相二:餐桌上的浪費,時常是一種「扭曲的愛」
數據告訴我們,在全球所有被浪費的食物中,高達60%來自於「家庭」。這意味著,浪費風暴的中心,不在餐廳或超市,而正在我們最溫暖的家中。
然而,若以溫柔的同理心去觀照,我們會發現,這種浪費行為的背後,往往不是出於惡意,而是一種「愛的扭曲」。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好家長」(Good Provider),許多父母透過提供豐盛得超乎所需的食物,來展演自己對家人的愛與關懷。這種「展演式豐盛」(Performative Abundance)的社會壓力,使得過度購買與烹煮成為常態,而浪費,竟不幸地成為了表達愛的「必要成本」。
更需要我們慈悲理解的是,對於那些曾親身經歷過戰爭、飢荒或極度貧困的長輩而言,囤積食物的行為,更非出於貪婪,而是一種源於創傷的防禦機制。對他們來說,塞滿冰箱的食物,是在對抗過往生命中那份關於匱乏的深刻恐懼,是在物質的堆疊中,為自己建立一座抵禦無常的堡壘。
若以古老的智慧來看,這些行為恰是我們內心煩惱的顯現:
- 貪:源於一種深刻的「存在性匱乏」,以及維持「好家長」身份的焦慮,驅使我們過度購買與囤積。
- 瞋:源於「損失規避」的心理,對不完美外觀的排斥,以及對「過期」標籤的非理性恐懼,讓我們輕易丟棄仍可食用的食物。
- 癡:源於「規劃謬誤」,盲目自信地認為自己能吃完所買的一切,也忽略了個人微小浪費匯集成的巨大後果。
真相三:餐桌之外,一場對「不完美」的殘酷淘汰賽早已開始
我們的視線,時常停留在餐桌上的廚餘,卻忽略了浪費的悲劇,早在食物抵達我們手中之前,就已在源頭——農田裡,殘酷地上演。
為了滿足零售商嚴格的「外觀標準」(Cosmetic Standards),無數外觀略有瑕疵、形狀不夠規整,但營養與風味絲毫不減的蔬果,在田間地頭就已被農夫們無奈地丟棄。這不只是一種浪費,更是一種「美的暴力」,是我們整個社會對「完美」與「無瑕」的文化執著,在食物領域的悲傷投射。這正是我們在前文中所談及的,那份集體對不完美的「瞋」(Aversion),被制度化後的殘酷體現。
這讓我們不禁想起日本美學中「侘寂」(Wabi-Sabi) 與「金繼」(Kintsugi) 的智慧——前者教我們在不完美與無常中發現深刻的美,後者則用黃金修補器物的裂痕,將傷痕化為獨一無二的美感。如果我們的心,也能學會欣賞一顆形狀奇特的番茄,或許就能從源頭,解救無數被浪費的生命。
真相四:我們的「保護傘」,有時反而成了浪費的推手
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悖論:那些旨在保護我們的法律與系統,有時卻在無意中,成了浪費的推手。其中,最關鍵的兩個法律失敗案例,值得我們深思:
- 日期標示的混淆:法律未能幫助消費者清晰地區分標示「品質」的「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與標示「安全」的「此日期或之前食用」(Use By)。這個小小的模糊地帶,導致了無數完全安全的食物,僅因過了「最佳賞味期」,就被送進了垃圾桶。
- 薄弱的捐贈法:許多國家雖有《好撒瑪利亞人法案》,旨在保護食物捐贈者免於法律責任,但常因宣傳不足或條文複雜,讓許多企業因害怕潛在的訴訟風險,寧可選擇最簡單的方式——將即期食物丟棄,也不願捐贈給需要的人。
這提醒著我們,一個良善的系統,更需要智慧的設計;否則,善意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哀傷後果。
真相五:有一個視角,提醒我們「不浪費」之上還有慈悲
在所有關於浪費的討論中,有一個視角,需要我們用最深的溫柔與謹慎去靠近——那就是性侵倖存者。
創傷,尤其是性創傷,其核心是對個人身體「控制權」的暴力剝奪。在艱難的療癒過程中,倖存者奪回「主體性」(Agency) 的途徑之一,便是嚴格控制唯一能控制的領域:自己的身體,以及什麼東西可以進入和排出它。這也是許多飲食失調問題的心理根源。
在這樣的情境下,「不浪費」的社會道德準則,必須讓位於更根本的慈悲。強迫一位倖存者為了「不浪費」而進食,對她而言,可能構成一種深刻的「再創傷」。她拒絕食物的行為,或許正是她重建自我、療癒創傷的必要一步。
這個視角溫柔地教導我們: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不能只依靠一套僵化的道德準則,而必須建立在對每個個體獨特生命創傷的無限理解與尊重之上。有時,最深的慈悲,是允許。
結語:從看見,到改變的開始
走過這五個真相,我們或許會發現,食物浪費從來不只是一個技術或管理問題。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集體的心靈狀態——我們的焦慮、我們的恐懼、我們對愛的表達,以及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改變,或許不必從宏大的目標開始,而是始於心念的微小轉變:從對「完美」的執著,轉為對「無常」的欣賞;從「匱乏」的焦慮,轉為對眼前一茶一飯「豐盛」的感恩。
如果我們都能開始練習,用款待一位珍貴客人的心,來款待每一份食物,我們的世界,會不會因此而變得更加溫柔與豐盛呢?
萬分感恩,願我們都能以慈悲之心,款待世間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