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誰把天使「製造」成了魔鬼?/程天縱

街頭上由老師帶領排著隊、手牽手的幼稚園小朋友們,每一個都宛如小天使般萬分可愛;但他們一旦長大,卻有一部分會出現脫序的個性,宛如由天使變成了魔鬼。
我經常來往於海峽兩岸,不管是在一黨專政的大陸或是民主選舉的台灣,經常在街頭看到稚嫩臉龐上滿是燦爛笑容、宛如小天使的幼稚園小朋友們;同樣的景象在日本、韓國、東南亞、歐美也都是一樣的。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沒有邊界的,所有人種也沒有區別,在兒童時期都是可愛的小天使;然而他們長成為青少年 (teenager)或成年人(adult)之後,有部分人會顯露出叛逆、粗暴、凶狠的個性和行為,宛如由天使變成了魔鬼。
前幾天在電視新聞上看到這則報導:
連續2天新北市淡水清水巖祖師廟及三芝區媽祖廟遶境活動,都傳出民眾打架滋事,甚至有員警及義消被毆,公然挑戰公權力,但事後淡水警分局長陳良德消極處置,引發新北市長侯友宜震怒,今天下午侯友宜宣布撤換陳良德,頗有「殺雞儆猴」意味,調任人事令將於稍晚發布。
在其他的社會新聞報導中,虐兒家暴、詐騙偷搶、打架鬥毆、酒駕肇事、吸毒販毒、喝酒鬧事、黑幫尋仇等犯罪事件,幾乎每天都發生。其中也不乏青少年的參與。
我從美國回來渡假的兒子,最喜歡看的就是台灣的電視新聞;除了大量的本地社會新聞之外,什麼雞毛蒜皮小事都報導,看看就可以快速瞭解現今的台灣文化。
善於觀察的Jimmy,更從新聞報導中歸納出一個共同現象:在每則新聞報導結束之前,一定會有一位警察出現說明案情。

性善或性惡?
儒家的「性善論」(孟子)和「性惡論」(荀子),大致可以借用孔子的話講:「己所不欲」的,就是惡的,所以「勿施於人」。在荀子的性惡論中,核心是人的自私自利;由於人需要生存,所以要為自身的溫飽等切身利益考慮。
性善或性惡,都是本性。關鍵在於社會在這個基礎上,對個體行為的引導:不僅要有對「惡」的約束和懲戒,更要有對「善」的積極引導。
不管古人怎麼說,我認為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而在小的時候,心中的天使會率先登場。
如果家庭和社會對未來的主人翁教育得當,則能夠引導、壯大內心的「善」,約束、壓制內心的「惡」。

家庭教育
退休之後,捷運成為我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捷運上度過的碎片時間,也是我用手機經營Facebook社群、以及用平板寫作的時候。
有一回,一個年輕媽媽帶著一個約莫六、七歲的兒子上了捷運;我的身邊正好空著一個位子,於是媽媽讓兒子坐了下來,自己站著。
好奇的小男孩見我在平板上用手指寫文章,扭頭靠近,仔細看著我書寫;我只覺得小男孩天真可愛,所以不但不介意,還特別放低平板好讓他看清楚。
這時,年輕媽媽伸出手來,將兒子越湊越近的頭扶正,跟著說:「這樣很沒有禮貌。」
我抬起頭來,微笑的對這位年輕媽媽說:「妳兒子好可愛,這個年紀的孩子都特別好奇,沒有關係的。」
年輕媽媽也很客氣的說:「這是態度的問題,從小就要教育好。」
這時,孩子另一邊的位子也正好空出來,於是年輕媽媽叫小孩坐了過去,然後自己坐在我和小孩之間。
我對這位年輕媽媽肅然起敬,由衷的敬佩她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因為,她正在引導小孩心中的天使,壓制他心中的魔鬼。

