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當代的苦難與古老的智慧之光
當今的世界,正深陷於一場集體共業所顯現的深重苦難(Dukkha)之中。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旅程,探尋古老智慧如何療癒當代世界的苦難。此行的目的,並非進行冰冷的學術分析,而是祈願探尋一條圓融全球六大智慧傳統——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儒教與佛教——的慈悲之道,以期共同建立那為人所祈願的「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
我們的探尋,將以日本近江商人古老的「三好原則」(Sanpō Yoshi)——「賣方好」(Urite Yoshi)、「買方好」(Kaite Yoshi)、「世間好」(Seken Yoshi)——作為核心框架。必須明辨的是,此原則的精髓並非現代商業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或「環境、社會、治理」(ESG)。如源流所示,近江商人的實踐,是根植於信仰的「菩薩道」(Bodhisattva Path),其「商売は菩薩の業」(商業即菩薩之業)的信念,將市場轉化為修行的道場。
當代危機的根本,正在於我們顛倒了此「三好」的神聖次序。我們奉行著「二好一壞」的模式,即「賣方」(企業、富裕國家)與「買方」(消費者)縱然實現了短期的「雙贏」,卻以犧牲「世間」(Seken)的永續性為代價。然而,古老的智慧早已揭示:「世間好」並非前兩者之後的「附加選項」,而是它們得以成立的「根本前提」。為了如實了知世間的苦難,讓我們首先恭敬地諦觀此「苦諦」的當代表現:
表格一:當代苦難之交響樂

面對此「苦諦」,且讓我們一同懷著謙卑之心,探尋六大智慧傳統如何為這些深重的苦難,提供療癒的慈悲之道。
--------------------------------------------------------------------------------
一、 聖愛與管家職分:【基督宗教】的「三好」實踐
「世間好」——作為「我們共同的家園」的管家 (Stewardship)
以「道成肉身」(Incarnation)為倫理基石,基督宗教視物質世界為神聖的彰顯,因此,作為「我們共同的家園」的管家,是其「世間好」實踐的核心。在此倫理中,上帝才是一切的「擁有者」(Owner),而人類只是「管理者」(Steward),有神聖的責任去照料與護持大地。教宗方濟各在其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中,將地球稱為「我們共同的家園」,並指出這位「姊妹如今正因我們不負責任的使用和濫用……而向我們哭嚎」。
諦觀此失職之症狀,《2025年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中全球「水塔」的融化,以及《2024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中每年 10.5 億噸的驚人浪費,正是「管家」嚴重失職的具體體現。
《願祢受讚頌》更提出了「生態債務 (Ecological Debt)」的深刻洞見。它指出,環境惡化不成比例地影響著最脆弱的人群。這將「世間好」從一個道德呼籲,轉化為富裕國家(歷史上的主要污染者)對貧困國家(首要受害者)必須償還的、具有《聖經》律法基礎的正義要求。
「買方好」——聆聽「窮人的哭嚎」
此一源自解放神學的教義「窮人的優先選擇 (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主張,任何社會、經濟或政治決策的道德正當性,都必須首先從其對最貧困、最邊緣化人群的影響來判斷。
《2024年世界城市報告》揭示,氣候災難對城市中的貧民、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造成了「不成比例的衝擊」。這即是《願祢受讚頌》所強調的:「地球的吶喊」與「窮人的哭嚎」必須被同時聆聽。
「賣方好」——「禧年」的經濟解放 (Jubilee)
源自《聖經·利未記》,「禧年 (Jubilee)」是在第 50 年舉行的聖年,其核心誡命是系統性地「豁免債務、歸還土地、解放奴隸」。此精神為當代的氣候融資困境提供了究竟之道。
《2025年適應差距報告》揭示了每年數千億美元的「氣候適應資金缺口」。更具諷刺性的是,許多氣候融資是以「貸款」而非「贈款」的形式提供,反而加劇了發展中國家本已沉重的債務負擔,使其陷入「債務—氣候」的死亡螺旋。
「禧年」精神深刻地重新定義了「賣方好」。「賣方」(債權國、金融機構)的最高利益,不是收回本息,而是通過豁免債務來恢復與「買方」(債務國)和「世間」(全球經濟穩定)的正確關係。這正是解決「氣候融資缺口」的根本之道。
