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異議‧國文」系列:先秦諸子的「尚同」情結

為了應付系上的必修課,我讀過《論語》、《孟子》。後來出於好奇,我也讀了被後人公認是《墨子》、《韓非子》、《莊子》、《老子》的幾篇名文,啟發與愉悅感不少,負面的觀感不多(主要是法家學說、其次是孔孟某些觀點),但有一個確實讓我感到疑惑與不安,那就是: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尚同」情結!
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就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大家通通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樣,連崇尚小國寡民、反對人為造作的老子,也不樂見天底下存在多元的思想、價值觀、思考方式。
至於儒、法、墨三家的哲人比老、莊之徒更熱衷消除人與人的思想差異,尤其是墨家,竟然公然標榜「尚同」這個概念與口號,要求墨家信眾的喜好厭惡,儘量與君王(那些努力實踐墨子之道的國王)、墨家領導人一致。
這不是很糟糕的作法嗎?
因為這等於變相要求人們不要包容差異,要想盡辦法「同化」那些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或是強求自己改變,變的跟大家一模一樣。其次,這種理念與作法將會造就出一些深具政治野心,以及試圖透過思想、學說取得功名、利益、權力、威勢的文人。
而且這些文人的行事作風將會是以下的模樣──他們將自恃人數與政治優勢,強迫或半強迫別人變的跟自己一樣;他們既不願了解別人的想法,更不想跳脫自己的立場,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而且也不覺得自己必須跟他人站在平等的立場溝通、辯論、取得共識,只要自己那個權勢最大的聽眾──君王,出一張嘴就夠了!叫幾個不同異見者改變想法,甚至採取最極端的作法──通通幹掉。
我不知道是不是這種「尚同」情結,讓中國先秦諸子不是選擇「腳踏實地,認真思考,讓自己的論點更嚴密,更能禁得起論敵與現實的檢驗」,而是挖空心思,盡想些未必合乎邏輯卻生動有趣、簡單易懂的寓言、格言、諺語,來迎合或說服國王、貴族,然後透過後者的政治力量,禁絕或是壓制其他不同於己的思想學說?
如果是,那有一點可悲!因為中國先秦諸子的著作(通常包含思想家本人大量的言論)雖然為後世的文人留下了一大筆豐碩的文學資產,卻在哲學與思想領域留下重大的缺陷──中國先秦諸子居然沒有像古希臘、古羅馬哲學家那樣,發展出嚴密細緻的思考及推論方法,而且為人權、民主、自由這些概念與制度留下不少負面遺產,以至於幾千年後的中國及中華文化籠罩的區域,無論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及包容個體差異等方面,不是趕不上歐美日這些先進國家,就是遙遙落後、人權蕩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對中學國文、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等主流觀點的質疑與不同意見。「忍」精神推崇者、「核心古文30篇」捍衛者、大中國主義者、中華文化虔誠信仰者,慎入。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