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諮商總在討論童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假若是重大創傷,像是性侵、家破人亡、身體虐待、極度貧窮、目睹自殺殺人等等。探索這些災難般的事件影響,應該是一件必要且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更多時候,為什麼沒有這些狀況,卻也在討論早期經驗?
因為我們在童年時期十分脆弱、且容易歸因錯誤。也就是說,當發生一件不愉快的小事,已是大人的我們也許覺得沒什麼,但還是小孩的我們缺乏知識和理性,無法了解照顧者的情緒和想法,更無法自我安慰。再加上,若這件小事拖了很長一段時間,更會埋在潛意識中揮散不去。於是有了以下公式:
事件嚴重性 x 持續時間=影響程度
童年的小小裂痕,都會形成長大後難以縫補的鴻溝。
許多人流著眼淚,卻說自己的家庭沒什麼悲慘的經歷,甚至是很幸福的,其實這正是所謂的「非典型的家庭破裂」。他們可能是雙薪家庭不缺錢、富翁等級常度假、所有親屬都健在、不曾有過重大天災人禍的創傷、父母時時刻刻提供溫暖提供愛。但來到眼前的個案,就是莫名悲傷,打從沒什麼記憶以來,就對家庭有股芥蒂,對朋友缺乏信任、對社會無比失望、最終想離開人世。
電影《鬥陣俱樂部》當中,主角Tyler Durden說「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s 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這沒有對錯,而是,我們終於能把注意力擺回生活中。但也因為注意力在生活中,因此發生的事件、引起的情緒,讓我們覺得自己太敏感,但其實你本來就會感受到這些東西,只是先前的戰爭存亡、經濟恐慌等更大的壓力創傷事件轉移了注意力。現在,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小創傷,相對於國家當然微不足道,但在你的內心世界中卻是無比巨大,因為關連著你的情緒、你的思想、你的人生觀、你如何看待眼前這個世界。
主觀經驗中,當被各種小創傷所刺痛後,更會對人性產生一種慢性的失望與憤怒。同時,若大腦(從小教養)又再告訴你這些沒什麼,那你就會反過來覺得是自己的錯,不該有這些感覺,內疚於自己想太多,再拿一個高敏感人格來標籤自己。
但其實大家都敏感,能不能意識到、有沒有說出口而已。
這些小創傷像是缺乏關注。小時候缺乏情緒理解、眼神接觸。這可能出現在父母自身有情緒困擾、輕度人格障礙、或是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家庭中。
他們容易讓小小孩覺得「你不重視我」、「我不值得被重視」,進而隱藏自己的情緒,或是用更激烈的情緒奪得關注。長大後也會用相同的模式,不自覺地對待親密伴侶。
反過來說,關注太多同樣不舒服。像是「直升機父母」,在孩子旁邊無時無刻叮嚀,吃飯沒、累不累、功課怎麼樣、今天和誰出去、會不會使用水龍頭。
這可能讓小小孩覺得「拜託你走開」、「你覺得我沒能力嗎?」、「你怎麼會這麼看不起我?」因為這股看似關愛的好心,讓孩子無法發出憤怒,也讓孩子對關係產生疑惑:「你是真的在意我嗎?是的話根本不會這麼問。」雖然父母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但實際上在孩子內心中是缺席的。
常見的情形還有,無法達到父母的標準。尤其在學業等於成功的臺灣,成績不好就像人品不好,不擅長讀書就會一事無成,而爸媽討厭你一事無成!因為那彷彿是他們自己最大的失敗,而你是造成他們失敗的元兇!
這讓小孩覺得一定要把書念好,才會成績好,爸媽才會愛。成績等於了愛,成就等於了愛。那他也會覺得「你只是為了你自己」、「你不是真正的愛我」、「真實的我不值得被在乎」。
《不只是憂鬱》中提到一個核心概念──有毒的羞愧。這些童年小創傷讓你不斷私語著「我不好、我還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它會在親子間代代相傳,稱作代間傳遞。當孩子被上一代的爸爸冷漠拒絕,他可能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才沒能得到爸爸的關愛。他因為羞愧而封閉自己,大幅降低自信心,減少與他人的互動,也更不會與他人互動。當他再長大一些,成為爸爸後,孩子向他討愛時,因為他持續地封閉而沒注意到孩子需要愛,也因為互動少而不曉得如何回應孩子,讓孩子又被爸爸拒絕,覺得是自己不夠好,進而學習到當初爸爸的模樣,持續複製下去。
你可以看到,這一代的爸爸是羞愧的加害者,卻也是受害者。他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像是上一代的爸爸對待自己的方式,同樣的對待自己的孩子。
這不是誰的錯,因為他們都只學習到這種方式。
所以,我們並非一昧的責怪父母,那可能也是他們的父母教導他們,關於別太敏感、要隨時注意孩子需求、好好讀書才會成功、別跟其他人不一樣等等。
我們的追溯與討論,是為了能讓自己從當時延燒到現在的憤怒平息、讓難過勇敢表達、讓愧疚消散,看見父母當時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知識,讓他們自己解脫。
而你逃避的情緒,並沒有真的消失,大多時候滿了出來,變成眼淚。
因此,如果你願意,想像你覺得如何正確地對待當時的自己。問問自己,你需要什麼?
