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遊戲成癮,你不覺得這個機制很熟悉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歐陽立中關於手遊成癮跟戒斷的文章廣為流傳,相關的考古題我也答過,但有了些新的想法,就一邊文獻回顧一下,一邊整理我的新想法。

小孩沉迷於3C產品怎麼辦

我之前在這篇文章裡處理過3C成癮的問題,提出兩個論點:
  1. 許多親職之所以擔憂3C成癮的問題,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瞧不起孩子們使用3C產品做的事。
  2. 成癮的問題也許不是生理上的依賴,而是人際連結的匱乏。
之所以會用成癮來描述大量使用3C的行為,而不會說鋼琴成癮、寫程式成癮、健身成癮,反映了說話的人本身的價值判斷:認為3C是一件不值得大量投入的活動。
吳明益說:「人為什麼不能做徒勞之事呢?活著本身難道不是一種徒勞之事嗎?」
以歐陽立中的文章來說,他的戒斷方法之一是轉移注意力,他跑去寫文章了。寫文章相比於玩手遊,為什麼不是一種成癮?又為何不是一種徒勞?名聲、分享數或按讚數,說起來不也是一種「遊戲機制」嗎?

自制力是什麼?

在另外這篇文章裡,我想提出:自制力不是全有全無的能力,而是一種複雜的內在動力競賽。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刻面對不同的事物,根據內在動力競賽的情況,會有不同的自制力表現。只要冷靜想想,我們就知道不同個體在面對同一件事時會有不同的自制力表現,更別說比較「不同人對不同事物的自制力」其實很沒有意義。
小孩可以抵抗抵擋百貨公司週年慶,你可以不玩手遊,這樣是誰比較有自制力?他雖然沉迷手遊但可以不在意別人對自己文章的按讚數,你可以嗎?
除此之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裡,也會有不同的自制力表現。走在路上有沒有聞到雞排攤的香味,對許多人來說要動用的意志力會不太一樣。同樣是追劇,主角帥不帥正不正也會有影響。
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夠抵擋手遊,並不能代表他的自制力比較好,他也許有其他沉迷的事。我們也許很難對別人能不能抵擋什麼說三道四。而那種籠統的、普遍性的建議通常都是沒有用的,看完之後按個讚或分享,該打的電動還是要打,該追的劇還是要追啊。
而像我這種發文成癮的,也還是會固定發文的。

成癮,也許是因為心裡有個洞

針對歐陽在文章中提出的遊戲成癮機制(目標、回饋、升級、懸念、赴約),我都同意,但我不打算從個人如何戒斷的角度去討論,而想要提出另一個想法:
你不覺得這個機制很熟悉嗎?
我們社會就是把人放在這樣的文化系統裡,從小到大持續不懈的增強它。無論在教養或教育的現場,孩子置身於這一整套人為建構的機制之中,做得好得到獎賞,做不好得到懲罰,大人們透過簡化的活動設計與體驗(如職業體驗)或檢定升級系統(如音樂才藝班的等級檢定)給予成就感。我們的成長人生簡直就像是意圖讓人沉迷但設計不良的手遊機制。
於是我們得到一個問題:究竟是人天生長這樣所以需要這樣訓練?還是人被訓練成這樣?如果這個機制是一個洞,我們是不是也一起參與了挖坑的過程?
無論如何,在小孩長大的過程中,若我們不是和孩子一起去檢視和反省這些操縱人的機制,反而是增強它、使用它,甚至在小孩展開不符合這一套機制的探索時,任憑我們的喜好或偏見去妨礙小孩,那麼小孩若是沉迷在遊戲之中,實在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畢竟就是同一套機制啊,而且遊戲設計得比教養教育現場更精緻更全面。
這就是我們家最近買Switch之後我省思人生的心得(誤)

