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說到舒適圈,你跳錯了!小心字詞歧義造成的成長陷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在職場,不免俗的一定會獲得各式各樣的學習發展資訊與職涯理論,而「跳出舒適圈」肯定是近年來聲量最大、也被最多人認同與實踐的說法;但是在這同時,也有人打趣說:「老闆要你跳出舒適圈,是為了讓他自己能夠繼續待在舒適圈內。」言下之意是舒適圈理論只是個用來操弄職場工作者、迷惑促使大家在工作中投入更多心力賣命的假議題。
這麼說來,事實到底是如何?
當自己好端端的待在舒適圈裡,「跳出舒適圈」是該跳還是不該跳?

追根究底,是我們對「舒適圈」三個字意義的直覺解讀加上邏輯謬誤,讓人們對舒適圈產生了錯誤的認知:
  • 直覺一:舒適圈裡就一定很舒服。
  • 直覺二:跳出舒適圈代表一定會感受到不舒服的狀況。
  • 直覺三:如果我現在不舒服,就代表我有跳出舒適圈,代表自己好棒棒。
因為「舒適圈」三個字太過直白,所以也讓人在按其行事時,反而沒有深入思考其中代表的涵意與目標作為,也因此出現了諸如建議他人「待在舒適圈、擴大舒適圈」的說法,推崇把跨出舒適圈的痛苦轉換成嘗試新事物的趣味心態,來增加自己在職場的競爭力——立意雖善,卻讓更多人誤解了跳出舒適圈的真正目標並非舒適與否,而是在於迎接未知、增加競爭力
就像我與友人討論到「老闆要你跳出舒適圈,是為了讓他自己能夠繼續待在舒適圈內。」這句話時他反而認為:
員工跳出舒適圈只會一直出錯,這樣老闆才不會舒服!
舒適圈(Comfort Zone)一說,在維基百科的定義中是指「一個人所處的一種環境的狀態,和習慣的行動,人會在這種安樂窩的狀態中感到舒適並且缺乏危機感。」
簡單來說,舒適圈強調的是這個人以慣性選擇的環境或行動,而非他產生的情緒。

雖然舒適的情緒是因為處在該環境中而產生,卻也並不代表處在習慣的環境裡面一定會感到舒適。
偏偏因為字義的直覺解讀,讓許多人認為只要自己感受到不舒適(例如加班、增加工作量、配合主管要求不斷調整方案等),就等於有做到「跳出舒適圈」這樣的成長行為,而等到發現自己的「不舒適」只起到為老闆做牛做馬的作用,自己沒有獲得成長時,就會開始懷疑跳出舒適圈是否應該。
我完全不同意不等價交換的職場風氣,但我認為正確的跳出舒適圈思維,還是可以讓人得到有效的成長與學習。我的結論是這樣的:
在舒適圈裡,你依然可能感受到不舒適;但所謂舒適圈這個用法,或許更該正名為「非挑戰圈」。
臨時留下來加班處理雜務並非挑戰、負擔更多自己已經熟悉的工作也非挑戰、因為業務手腕嫻熟而必須時時負責應酬客戶當然絕非挑戰——這些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但並不等於你已經跳出了舒適圈。
——不過如果前提不同,我們依然能將這些事物當作幫助自己成長的經歷:覺得長時間的集中力不夠而決定加班、負擔未知的新工作、自告奮勇接待客戶磨練應對技巧,就屬於跳出舒適圈的行動。
最後,認知到舒適圈對自己來說代表甚麼之後,才真正是選擇的開始。你可以理性的選擇待在舒適圈、也可以跳出舒適圈,不再為各有目的的話術所迷惑。
——而我則將為你的理解而賀一聲、祝你選擇的道路光輝而成功。

認為這篇文章有價值的讀者,請按個喜歡或追蹤,以讓我未來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更多文案工作的內容,也歡迎來《我是文案》粉絲頁玩。
更多浪費才能的內容就在 【商業文案全解析,擁有你的寫作孵化器】線上課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專注美學與品味的風格邏輯、生活風格與質感設計、沈浸式體驗與地方創生。只有文字,能用細節打造出,比視覺和想像力更精確的——夢寐以求樣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次的導生旁聽是我主動詢問在創意領域深耕的洪震宇導師而成行的,我和同樣在地方風土、自然人文推廣努力的兩位導生李後璁和江克偉各有
Pop Up Asia亞洲手創展(以下簡稱PUA)自2016年舉辦至今,即將在2019年邁入第四屆,來自25座亞洲城市的500個以上的優質亞洲手創品牌與平台,將於2019年11月14日至17日齊聚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並透過呼應展會主題「微量產Micro Production」的國際論壇邀集講者分享經驗
這次的導生旁聽感謝Andy邀約,讓我有機會一窺Andy與導師Kenny兩位企業二代在企業管理、家人關係與職涯發展上曾經面對的困難掙扎,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
和宛伶見面還沒聊多久,我就發現她簡直就是那種我以前讀城鄉所時反覆思考「面對地方,學術人和普通人如何平衡」的具體版!這次和她一起為了漁業與地方創生問題來請益Kelly的實操經驗。
在華人領袖100計劃當中,身為獨立廣告文案的我分配到了以創意市集為核心的亞洲手創展創辦人陳小麥導師,本來以為我和導師的領域差別很