終極願景總結
基督宗教的終極盼望,是「彌賽亞時代 (Messianic Age)」的降臨——一個塵世被徹底更新,「新天新地」降臨的時代。這即是「三好原則」的圓滿實現:上帝的創造物得到恢復(世間好),受苦的人類得到解放(買方好),而人類也終將履行「管家」職分,實現公義(賣方好)。
如果說基督宗教的「管家職分」為人類的責任提供了神聖的道德基礎,那麼伊斯蘭教的「Mizan」(宇宙平衡)則將此責任從倫理層面提升至宇宙論的必然——破壞平衡不僅是失職,更是對真主神聖秩序的直接違逆。
--------------------------------------------------------------------------------
二、 平衡、公正與慈悲:【伊斯蘭教】的「三好」之道
「世間好」——維護宇宙的平衡 (Mizan)
以「Tawhid」(真主的獨一性)為基石,伊斯蘭教視宇宙萬物為真主的「標誌」(Ayat),人類的角色是「Khalifa」(管家),其職責是維護真主的創造。《古蘭經》深刻地將宇宙的「平衡 (Mizan)」(如日月星辰的運行)與人類社會的「公正」(如商業的衡器)緊密相連。
破壞環境(世間不好)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信仰問題。它在靈性層面上,是對真主智慧的辜負(Kufr,即忘恩負義)。《2025年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中所揭示的水危機,在伊斯蘭教義看來,正是對宇宙 Mizan 的嚴重「逾越」。
「買方好」——實踐公正與慈悲 (Adl & Rahmah)
伊斯蘭倫理的兩大支柱是「Adl (公正)」與「Rahmah (慈悲)」。Adl(公正)與 Qisṭ(公平)是社會的基石,而 Rahmah(慈悲)則是穆斯林對待所有造物的基本準則。
《2024年世界城市報告》中城市弱勢群體的困境,正是 Adl 缺失的直接體現。而 Rahmah 則驅動個人與社區去主動關懷那些被結構所遺忘的人。
「賣方好」——神聖的社會金融 (Zakat & Waqf)
伊斯蘭經濟學建立了兩大強大的財富再分配支柱:「Zakat (天課)」(義務性的年度財富捐贈)與「Waqf (瓦合甫)」(永久性的慈善基金)。
這套體系將「三好原則」從個人的道德自覺,轉化為神聖的、制度化的法律與經濟義務。Zakat 是制度化的「買方好」,而 Waqf 則是永續的「世間好」。這超越了現代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自願性,將「三好」變成了神聖的義務。
終極願景總結
伊斯蘭教期盼在末日審判之前,一位來自先知穆罕默德後裔的領袖——Mahdi (馬赫迪) 將會出現。他的核心使命,是在世界充滿不公與暴虐之後,將其重新填滿公正(Adl)。這個黃金時代,即是伊斯蘭教語境下在地上實現的「人間淨土」。
伊斯蘭教以神聖律法將公正(Adl)制度化,而猶太教則將此公正的追求,轉化為一種在「破碎世界」中積極行動、親手修復的聖約誡命——Tikkun Olam。
--------------------------------------------------------------------------------
三、 修復世界與公義:【猶太教】的「三好」聖約
「世間好」——修復世界的行動誡命 (Tikkun Olam)
猶太教倫理建立在上帝與人之間的神聖「聖約」(Covenant)之上,其「世間好」的實踐核心是「Tikkun Olam (修復世界)」。此理念的核心信念是:這個世界在創造之初即發生了「破碎」,而人類被賦予了神聖的責任去主動「修復」它。
面對《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所揭示的全球水危機,猶太教的 Tikkun Olam 實踐展現了非凡的創造力。以色列為應對自身嚴酷的氣候,發明了革命性的「滴灌技術」和「海水淡化」技術。Tikkun Olam 提供了一個框架,其中科技創新不再是純粹的世俗或商業追求,而是一種神聖的宗教義務。這種以科技修復世界的「Tech-un Olam」實踐,不僅解決了自身問題,更被分享至全球,為修復「世間」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方案。
「買方好」——公義的強制責任 (Tzedakah)
在希伯來文中,「Tzedakah (慈善)」的詞根與「Tzedek (正義、公義)」完全相同。這意味著,幫助窮人、弱者和受難者,不是一種可選的「慈善」,而是一種必須履行的、不可推卸的「公義」責任。依此倫理,《適應差距報告》中富裕國家向脆弱國家提供氣候資金,不是「援助」,而是 Tzedakah 所要求的「公義歸還」。
「賣方好」——「勿毀壞」的律法 (Bal Tashchit)