好的電玩遊戲勝過好的教案

但電玩遊戲不只是這麼虛弱的東西,不只是填補那個(也許是後天挖大的)洞而已。
好的電玩遊戲,比最好的教師設計的教案還要更好。(好啦我知道這句話太聳動,總之比我寫的教案還要好很多很多QQ)
假如一個遊戲想要盡可能讓更多人投入,它得要有多重的動機,盡可能讓帶著不同經驗的人都能找到一些「啟動」的理由。除此之外,它也要富有層次,讓在遊戲經歷裡累積不同經驗的玩家,都能夠找到符合自己程度的挑戰。
這其實就是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了。
身為一個靠寫教案吃飯的教育者,下一篇文章,我要從《薩爾達傳說》這個遊戲,來討論教學設計跟遊戲設計之間的關聯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孩會不會因為使用3C產品,而接觸到不恰當的性知識或相關訊息?」「有時候會想,乾脆都不要讓他們接觸到算了。」聽到這樣的感嘆,我雖然能夠理解為人父母的擔憂與操煩,但還是立刻表達我的看法:「毋通(m̄-thang)啊!!」
為了不被處罰,小偉跟阿牛回家向大人說的故事版本,大概會跟我在現場看到的版本,會很不一樣吧。每一次面對這樣的現場,都清楚見到「責罰」對「教育」的妨礙。
我:那哥哥說「妳不愛他」的時候,妳怎麼回答?媽:我當然說怎麼可能,我很愛他啊。我:嗯,後來?媽:後來弟弟就哭了,弟弟說其實我才不愛他。我:那妳怎麼說?媽:手心手臂都是肉啊,我兩個一樣愛啊!
我想要透過這本書傳達給父母或照顧者們的,並不是我們多會教,反而是「像我們這麼誇張都沒什麼教,你們也許不用這麼焦慮。」像我們這樣,努力對抗教養焦慮,把教東教西的力氣省下來,用在惜惜小孩上,最後長出來的阿果,就是一個值得我們無條件去愛的人,而他也是那麼無條件地愛我們。也許你也可以試試。
我不打算跟讀者或焦慮的父母說「你教錯了,應該照我的方法教」,而是想要跟父母說:「別擔心,像我們這樣教得那麼少,小孩其實也長得還不錯」。假如我們可以放下更多焦慮,而不要把力氣花在太多「教小孩」的方向上,也許我們就可以有更多力氣拿來好好愛小孩、惜(sioh)小孩。
我發現教養書往往不能讓父母們更加穩定,反而讓他們更加焦慮,所以我建議大家把教養書都燒掉,包括我即將要出的那本。燒掉教養書之後,我建議大家讀一些其他領域的,有趣的書。如果你讀《照護的邏輯》,你也許會跟我一樣覺得,生小孩跟得糖尿病其實很像。
「小孩會不會因為使用3C產品,而接觸到不恰當的性知識或相關訊息?」「有時候會想,乾脆都不要讓他們接觸到算了。」聽到這樣的感嘆,我雖然能夠理解為人父母的擔憂與操煩,但還是立刻表達我的看法:「毋通(m̄-thang)啊!!」
為了不被處罰,小偉跟阿牛回家向大人說的故事版本,大概會跟我在現場看到的版本,會很不一樣吧。每一次面對這樣的現場,都清楚見到「責罰」對「教育」的妨礙。
我:那哥哥說「妳不愛他」的時候,妳怎麼回答?媽:我當然說怎麼可能,我很愛他啊。我:嗯,後來?媽:後來弟弟就哭了,弟弟說其實我才不愛他。我:那妳怎麼說?媽:手心手臂都是肉啊,我兩個一樣愛啊!
我想要透過這本書傳達給父母或照顧者們的,並不是我們多會教,反而是「像我們這麼誇張都沒什麼教,你們也許不用這麼焦慮。」像我們這樣,努力對抗教養焦慮,把教東教西的力氣省下來,用在惜惜小孩上,最後長出來的阿果,就是一個值得我們無條件去愛的人,而他也是那麼無條件地愛我們。也許你也可以試試。
我不打算跟讀者或焦慮的父母說「你教錯了,應該照我的方法教」,而是想要跟父母說:「別擔心,像我們這樣教得那麼少,小孩其實也長得還不錯」。假如我們可以放下更多焦慮,而不要把力氣花在太多「教小孩」的方向上,也許我們就可以有更多力氣拿來好好愛小孩、惜(sioh)小孩。
我發現教養書往往不能讓父母們更加穩定,反而讓他們更加焦慮,所以我建議大家把教養書都燒掉,包括我即將要出的那本。燒掉教養書之後,我建議大家讀一些其他領域的,有趣的書。如果你讀《照護的邏輯》,你也許會跟我一樣覺得,生小孩跟得糖尿病其實很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傑西.謝爾,為美國遊戲設計教授,以下選些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本文是基於網路創業家Dan Koe的30分鐘影片所撰寫的心得,為大家濃縮成約5分鐘的精華內容,敬請細讀! 你體驗過「最佳心流」的狀態嗎? 你是否曾感到無比自信,覺得自己能夠征服世界?無論是運動、遊戲,還是簡單地在電腦上寫作,有些人稱這種狀態為心流狀態。
Thumbnail
「請放心:這本書不是由一個對科技一無所知,並意圖妖魔化電玩遊戲的外行人寫的。我也不是那種相信科技和電玩遊戲將會拯救全人類的信徒。我想要解釋遊戲化真正的樣貌,它能達到的最好效果為何,以及是如何被用來操縱人心。」 本書乍看之下是一本寫給玩家們看的書,但是本書討論著整個社會長久發展下來的心理操縱機制。
Thumbnail
最近我因壓力和挫折沉迷電子遊戲,一連玩了不同的遊戲:瘋狂水族箱、成語接龍、水排序、Candy Crush、Owlboy、Bird Kind,寫下初次遊玩心得。我在遊戲中尋求短暫的快樂,藉此排解負面的情緒。然而,逃避行為不僅未能改善我的壓力狀態,反而進一步加劇遊戲成癮的問題。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Thumbnail