前情提要:今年加入了華人領袖100第一屆的學習行列,除了獲得一位能一對一指導自己的導師之外,我還自告奮勇為願意讓我旁聽的大家分享筆記,希望能讓讀者們都獲得更多的成長。 這次的會面是Amy主動找我,她熱心的想要更了解我提出來的問題,並以曾經在奧美多年擔
這次的導生旁聽是我主動詢問在創意領域深耕的洪震宇導師而成行的,我和同樣在地方風土、自然人文推廣努力的兩位導生李後璁和江克偉各有
Pop Up Asia亞洲手創展(以下簡稱PUA)自2016年舉辦至今,即將在2019年邁入第四屆,來自25座亞洲城市的500個以上的優質亞洲手創品牌與平台,將於2019年11月14日至17日齊聚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並透過呼應展會主題「微量產Micro Production」的國際論壇邀集講者分享經驗
這次的導生旁聽感謝Andy邀約,讓我有機會一窺Andy與導師Kenny兩位企業二代在企業管理、家人關係與職涯發展上曾經面對的困難掙扎,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
和宛伶見面還沒聊多久,我就發現她簡直就是那種我以前讀城鄉所時反覆思考「面對地方,學術人和普通人如何平衡」的具體版!這次和她一起為了漁業與地方創生問題來請益Kelly的實操經驗。
在華人領袖100計劃當中,身為獨立廣告文案的我分配到了以創意市集為核心的亞洲手創展創辦人陳小麥導師,本來以為我和導師的領域差別很
前情提要:今年加入了華人領袖100第一屆的學習行列,除了獲得一位能一對一指導自己的導師之外,我還自告奮勇為願意讓我旁聽的大家分享筆記,希望能讓讀者們都獲得更多的成長。 這次的會面是Amy主動找我,她熱心的想要更了解我提出來的問題,並以曾經在奧美多年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是不是常聽到這句話:「想成長,就得跳出舒適圈!」說得好像一腳踏出去,就能瞬間變成超級成功人士似的。但,真的如此嗎?先別急著往外衝,讓我們用逆向思維來看看,或許成長不一定非得逼自己冒險,在安全感中實現蛻變,或許才是更可持續的方式。
許多人被鼓勵「跳出舒適圈」以實現自我成長,但專家指出,擴展舒適圈是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成長策略。舒適圈是指熟悉且安全的環境,長期停留其中可能限制成長。透過逐步擴展舒適圈,如設定小目標、接受不完美、進行微小改變及尋求支持系統,可以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中穩定提升自我能力,並克服對改變的恐懼,實現更平衡的成長。
在我們的職場生活中,常常聽到「跳脫舒適圈」的呼聲。這種呼籲似乎是讓我們不斷嘗試新的事物,勇敢追求新的挑戰,並認為不斷變換角色和挑戰困難才是成長的象徵。然而,這樣的觀念真的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嗎? 最近,我參加了一場台南市國中小填報業務的研習活動,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舒適圈」的意義。當天的與會者幾乎都
Thumbnail
舒適圈(Comfort zone), 它是指心理狀態, 一個人對外在環境有控制感, 內在心理不焦慮、不內耗, 可以穩定實現工作和生活目標。 離開或者跳脫舒適圈, 是不甘受限於現狀,為的是成長, 為了追求更高、更遠的工作 或是生活目標, 往理想的人生目標前進。 與 成長型思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每個人都應該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活在舒適圈?舒適圈會讓人懈怠、沒有危機意識,因為舒 適圈總有吸引人的地方,讓人很難離開、不想離開。
Thumbnail
不是離開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很多自我成長的課程,都要要你離開舒適圈。 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思維上的轉換方式。幫助你能更加相信你所接收的資訊喔。
Thumbnail
生活上很多時候感到停滯不前,我們會萌生出是否該「跳脫舒適圈」的急迫感。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走了一條跟同儕不一樣的路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與眾不同。有時候以為進去一個很艱困的環境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自討苦吃。該怎麼評估新的選擇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跳脫舒適圈,還是只是為跳而跳呢?