「將同情和安全感帶到某個痛苦的情緒性時刻。」你可以對年幼的自己說說話,拍拍他抱抱他、縮在溫暖的被窩中感覺到被保護。
你無法扭轉過去的事實,但你能改變現在的感受。
成為自己的父母,你可以撫慰他受傷的心靈。
牽起他細嫩的小手,重新長大。
更多文章,歡迎至臉書專頁: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時報出版 #不只是憂鬱
#【找到你的情緒出口】線上課程,5/16起開放預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4會員
3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莊博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精神疾病,是當人遭逢巨大壓力時,不得不發展出來的應對方式。」 如果說精神疾病有一些正面功效,思覺失調就是讓他能夠還有一個假想的目標,能夠繼續撐著生活。
「我這樣是憂鬱症嗎?」 基本上,會來問這句話的十個人,有九個都是。 這是個弔詭的問題,憂鬱症的診斷不停改變,標準越來越嚴格,允許我們悲傷的時刻越來越少。
「你該不會有憂鬱症吧?」 「不要跟我說你有憂鬱症喔。」 「你很容易心情不好欸,感覺你就是憂鬱症!」 獵奇、排拒、標籤化的言論,對憂鬱症患者是種極大的傷害。
「我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就是很憂鬱......」 低落的情緒包含了「身」與「心」,從「消沉的姿勢、低垂的目光到免疫及內分泌系統的變化,還有負面的感知與記憶都是」。
「倘若我們選擇凝望,那就是一種承諾,一種小王子與玫瑰的羈絆。」 聽到朋友說,好久沒有那種奮力的感覺了,把一部分的重心放到另一個人身上,一種時時刻刻的思念,懸掛在心中的重量,彆扭但甜蜜的重量。
痛的感覺不是真正的痛,更準確來說,心理的痛苦被身體的疼痛掩蓋,他感受到的是暫時鬆懈的釋放感。因此,身體的疼痛變成緩解心痛的來源。
「精神疾病,是當人遭逢巨大壓力時,不得不發展出來的應對方式。」 如果說精神疾病有一些正面功效,思覺失調就是讓他能夠還有一個假想的目標,能夠繼續撐著生活。
「我這樣是憂鬱症嗎?」 基本上,會來問這句話的十個人,有九個都是。 這是個弔詭的問題,憂鬱症的診斷不停改變,標準越來越嚴格,允許我們悲傷的時刻越來越少。
「你該不會有憂鬱症吧?」 「不要跟我說你有憂鬱症喔。」 「你很容易心情不好欸,感覺你就是憂鬱症!」 獵奇、排拒、標籤化的言論,對憂鬱症患者是種極大的傷害。
「我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就是很憂鬱......」 低落的情緒包含了「身」與「心」,從「消沉的姿勢、低垂的目光到免疫及內分泌系統的變化,還有負面的感知與記憶都是」。
「倘若我們選擇凝望,那就是一種承諾,一種小王子與玫瑰的羈絆。」 聽到朋友說,好久沒有那種奮力的感覺了,把一部分的重心放到另一個人身上,一種時時刻刻的思念,懸掛在心中的重量,彆扭但甜蜜的重量。
痛的感覺不是真正的痛,更準確來說,心理的痛苦被身體的疼痛掩蓋,他感受到的是暫時鬆懈的釋放感。因此,身體的疼痛變成緩解心痛的來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我療癒的學員中,發現有不少成年人的童年創傷,是來自於當時的大人們,在事件發生時,只忙著處理問題,而忘記了也要處理孩子們的心情,導致當年的孩子,把沒有被好好對待的心情帶到成年,成了童年創傷或陰影 舉例來說,當孩子在學校打架或遭到霸凌…等,老師及家長們,往往都急著將將注意力放在解決行為問題,或規矩建
Thumbnail
直到今天,才明白原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竟對人生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言喻的情緒困擾。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的焦慮,對生活中的小事反應過度;有時候,我們又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些困擾,往往源於童年時期所經歷的情感忽視。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你的孩子今天真正想告訴你什麼? 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孩子遭受欺負的跡象往往被忽視,從突然對學校失去興趣到不明原因的物品損壞,孩子這些微妙的變化可能是求助的隱秘訊號。 本文提供幾個不易被察覺的跡象,幫助父母識破孩子心中隱形的傷痛。閱讀全文,讓我們一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更陽光的天空。 識破隱形的傷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我療癒的學員中,發現有不少成年人的童年創傷,是來自於當時的大人們,在事件發生時,只忙著處理問題,而忘記了也要處理孩子們的心情,導致當年的孩子,把沒有被好好對待的心情帶到成年,成了童年創傷或陰影 舉例來說,當孩子在學校打架或遭到霸凌…等,老師及家長們,往往都急著將將注意力放在解決行為問題,或規矩建
Thumbnail
直到今天,才明白原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竟對人生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言喻的情緒困擾。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的焦慮,對生活中的小事反應過度;有時候,我們又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些困擾,往往源於童年時期所經歷的情感忽視。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你的孩子今天真正想告訴你什麼? 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孩子遭受欺負的跡象往往被忽視,從突然對學校失去興趣到不明原因的物品損壞,孩子這些微妙的變化可能是求助的隱秘訊號。 本文提供幾個不易被察覺的跡象,幫助父母識破孩子心中隱形的傷痛。閱讀全文,讓我們一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更陽光的天空。 識破隱形的傷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