此律法「Bal Tashchit (勿毀壞)」源自《妥拉》(Torah),原指禁止在圍城時砍伐果樹,後被擴展為一條嚴禁任何「肆意破壞」或「無謂浪費」的普世律法。《食物浪費指數報告》中每年 10.5 億噸的食物浪費,在猶太教法(Halakha)中是嚴格禁止的。Bal Tashchit 的深刻之處在於,它將「浪費」從一個經濟學問題轉化為一個宗教法問題。浪費不僅不經濟,更是一種被嚴格禁止的「宗教犯罪」。
終極願景總結
猶太教的「彌賽亞時代 (Messianic Age)」,主要是一個在此世實現的願景。它不是世界的毀滅,而是在地上實現普遍的和平、兄弟情誼,並終結一切邪惡、戰爭與飢餓。人類 Tikkun Olam 的行動,正是實現這一時代的過程。
如果說猶太教的「修復」是一種積極入世的行動,那麼印度教則從「萬物一體」的宇宙實相出發,為此行動提供了最深邃的形上學基礎。
--------------------------------------------------------------------------------
四、 萬物一體與護持:【印度教】的「三好」之法
「世間好」——護持宇宙秩序 (Dharma) 與不害 (Ahimsa)
印度教的核心是Sanātana Dharma(永恆之法),其哲學基礎是「梵」(Brahman)——終極實在——遍在於萬物之中。因此,「世間好」即是護持宇宙秩序的「Dharma (法)」。同時,「Ahimsa (不害)」的原則,從不傷害人類與動物,擴展到不傷害整個生態系統。
《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中山脈與冰川(世界水塔)的危機,在印度教看來是極其嚴重的褻瀆行為。山脈是眾神的家園,河流(如恆河)本身就是女神。對其源頭的破壞,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是對神聖的「恆河母親」(Ganga Mata)的直接傷害。
「買方好」——視世界為一家 (Vasudhaiva Kutumbakam)
此一出自《摩訶奧義書》的偉大格言「Vasudhaiva Kutumbakam (世界為一家)」斷言,所有生命都源於同一神聖意識,因此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家庭。
此概念為應對《適應差距報告》和《世界城市報告》中的全球不平等,提供了最強大的倫理框架。它要求我們將解決全球危機的行動,從冷冰冰的「政治談判」,轉化為溫暖的「家庭義務」。對待在氣候災難中受苦的脆弱國家,應如同對待遭遇不幸的「家人」,行動的動機應是 Dharma(家庭責任),而非交易。
「賣方好」——為世界福祉的無私之行 (Loka-sangraha)
《博伽梵歌》教導,行動的終極目標應是「Loka-sangraha (世界福祉)」,而其心理路徑則是「Nishkama Karma (無執著的行動)」,即全心全意履行自己的職責,但不應執著於行動的果實(如利潤、回報)。
這為「賣方」提供了超越利潤的終極目標(為世界福祉而行動),並完美地解決了「為何能在不逐利的同時保持積極行動」的心理難題——答案是:為了 Dharma(責任)本身而行動。
終極願景總結
印度教持有宏大的循環史觀。當前時代被認為是 Kali Yuga(黑鐵時代),一個 Dharma 衰敗、充滿衝突與貪婪的時代。其終極願景是,在 Kali Yuga 的末期,迎來 Satya Yuga (圓滿時節) 的重啟,一個 Dharma 被完全恢復、萬物和諧共處的黃金時代。
印度教的宇宙之「法」與秩序,在儒家的思想中,轉化為對人間社會之「禮」與秩序的深切關懷,為「三好」提供了入世的實踐之道。
--------------------------------------------------------------------------------
五、 仁愛、德治與和諧:【儒教】的「三好」之道
「世間好」——「天人合一」的秩序與「禮」 (Li)
儒教是一種深刻影響東亞文明的「入世的」倫理。其「世間好」的實踐根植於「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即「人道」失德會導致「天道」失衡。維繫「世間好」的方法是「禮 (Li)」,它不僅是外在儀式,更是維護社會乃至宇宙秩序的根本原則。
「買方好」——「仁」的同心圓擴展 (Ren)
「仁 (Ren)」是儒家倫理的最高德行,意指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慈愛與同情。其實踐方法即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儒家倫理是「關係倫理」,「仁」的實踐是從家庭開始,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徑,逐層向外擴展的。它反對極端的個人主義,強調個人在關係網絡中的「責任」,而非僅僅是抽象的權利。