Thumbnail
「跳出舒適圈」這個詞,在前幾年很像口號一樣 我也曾經在這裡面一直打轉過 那時候的我一直拼命地 改變東 改變西 好像拼命得要跳脫那個也許本來就不存在的框架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 原來我的舒適圈是『一直改變』 所以如果我要跳出舒適圈 那不就等於『什麼都別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是不是常聽到這句話:「想成長,就得跳出舒適圈!」說得好像一腳踏出去,就能瞬間變成超級成功人士似的。但,真的如此嗎?先別急著往外衝,讓我們用逆向思維來看看,或許成長不一定非得逼自己冒險,在安全感中實現蛻變,或許才是更可持續的方式。
許多人被鼓勵「跳出舒適圈」以實現自我成長,但專家指出,擴展舒適圈是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成長策略。舒適圈是指熟悉且安全的環境,長期停留其中可能限制成長。透過逐步擴展舒適圈,如設定小目標、接受不完美、進行微小改變及尋求支持系統,可以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中穩定提升自我能力,並克服對改變的恐懼,實現更平衡的成長。
在我們的職場生活中,常常聽到「跳脫舒適圈」的呼聲。這種呼籲似乎是讓我們不斷嘗試新的事物,勇敢追求新的挑戰,並認為不斷變換角色和挑戰困難才是成長的象徵。然而,這樣的觀念真的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嗎? 最近,我參加了一場台南市國中小填報業務的研習活動,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舒適圈」的意義。當天的與會者幾乎都
Thumbnail
舒適圈(Comfort zone), 它是指心理狀態, 一個人對外在環境有控制感, 內在心理不焦慮、不內耗, 可以穩定實現工作和生活目標。 離開或者跳脫舒適圈, 是不甘受限於現狀,為的是成長, 為了追求更高、更遠的工作 或是生活目標, 往理想的人生目標前進。 與 成長型思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每個人都應該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活在舒適圈?舒適圈會讓人懈怠、沒有危機意識,因為舒 適圈總有吸引人的地方,讓人很難離開、不想離開。
Thumbnail
不是離開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很多自我成長的課程,都要要你離開舒適圈。 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思維上的轉換方式。幫助你能更加相信你所接收的資訊喔。
Thumbnail
生活上很多時候感到停滯不前,我們會萌生出是否該「跳脫舒適圈」的急迫感。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走了一條跟同儕不一樣的路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與眾不同。有時候以為進去一個很艱困的環境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自討苦吃。該怎麼評估新的選擇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跳脫舒適圈,還是只是為跳而跳呢?
Thumbnail
「跳出舒適圈」這個詞,在前幾年很像口號一樣 我也曾經在這裡面一直打轉過 那時候的我一直拼命地 改變東 改變西 好像拼命得要跳脫那個也許本來就不存在的框架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 原來我的舒適圈是『一直改變』 所以如果我要跳出舒適圈 那不就等於『什麼都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