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使人缺乏耐性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沒耐性一直是人類的通病,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說,當交通堵塞或要排隊的時候,一些人就開始不耐煩了。有些專家認為,今天的人比以前的人更沒耐性,原因可能是你想不到的。
圖片來源網絡
有些專家分析,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沒耐性,是科技造成的。根據加拿大蒙特利爾《新聞報》的報導,研究指出「數碼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不管是電郵、手機、照相機,還是智能音箱都能給人快速的回應。結果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人們也越來越想趕快滿足自己的需要。」
家庭心理學家珍妮弗·哈特斯坦所做的觀察發人深省。她說:「我們變得越來越想盡快滿足自己的需要,希望什麼事情都要快,效率都要高,而且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不然的話就會很急躁很惱怒。這就是不耐煩的[徵象]。……我們已經不懂得怎樣放慢腳步,享受生活了。」
有些人認為,電郵已經沒以前那麼受歡迎,很快就會沒人用了。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發出電郵之後,都沒耐性等別人回覆,別說幾個小時,連幾分鐘也不願等。另外,電郵跟寫信一樣,都少不了開頭和結尾的問候語,許多人覺得這些格式很沉悶,也很浪費時間。他們更喜歡即時通訊,因為沒有格式的規範。看來,人們連寫問候語的耐性也沒了!許多人也不願意花時間檢查自己所寫的內容。結果,信件或電郵不是寄錯了地址,就是內容中的語法和文字錯漏百出。
找出各種原因:
想想哪些人、哪些事情或情況會令你不耐煩。令你不耐煩的會不會主要是你的配偶和孩子呢?你不耐煩的原因會不會跟時間有關?比如說,你在等人或趕時間的時候,是不是特別容易失去耐性?你很累、很睏、肚子餓,或有壓力的時候,會覺得不耐煩嗎?你在哪裡比較容易失去耐性呢?是在家裡還是在工作的地方?
為什麼要找出不耐煩的原因呢?很久以前,所羅門王寫道:「精明的人見禍就躲藏,缺乏經驗的人上前就遭殃。」(箴言22:3)這句古老箴言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估計自己快要變得煩躁了,就要控制這種情緒。起初你可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到這一點,但只要你不放棄,隨著時間過去,自然就會顯出耐性這種特質。
盡量簡化生活:美國明尼蘇達州聖約翰大學電腦系的諾琳·赫茨菲爾德教授說:「人不能同時做兩件或更多的事,因為人腦不能同時集中在不同的事上。」她還說:「如果人經常在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慢慢就無法集中精神,結果失去耐性、毅力、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你有太多事情要做,太多地方要去,跟太多人聯繫,壓力就會很大,很難培養耐性。之前提過的珍妮弗·哈特斯坦博士提醒說:「基本上來說,不耐煩的主因就是壓力大。」
諺語說:「停下腳步來,聞聞玫瑰香。」意思就是放慢步調,享受生活。要撥出時間跟幾個人建立深厚的友誼,而不是跟很多人作泛泛之交。要明智運用時間,好好安排事情的先後次序。要小心,不要把時間耗費在某些嗜好或電子玩意上。
看法合乎現實:對生活要有現實的看法。首先,在現實生活中,不是說我們希望一件事快點發生它就會快點發生的。所以要接受事實,時間會按既定的速度前進,不會因你的期望而改變。要做到以上這一點,是需要耐性的。
不要因那些你無法控制的情況而失去耐性,反倒應該嘗試做些你能 控制的事。比方說,不要因為趕不上公共汽車或火車就生氣,想想還有什麼方法前往目的地。你甚至可以選擇走路,這總比在那裡煩躁、生氣來得好。你也可以在等候期間做些有建設性的事,例如閱讀或寫下你計劃要做的事情。
最後,耐性原來也體現貧富懸殊。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貝克 (Gary Stanley Becker, 1930-2014)發現,貧窮使人缺乏耐性,擁有財產令人更有耐性等待回報。
他是首位將個體經濟學方法應用到社會學分析的經濟學家,以理性選擇及效用理論為出發點,對於種族歧視、犯罪、家庭決策、藥物濫物等社會現象進行經濟學分析,為新家計經濟學(New Home Economics)壂定了基礎,對於家庭經濟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199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為表揚其「將微觀經濟學的分析視野拓展到非市場經濟領域的人類行為之中」。
他的理論是,富足的人,財富已相當程度滿足了他們的欲望,在滿足了以後抵抗額外欲望的能力較好,所以對人生的難題更有耐性。你認為對嗎?