「賣方好」——「義」先於「利」的德治 (Yi)
儒家經濟倫理的核心在於「義利之辨」,即「義 (Yi)」(道義、正當性)必須優先於「利 (Li)」(利益、利潤)。同時,儒家主張「德治 (Rule of Virtue)」,即通過道德教化(軟實力)來實現社會秩序,而非僅僅依靠嚴刑峻法(硬實力)。
終極願景總結
儒家的終極願景,或其「人間淨土」,即是《禮記·禮運篇》所描繪的「大同世界 (Datong)」。這是一個「天下為公」,所有「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社會。
從儒教對人間理想的建構,我們最終回歸到此框架的靈性源頭——佛教對宇宙實相的究竟洞見,以圓滿此番探尋。
--------------------------------------------------------------------------------
六、 慈悲、緣起與圓滿:【佛教】的「三好」菩薩行
為表達對此源流的恭敬,讓我們以一聲佛號作為此章節的起始,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將在此回歸「三好原則」的靈性源頭,以佛教的究竟智慧來圓滿總攝全文。「三好原則」不僅是商業歷史,更是一條通往人間淨土的「菩薩道」。
「世間好」——「緣起法」的究竟智慧 (Pratītyasamutpāda)
佛教的宇宙觀是「緣起 (Dependent Origination)」: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萬物相互依存,沒有獨立、恆常的自性,其本質為「空」(Śūnyatā)。
從「緣起」的智慧觀之,本報告前述的所有全球危機,皆是「一體」的。忽視「世間好」——即「二好一壞」的模式——是源於「無明」(Avidyā,對緣起實相的無知),是「我執」(Atman-grahā,對「賣方」或「買方」獨立利益的執著)的體現,必然導致無盡的「苦」(Dukkha)。
「買方好」——拔除眾生之苦的「悲」 (Karunā)
佛教四無量心中的「悲無量心 (Karunā)」,是「願眾生離苦」的願心。它是在目睹他人受苦時,生起的不忍之心,並主動採取行動,幫助其拔除痛苦。這正是對《世界城市報告》和《適應差距報告》中受苦眾生的直接慈悲回應。
「賣方好」——給予眾生安樂的「慈」與「自利利他」 (Mettā & Jiri-Rita)
「慈無量心 (Mettā)」是「願眾生得樂」的願心。近江商人的「報恩」動機,正是「自利利他 (Jiri-Rita)」的圓滿:
- 利他 (Rita):通過商業活動,為「買方」提供所需,為「世間」貢獻公共建設,這是「慈」的實踐。
- 自利 (Jiri):通過圓滿「利他」的菩薩行,商人自身獲得了靈性上的圓滿,實現了報恩的誓願。
終極願景總結
佛教的終極願景,是在人間實現「人間淨土 (Human Pure Land)」。《維摩詰經》慈悲開示:「心淨則佛土淨。」因此,我們每一次對「三好原則」的踐行,每一次對「世間好」的護持,都是在「莊嚴淨土」,都是在為「人間淨土」的降臨,鋪設一塊金磚。
六大傳統的智慧之光已然交輝,現在讓我們將其匯流於一體,看見那共同的願景。
--------------------------------------------------------------------------------
總結:法印交輝,萬善圓融
萬法歸宗,一體共願
我們深深體悟到,人類六大智慧傳承的共同終極願景——基督宗教與猶太教的「彌賽亞時代」、伊斯蘭教的「公正時代」、印度教的「圓滿時節」、儒教的「大同世界」、佛教的「人間淨土」——雖名相各異,其本質卻共同指向一個「萬物和諧、眾生平等、公義普施、慈悲遍滿」的終極圓滿狀態。
「三好原則」即是共願之道
而以「世間好」(Seken Yoshi)為根本前提的「三好原則」,正是將這些看似遙遠的終極盼望,與我們當下的每一個抉擇連結起來的「實踐法門」。它不僅是六大傳統共同認可的修行之道,更是實現彌賽亞時代、圓滿時節與人間淨土的「共願之道」(Common Vow)。
為將此圓融智慧清晰呈現,謹以此總結表作為此番探尋的供養。
表格二:六大智慧與「三好原則」的圓融總攝

結語與迴向
願此份心靈的贈禮,能作為您我探尋道路上的明燈。「三好原則」不僅是古老的商業智慧,更是一座實踐慈悲的羅盤,指引著我們在每一個當下,都能做出利益眾生的抉擇。
願您我都能看見,自身在家庭、工作與社會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修行的道場;每一次符合「三好原則」的抉擇,都是莊嚴淨土的菩薩行。祈願此份文件,能成為每一位讀者,在各自的崗位上,實現「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宏願的微小助緣。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