學校教育
姑且不論教改、性平、技職、MOOC、城鄉差距、偏鄉教育、翻轉教育等議題,小天使進入K-12(幼稚園到12年級)的教育之後,在學校的時間越來越長、在家的時間越來越短;因此,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漸增加。
從能力、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看,現有的教育制度如果以重視程度來排行,順序必定是「能力、態度、價值觀」;但如果想努力讓天使不會變成魔鬼,排序則應該是正好相反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壯大內心的「善」,約束、壓制內心的「惡」。
「大企業」和「偉大企業」、「強大的國家」和「偉大的國家」都只差一個字;關鍵在於是否強調正確的價值觀。我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壯大內心的「善」,同時也約束、壓制內心的「惡」。
大部分人認為學校並不是托兒所,「人格養成」還是必須回歸家庭;家長不應該逃避責任、漠不關心孩子的成長,等萬一出了事才說「我孩子很乖的,一定是被誰誰給帶壞……」。
這個「人格養成」正是價值觀的養成,不能只靠家庭教育,必須要靠家庭和學校的合作。

社會教育
透過網路直播,滿口不堪入耳的髒話,但是卻有數十萬粉絲的網紅,讓有志大位的參選者爭相參與他的直播節目,以提升自己的網路曝光度;以本土化形象現身,標榜愛台灣的幾個熱門音樂合唱團,在上萬人參加的演唱會上,鼓勵瘋狂的現場粉絲們一起大聲飆罵台語三字經。
這些是在網路新時代的社會教育:爭取選票的政客們、為了網路聲量而不惜嘩眾取寵的網紅們、為了現場情緒嗨翻天的藝人們,難道都與社會上瀰漫的暴戾風氣完全無關嗎?

從製造業觀點談教育
如果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更優秀的下一代、或者說是「生產」出具有正確價值觀的青年人,那麼現今的這個生產製造體系中,就缺少了嚴格管制的「品質系統」、以及修正不良產品的「重工流程」。
在上述的三個教育系統中,最有資源、最有組織、最有影響力的就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則會因為父母親的信仰、價值判斷、經濟狀況,彼此間有很大的差異;而社會教育雖然更有帶動風潮的力量,但對每個人的影響又因為環境、地域、宗教、信仰等太多的變數,而難以有統一衡量的標準。
所以,學校教育必須承擔起和家庭教育接軌、為社會教育做準備的責任。就如同電子產品的主要組裝線(學校教育),還要搭配一條零組件凖備線(家庭教育)和不良品的重工線(特殊教育)。
而貫穿整個生產線的靈魂,就是「品質保證系統」。

產品品質的成本
從事製造業的人都知道,在原材料階段發現不良品時,如果處理的成本是1元,那麼組裝成模組之後才發現不良的處理成本,就會變成10倍。如果組成最終產品之後才發現不良,處理成本就可能是100倍。
如果將不良成品出貨給客戶,處理的代價就是1,000倍。
如果不慎將不良成品出貨給客戶,出現問題時的處理代價就可能會是1,000倍。
學校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家庭教育或環境在幼稚園階段出了問題,但能夠立即處理解決,虐兒事件可以大幅降低;如果在小學階段發現小天使出現了轉變,於是立即處理解決,仍然可以揚善抑惡。
如果在中學階段發現了問題,學校與家庭密切合作,仍然有挽救的可能;但如果讓這些問題繼續惡化,這些「突變」了的青少年進入社會,在惡化了的社會大環境中,就可能會變成魔鬼。
學校教育需要落實到每個來自不同家庭環境和條件的學生,以因人而異的方式因材施教,在發現問題時立刻解決;這時候的處理成本,比起學生長成之後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只能算是零頭而已。

結論
每當我看到電視新聞的社會事件報導時,都覺得十分痛心:為什麼小小天使長大之後會變成魔鬼,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因此而產生的社會成本也都要由全民埋單?
我家附近的百元快炒店生意極好,傍晚就座無虛席;牆上貼了幾張海報,上面寫著「不要打架,打贏了進法院,打輸了進醫院」;仔細一看,是警察局印製提供的。
我常常幻想著,如果這個世界只有小小天使,沒有大人,是否會更美好?是否這樣就不會有暴力,不會有戰爭?
是誰把天使變成了魔鬼?什麼都能省,不能省了孩子的教育。如果能夠增加一點學校教育的投資,想想看,能夠節省多少後來產生的社會成本?
不管誰執政,不管誰當選,能否多重視、多投資在學校教育?讓「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這句話,真正成為台灣人的驕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