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典故多有毒:所謂「不食周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avatar-img
90會員
329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因而這個機構改革基本上是因人設制。整體來看,党的權力加強了,政府的權力削弱了;但在黨內部,政治局常委会會和政治局的權力則削弱了,習近平權力加強了。而王岐山也受益很大。
毛批孔純粹是為了自己成為「君師」,而不是為了自由與平等。所以他的批孔從來就是不徹底的。他只批孔的「孝」,鼓動子女脫離家庭,反對父母,煽動學生揪鬥老師,而不反對孔子的「忠」。且進一步發揚光大,大搞個人崇拜。背語錄,戴像章,跳忠字舞,「早請示,晚彙報」等等,無所不用其極。
因而這個機構改革基本上是因人設制。整體來看,党的權力加強了,政府的權力削弱了;但在黨內部,政治局常委会會和政治局的權力則削弱了,習近平權力加強了。而王岐山也受益很大。
毛批孔純粹是為了自己成為「君師」,而不是為了自由與平等。所以他的批孔從來就是不徹底的。他只批孔的「孝」,鼓動子女脫離家庭,反對父母,煽動學生揪鬥老師,而不反對孔子的「忠」。且進一步發揚光大,大搞個人崇拜。背語錄,戴像章,跳忠字舞,「早請示,晚彙報」等等,無所不用其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以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為生者,是賢於貴生。   本章的意思是人民餓肚子,是因為稅收多啊,不是難治啊,是因為在上位者奸巧有為啊,人民輕易去死,是在上位者為了滿足自己,人民無法生存才會去死啊,不使用奸巧
Thumbnail
司馬遷寫作史記,本紀以五帝居首,世家則列吳太伯為第一,列傳呢?首篇即是推伯夷。三者都有讓國的謙德:明明最高權力可以到手,卻輕易棄捨。完全體現了《道德經》的上善,或說玄德。置諸當代時空,讀到如此故事,格外有感!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出現了道家的黃金傳說.. 這是謠傳在中國的一個傳奇神話故事 就在某個朝代(時代考據已無法考察)的某一戶人家性田的家中,一個人名叫田鸞 家裏雖然富有可不愁吃不愁穿,平時也不不需辛苦工作. 但是家族中流傳一個詛咒,所有的死孫都活不到31歲就會死掉 就是一種錢還沒花完,人生就花完的恐怖詛
Thumbnail
最近幾年一些節日愈過愈沒趣味,就像端午節就只有吃粽子、划龍舟、午時水和立蛋,好像流於形式一般。 端午節的故事講的是屈原,因為不被楚頃襄王信任而遭流放,最後在投汨羅江自盡,粽子的產生是因為人們敬佩他的愛國情操,丟到江裡,希望魚蝦不要吃屈原,改吃粽子,至於划龍舟則是因為尋找屈原遺體而產生的習俗。 對
「養敵人作自己樁腳」這種事,雖然能作,而且不得不作、非作不可,但是,又豈能播之於口? 貞觀十一年,被任命為安州督都的吳王李恪為唐太宗第五子,因為喜好打獵,常常使人民的田產作物受損,被言官彈劾,因而削官罰俸,太宗對於兒子受到這樣的懲處,心中頗為不快,有一次對大臣說: 「長史權萬紀侍奉吳王,他不能指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你別吃粽子了 就算節儉持家也不要把自己吃成像粽子 話說薯國的南條先生,聽說有一塊田地 上面播種了糯米,結果「神龍氏」經過 南條先生不費吹灰之力,滿田都是甜粽 三師兄有所不知,南條先生每日吃吃吃 走在路上,宛如泰山不倒仙翁,吹不倒 所以你不要再吃粽子啦,改來吃香香包
Thumbnail
勸酒十四首 其二 不如來飲酒七首(830年) 唐 · 白居易 莫作農夫去,君應見自愁tshiu5。 迎春犂瘦地,趁晚餧羸牛giu5。 數被官加稅,稀逢歲有秋tshiu。 不如來飲酒,相伴醉悠悠iu。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但,國家所有的財政負擔都加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身上!而農民所擁有的資本,內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左 傳 【曹劌論戰】     齊伐魯,魯莊公應戰。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問魯莊公憑何應戰,莊公認為他把好衣服與他人分享,曹劌說這是不普遍的小惠。莊公又說祭祀品不多,以真誠祭祀神明,曹劌說這不能獲得神明的信任。最後莊公說,對於訟案一定盡心盡力,曹劌說這是忠誠的表現,可以出戰了。    
Thumbnail
原文: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以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為生者,是賢於貴生。   本章的意思是人民餓肚子,是因為稅收多啊,不是難治啊,是因為在上位者奸巧有為啊,人民輕易去死,是在上位者為了滿足自己,人民無法生存才會去死啊,不使用奸巧
Thumbnail
司馬遷寫作史記,本紀以五帝居首,世家則列吳太伯為第一,列傳呢?首篇即是推伯夷。三者都有讓國的謙德:明明最高權力可以到手,卻輕易棄捨。完全體現了《道德經》的上善,或說玄德。置諸當代時空,讀到如此故事,格外有感!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出現了道家的黃金傳說.. 這是謠傳在中國的一個傳奇神話故事 就在某個朝代(時代考據已無法考察)的某一戶人家性田的家中,一個人名叫田鸞 家裏雖然富有可不愁吃不愁穿,平時也不不需辛苦工作. 但是家族中流傳一個詛咒,所有的死孫都活不到31歲就會死掉 就是一種錢還沒花完,人生就花完的恐怖詛
Thumbnail
最近幾年一些節日愈過愈沒趣味,就像端午節就只有吃粽子、划龍舟、午時水和立蛋,好像流於形式一般。 端午節的故事講的是屈原,因為不被楚頃襄王信任而遭流放,最後在投汨羅江自盡,粽子的產生是因為人們敬佩他的愛國情操,丟到江裡,希望魚蝦不要吃屈原,改吃粽子,至於划龍舟則是因為尋找屈原遺體而產生的習俗。 對
「養敵人作自己樁腳」這種事,雖然能作,而且不得不作、非作不可,但是,又豈能播之於口? 貞觀十一年,被任命為安州督都的吳王李恪為唐太宗第五子,因為喜好打獵,常常使人民的田產作物受損,被言官彈劾,因而削官罰俸,太宗對於兒子受到這樣的懲處,心中頗為不快,有一次對大臣說: 「長史權萬紀侍奉吳王,他不能指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你別吃粽子了 就算節儉持家也不要把自己吃成像粽子 話說薯國的南條先生,聽說有一塊田地 上面播種了糯米,結果「神龍氏」經過 南條先生不費吹灰之力,滿田都是甜粽 三師兄有所不知,南條先生每日吃吃吃 走在路上,宛如泰山不倒仙翁,吹不倒 所以你不要再吃粽子啦,改來吃香香包
Thumbnail
勸酒十四首 其二 不如來飲酒七首(830年) 唐 · 白居易 莫作農夫去,君應見自愁tshiu5。 迎春犂瘦地,趁晚餧羸牛giu5。 數被官加稅,稀逢歲有秋tshiu。 不如來飲酒,相伴醉悠悠iu。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但,國家所有的財政負擔都加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身上!而農民所擁有的資本,內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左 傳 【曹劌論戰】     齊伐魯,魯莊公應戰。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問魯莊公憑何應戰,莊公認為他把好衣服與他人分享,曹劌說這是不普遍的小惠。莊公又說祭祀品不多,以真誠祭祀神明,曹劌說這不能獲得神明的信任。最後莊公說,對於訟案一定盡心盡力,曹劌說這是忠誠的表現,可以出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