從心理層面來看,青少年透過玩電玩遊戲或許可以提升看不見的能量,未來有機會轉換成金錢的能量。電玩不再是父母眼中的負面影響,對於科技產品保有開放態度,或許能夠開創出不同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 1.老是刷社群、打遊戲的人 如果你老是刷社群、沉迷打遊戲,這本書將為你分享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 2.想了解為什麼有人玩遊戲玩到瘋掉的人
Thumbnail
正當您焦慮於孩子沉迷螢幕之際,這篇文章將提供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與您和孩子一起重新定義 3C 產品的使用方式。 忘掉傳統的命令或禁令吧,我們將探討如何透過溝通與互相尊重,引導孩子自主管理螢幕時間。從設定共同目標到寓教於樂的家庭活動,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用智慧而非強制,為孩子塑造一個更健康、更均衡的數
Thumbnail
3C產品嚴重奪走專注力的時代還有解方嗎?
Thumbnail
有大量的學者在研究,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將習慣持續,而大部分人卻難以保持動力?《原子習慣》一書中指出,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習慣的難度: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這個其實用手機上的遊戲就可以明瞭,一開始遊戲不能太難,要盡量設計的讓使用者願意玩下去,然後隨著使用者的技巧越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傑西.謝爾,為美國遊戲設計教授,以下選些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本文是基於網路創業家Dan Koe的30分鐘影片所撰寫的心得,為大家濃縮成約5分鐘的精華內容,敬請細讀! 你體驗過「最佳心流」的狀態嗎? 你是否曾感到無比自信,覺得自己能夠征服世界?無論是運動、遊戲,還是簡單地在電腦上寫作,有些人稱這種狀態為心流狀態。
Thumbnail
「請放心:這本書不是由一個對科技一無所知,並意圖妖魔化電玩遊戲的外行人寫的。我也不是那種相信科技和電玩遊戲將會拯救全人類的信徒。我想要解釋遊戲化真正的樣貌,它能達到的最好效果為何,以及是如何被用來操縱人心。」 本書乍看之下是一本寫給玩家們看的書,但是本書討論著整個社會長久發展下來的心理操縱機制。
Thumbnail
最近我因壓力和挫折沉迷電子遊戲,一連玩了不同的遊戲:瘋狂水族箱、成語接龍、水排序、Candy Crush、Owlboy、Bird Kind,寫下初次遊玩心得。我在遊戲中尋求短暫的快樂,藉此排解負面的情緒。然而,逃避行為不僅未能改善我的壓力狀態,反而進一步加劇遊戲成癮的問題。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Thumbnail
從心理層面來看,青少年透過玩電玩遊戲或許可以提升看不見的能量,未來有機會轉換成金錢的能量。電玩不再是父母眼中的負面影響,對於科技產品保有開放態度,或許能夠開創出不同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 1.老是刷社群、打遊戲的人 如果你老是刷社群、沉迷打遊戲,這本書將為你分享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 2.想了解為什麼有人玩遊戲玩到瘋掉的人
Thumbnail
正當您焦慮於孩子沉迷螢幕之際,這篇文章將提供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與您和孩子一起重新定義 3C 產品的使用方式。 忘掉傳統的命令或禁令吧,我們將探討如何透過溝通與互相尊重,引導孩子自主管理螢幕時間。從設定共同目標到寓教於樂的家庭活動,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用智慧而非強制,為孩子塑造一個更健康、更均衡的數
Thumbnail
3C產品嚴重奪走專注力的時代還有解方嗎?
Thumbnail
有大量的學者在研究,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將習慣持續,而大部分人卻難以保持動力?《原子習慣》一書中指出,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習慣的難度: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這個其實用手機上的遊戲就可以明瞭,一開始遊戲不能太難,要盡量設計的讓使用者願意玩下去,然後隨著使用者的技巧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