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這事情是這樣──當下想寫的時候就趕快寫。放著不寫,等到「有時間」寫的時候,就要花更多時間去把想寫的東西找回來。 現在想寫的這篇就是這樣。所以我打算用自由書寫的方式,回到幾個禮拜以前,回想當初的心情,回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可能有點跳或感覺沒有尾巴,先在這裡說明一下。 幾個禮拜前,我接了幾堂學校的臨時代課──小孩的藝術課,年齡從七歲到十一歲都有。那次上課的時候,我突然有種很深的感覺,就是──如果當老師的,帶去課堂上希望學生學的,如果學生學不了或做不到,那老師該怎麼辦? 因為上其中一堂課的時候,我發現我想要帶小孩做的,自己雖然覺得有趣,也不難,但不曉得為什麼許多小孩做不太到。後來我發現可能是因為步驟和細節比較多,如果小孩無法專心,就可能做不來。於是我臨時調整了上課的內容,換了一個他們可能比較做得來的創作方式。但也有可能太臨時了,我讓小孩進入狀況的準備不夠,所以那堂課上課的小孩感覺有一點交差了事。當然也是有小孩做得起勁,但有些小孩不太進入狀況,他們只是一個步驟一個口令,或者是要我做給他看,不喜歡也不討厭,做完就想下課。 這是我在課堂上感覺到的,但如果我沒有說出來,只讓大家看小孩最後的作品,那麼大家看到的就只有作品的完成度。小孩上課的過程與心情,完全看不出來。 上完那堂課後我的心情不是很好,我覺得這不是我希望的樣子。我的意思不是指小孩應該要專心投入,當然我希望他們可以專心並且喜歡,但如果小孩無法,這就代表當中出了一些問題。有可能是我引導的時間不夠,或是題材本身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這些都有可能。 然後還有另一點,我也在思考「為什麼我的心情不好」?其實我不需要心情不好的,如果我真的把教育當成一個過程,那麼我就不該太「在意」小孩的表現。我應該要在乎,而不是在意;應該在乎的意思,當老師的應該要察覺學生的狀況,然後思考該如何調整;不應該在意的意思是,不論表現如何,都將那些視為過程來接受,包括學生的狀態,還有我自己的狀態。 寫得很容易,但做起來好難。 我發現教育體制會讓某些老師不得不放棄那些自己原本在乎的東西,因為他得撥出時間心力來處理預定的教學進度或評鑑。但是,進度與評鑑有沒有完成,對「學生本身」來說,究竟意義何在呢? 我曾經有段時間想當老師,但當時只是有那個念頭,我想做的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教育,老實說當時我也不知道。我一度以為只要擬好教學計畫,好好的進行並實踐計畫內容,就能把學生帶到一個我想帶他們去的地方。那時候我根本沒有把教學計畫跟學生擺在一起,根本忘了「學生本身」才是教育存在的意義(還好那時候我還沒有什麼任教的機會)。 老實說,我以「外行人」的身分進到學校帶寫作和藝術課,我自己的狀況有點越上越混亂。想的事情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沒有信心進到學校上課。老實說會這樣我也始料未及。經驗並沒有讓我越來越篤定,反而越來越困惑,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但是我一直記得,我唸的第一間大學時遇到的老師。那時候遇到的老師,把我本來很喜歡的東西給剝奪掉了;我不僅沒辦法繼續面對我本來喜歡的事物,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這樣講好像是在推卸責任,但我花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才有辦法跟自己說這不單是我個人的問題。教育不該是這樣子的。 學習這件事,當然是要靠學生自己沒錯;那老師呢?老師要幹嘛?老師不要剝奪掉學生的興趣就好了,我是這樣覺得。所以雖然我遇到了不少狀況,我也不一定都處理得很好,但我不會忘記提醒自己的是──我這樣做會不會讓學生「討厭學習」?我只問自己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 不想寫可以不要寫,究竟好不好呢? 只要是上小孩的課,我的肚子就會很餓 課程的本質是框 更多「不想寫可以不要寫」的寫作課: 編輯:宅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