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重在突破自己的樂趣,安安穩穩地學習已知的知識,是加強信心練習對這門知識的熟悉感,並非是真正的學習。真正的學習是有點痛苦的,他會讓你看到不怎麼樣的自己,不那麼優秀的自己,一旦你突破了,你,就煥然一新了。
或許大多數的人都怕看見自己的不完美,而使得學習之路止步了。
有些人想要改變自己,卻因為熟悉現有的環境而懷疑改變自己帶來什麼好處,所以就不改變了。比如,你內心裡渴望寫一手好字,實際上你寫出來的字卻不怎麼美觀,因此,你每寫一個字就更自卑了些,想著:我的字就是這麼醜。這樣的你是否願意設定進步的目標?
目標可以是,我要把自己的名字寫好。
於是,列出計畫:每天寫自己的名字二十次。
這二十次,一開始只要力求端正,沒有所謂的美感,只要整齊像個方格子就行。
終於你把字寫端正了,再列出進階目標:請一個字很美的人,寫你的名字,於是你開始每天臨摹二十次。
終於,你臨摹出一些成功氣息來了。你的字寫得跟他越來越像,你把自己的名字寫得好極了。
最後的計畫是:告別臨摹字體,每天寫自己的名字二十次。
終於,你能夠告別只是端正的字體,只是模仿他人的自己,而寫出自己的風格。
如果學習不痛苦了,你怎麼收穫學習之樂?
自己在作文教學多年,看了很多很多的學生,通常進步最快的,是敞開心胸的學生。正因為他們不設限,不自以為自己厲害,願意從失敗中得到進步的快樂,才能夠學習成功。
而學習成效較低落的,多半是抗拒學習,或是不想看見自己失敗的人。
抗拒學習的學生是誰為他形塑學習世界的樣子呢?為什麼在他腦海中的學習世界是恐怖的怪獸多些,而不是可愛的小精靈多一些呢?在教學聲浪幾乎一面倒的,提倡快樂學習、無痛苦學習的同時,這些抗拒學習的學生,究竟從哪裡學會了學習是痛苦的?
嗯,或者正確一點的說法是:學習是無聊的。
每天重複千篇一律的學習,上課結束要寫家庭作業,如果沒把作業寫好,就要被安親班老師責備、家長責備,甚至同樣一項作業要無限循環地修改,直到這些挑剔的大人說:「寫得很好。」可是,這樣寫得很好的作業其實並不好,隔天到了老師眼前又被挑出錯誤了。
學習,就是在不斷地被指責,不斷地被大人挑剔的循環裡,度過。
如果是你,你怎麼會喜歡上學習?
當然,我們有很多前輩說了呀,一份好的作業是完美,不是做完;因此,既然有家庭作業就要求孩子要力求完美。是的,我非常贊成作業要力求完美,但是要求他完美呈現的那個人,只有一個,就是他的學校老師。
在孩子的學習之路上有了太多中繼站,每一個中繼站都有一位聖者,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如何才能趨近於完美,並不斷地提供他養分,想盡辦法的滋養他,使他早一點能抵達終點。然而,最終的那位評分裁判,並不會給予每個人同樣的高分,儘管每一個人呈現出來的作業都是完美的。
學習之路,該是單純一點。
如果是自學,他要懂得設定目標,瞭解「學習前的自己」如何進化成「完美的自己」,他得自己對自己負責。這就比較像是出了社會的我們,對於自身感興趣的事物而訂下的目標。
如果有老師的指導,那麼單純的路徑是:學生與老師的關係。學生作業寫差了,老師給予評分,並指正他。孩子得到了評語,自己去努力朝老師的要求修正,再提交一次作業,老師給予評分,再指正他。孩子再自己進行修正,努力達到老師設定的目標。很單純的,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
但是,現在的孩子,在面對學校老師以前,總是會被很多多事的大人給中途攔截並提供意見,如果孩子不依照這些大人的意見修正,就會被臭罵一頓。
你說,學習之路還單純嗎?
至於,不想看見自己失敗的學生,通常是習慣被稱讚的學生。他可能對成功的路徑太過熟悉,因此不願意捨棄自己覺得安全的路,不想繞遠路,也不想試試水道、空運,只想走安全的路,才不會讓自己受傷。
不願意失敗的學生,心裏很不希望別人看見他的脆弱。如果他遇到瓶頸需要突破的話,第一步就是要敞開心胸。
看到這裡,你覺得學習之路真的可以不痛苦嗎?
或許學習苦與不苦,不是一個學生真正在意的地方,而是他能不能被說服學習是一種挑戰自己脆弱的進步方式,把完全不理解的事物經過練習,漸漸地成為這項技能或是知識的高手,一條從菜鳥變成專家的路。
希望有個人,能告訴孩子學習有點苦,但成功後的快樂出乎你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