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無國界醫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榮獲了諾貝爾和平獎。敬愛的朋友,讓我們懷著一份謙卑與感恩之心,將這個事件不只視為歷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而更應珍視為一則向當代世界提出的深刻「公案」。
這則公案的核心叩問是: 一項行動,如何能在原則上「非政治性」,卻又在其影響上具有最深遠的「政治意涵」?
無國界醫生的志工們,以純粹的人道精神奔赴世上最破碎的角落,他們不選邊站隊,只為減輕生命的痛苦。然而,他們的存在本身,以及那份「拒絕接受他者之苦」的義憤展現,卻鏗鏘有力地質問著那些造成苦難的權力結構。本文的初衷,便是想邀請您,透過無國界醫生這份無私的行動,共同來聆聽世界各大智慧傳統中,那份關於「慈悲」與「助人」的普世呼喚。
就讓我們從這個撼動人心的現代範例,緩緩步入古老的智慧傳承之中,探尋其中悠遠而深刻的精神迴響。
2. 聖教傳承的迴響:五種慈悲的智慧之聲
無國界醫生的行動精神,並非橫空出世。它像一首動人的旋律,在世界各大宗教與哲學的核心教義中,都能找到深刻的共鳴。
2.1 基督教的「神愛」(Agape):超越隔閡的撒馬利亞人
- 核心故事:在《路加福音》中,耶穌講述了一個「慈善的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故事中,一位被當時主流猶太社會所鄙視的撒馬利亞人,超越了深刻的社會與宗教隔閡,無私地救助了一位在路上被強盜打傷的猶太陌生人。他不僅提供了緊急的醫療救護(包紮傷口、敷油倒酒),更將其帶至客店,預付了後續的照護費用。
- 精神闡釋:這個故事將「愛鄰如己」的誡命,從血緣與族群的狹隘範圍,擴展至一切需要幫助的人。這份愛,在《馬太福音》25:40中被提升至神聖的高度:
- 現代連結:那位撒馬利亞人具體的行動步驟——跨越邊界、提供即時醫療、確保後續照護——與無國界醫生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強而有力的共鳴。可以說,無國界醫生,正是在全球的尺度上,扮演著現代的慈善撒馬利亞人。
2.2 伊斯蘭教的「慈憫」(Rahmah):履行神聖的信託
- 核心概念:伊斯蘭教的核心信念是,真主最主要的名號即是「至仁主」(Ar-Rahman)與「至慈主」(Ar-Rahim),祂的「慈憫」(Rahmah)遍及萬物。人類作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Khalifa),領受了一份照護弱者的神聖「信託」(amanah)。
- 制度體現:「天課」(Zakat)是伊斯蘭信仰的五大基石之一。它並非單純的慈善捐款,而被視為窮人在富人財產中「應享的權利」。這是一套旨在恢復社會平衡與正義(Adl)的制度化體系,確保社群中的弱者能得到照護。
- 現代連結:無國界醫生的工作,可以被理解為在履行一份屬於全人類的集體信託(amanah)。他們恢復人類尊嚴的行動,與伊斯蘭教恢復社會平衡與正義的精神高度契合。正如《古蘭經》5:32所宣告的,其行動的價值無比崇高:

2.3 佛教的「同體大悲」:入世的菩薩行願
- 核心概念:佛教菩薩道的精神核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意味著菩薩對一切眾生(無論親疏、喜惡)都保持平等的關懷,視眾生的苦難如同自身的苦難。這份慈悲絕非消極或沉默,而是積極地以各種「善巧方便」,拔除眾生之苦。
- 張力與智慧:無國界醫生面臨著一個核心的張力——他們的章程宣告中立,但他們的行動本身卻是一種「義憤的展現」,因為他們深知「沉默確實可以殺人」。這並非矛盾,而是一種極其精微的倫理立場。
- 非政治性:體現在黨派中立,在衝突中不選邊站隊,以便能接觸所有受害者。
- 政治意涵:體現在他們堅持國家負有確保人道空間存在的責任,並勇於為受害者發聲作證。
- 現代連結:無國界醫生的這套行動綱領,被譽為「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的一個強而有力的現代世俗典範。它宛如一幅在複雜世界中的現代菩薩行願藍圖,展現了如何在堅持平等心的同時,又能智慧地採取行動。
2.4 儒家的「仁」:聖王之心與惻隱之情
- 核心典範:上古聖君堯帝的治理哲學,將慈悲心化為國家治理的核心。他曾有過這樣將人民苦難徹底內化的宣告:
- 精神闡釋:這並非詩意的比喻,而是一種對生命共同體的深刻證悟。它是儒家「仁」道的最高體現,源自一份深刻的「不忍人之心」或「惻隱之心」,視四海之內皆兄弟,他人的苦難在根本上就是自身的延伸與責任。
- 現代連結:堯帝對人民苦難的全然內化,正是驅動無國界醫生那份「拒絕接受他者之苦」原則的終極彰顯。雖然他們不是國家,但其行動所體現的,正是所有合法權力核心都應具備的那份終極的道德責任。
2.5 猶太教的「修補世界」(Tikkun Olam):拒絕沉默的見證
- 核心概念:猶太教倫理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Tikkun Olam」,意為「修補世界」。這個理念認為,世界是不完美的,充滿了裂痕與破碎,而人的神聖責任,就是透過公義與慈悲的行動,去「修補」這個破碎的世界。
- 歷史共鳴:猶太民族的歷史記憶,特別是大屠殺的創痛,使得這個傳統對於「暴行」與「沉默」極為敏感。在這種道德認知中,面對暴行時的沉默無異於一種同謀。因此,拒絕沉默、為受害者作證,成為一種深刻的道德誡命。
- 現代連結:無國界醫生在戰火中縫合傷口、療癒創傷的行動,正是「修補世界」最具體的實踐。同時,他們堅持的「見證」(témoignage)原則——在必要時公開指認暴行——與猶太教強調「要記得」(Zachor)不義、拒絕沉默的道德傳統,產生了深刻的共鳴。
這些傳統,各自以其獨特的語言——一位鄰人、一份信託、一個共同的身體、自我的延伸、一個破碎的世界——共同指向了一個嚴肅的真理:完整的人性,體現在行動之中。

3. 智慧的交響:一張普世慈悲的比較圖
為了更清晰地看到這些智慧傳統的交會點,我們可以將它們的理念整理成一個比較框架。
普世慈悲的比較框架

這個表格幫助我們看見,儘管路徑不同,隱喻各異,但各大智慧傳統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呼喚我們走向一個更富同情心、更願意承擔的世界。
4. 結論:在行動中閃耀的古老智慧
無國界醫生的無私奉獻,不僅是現代人道精神的典範,更是世界古老智慧在當代最生動、最有力的迴響。
這些智慧傳統並非僅是塵封在書本裡的教條,而是可以被我們親身實踐的生命之道。它們共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真正的和平,始於我們願意跨越一切人為的界線,去真實地感受並溫柔地回應另一個生命的苦難。
萬分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吉祥如意。願這份對慈悲的共同理解,能化為我們在各自生命中微小而溫暖的行動,共同為這個世界帶來多一分的光明與和諧。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