這個專欄是我的私人博客,紀錄鼓勵人的文字、一點思考的過程,希望和大家一起,克服生命給人的難題。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或者覺得我為您帶來新的觀點,少許思考,請考慮付費訂閱,或者單次贊助我的寫作。我會把訂閱收益,全數捐給「612人道支援基金 612 Humanitarian Relief Fund」幫助香港的抗爭者。「612人道支援基金」是為所有在反送中運動中受傷、被捕或有關人士,提供醫療費用、心理/精神輔導費用,法律費用及其他相關的人道支援。我會在收到贊助的下一個月,第一篇文章公布捐款詳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28內容數
人生是一場修行,生活因學習而豐盛。木港精舍(Woodhaven Vihara)紀錄鼓勵人的文字、一點思考的過程。人最大的敵人,永遠是自己,只有認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克服生命給人的難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la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人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一說到孤獨的人,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獨居老人,無人問津。不過,研究顯示,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孤獨。
「忙」是一種現實的存在,事務繁雜,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體得不到休息,是一種忙;而心煩意亂,時刻充滿各種雜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寧靜,也是一種忙。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暢銷書《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 作者派克醫生(M. Scott Peck, MD) 認為,人們最傑出的時刻,往往在極不舒適、不開心或理想未得到滿足時才被激發。正是這些逆境,讓我們不得不走出舒適區,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伯特(Daniel Gilbert)相信,在我們畢生熱切追求的幸福,大多數人卻有個錯的地圖,就像光學幻覺欺騙我們的眼睛一樣,以同樣的方式騙過我們自己的腦。
人為什麼痛苦,按照叔本華的詮釋:根本就不存在幸福這回事。
痛苦是因為一方面是感受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自己所有的幻想都在現實破滅;另一方面是自己社會需要檢驗自己能力,而自己達不到要求,從而產生的種種不愉快。而面對現實最接近的解藥。
有人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一說到孤獨的人,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獨居老人,無人問津。不過,研究顯示,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孤獨。
「忙」是一種現實的存在,事務繁雜,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體得不到休息,是一種忙;而心煩意亂,時刻充滿各種雜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寧靜,也是一種忙。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暢銷書《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 作者派克醫生(M. Scott Peck, MD) 認為,人們最傑出的時刻,往往在極不舒適、不開心或理想未得到滿足時才被激發。正是這些逆境,讓我們不得不走出舒適區,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伯特(Daniel Gilbert)相信,在我們畢生熱切追求的幸福,大多數人卻有個錯的地圖,就像光學幻覺欺騙我們的眼睛一樣,以同樣的方式騙過我們自己的腦。
人為什麼痛苦,按照叔本華的詮釋:根本就不存在幸福這回事。
痛苦是因為一方面是感受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自己所有的幻想都在現實破滅;另一方面是自己社會需要檢驗自己能力,而自己達不到要求,從而產生的種種不愉快。而面對現實最接近的解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快速高效的思維所驅使,卻往往忽略了耐心的重要性。本文透過分享《人生4千個禮拜》的讀後感,深入探討如何讓自己喜歡遇到問題,透過持久的努力實現自我成長。文章提出耐心的三原則,幫助讀者在生活和寫作中培養耐心,珍惜每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你有沒有仔細想過,是什麼原因使我們在投資股票時特別缺乏耐心?我發現有些人平常做事很有耐心,但在面對股票投資時就會失去耐心;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但如果沒有追究原因,我們永遠無法解決問題。 有時,問題的根源不一定是表象看到的那樣。看似缺乏耐心,但背後可能有更大的癥結,如果沒有深入理
Thumbnail
面對拖延的問題,這篇文章分享了拖延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決方案,如分解任務和重要的事互相拖延。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個人經歷以及告別拖延的方法。最後鼓勵讀者從小步驟開始行動,並提供了對作者的追蹤和訂閱建議。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現代人追求效率,做事想要得到立即的成果。   由於各種網路和科技發達,會有這樣的心態也是正常的。   然而,「省時間」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很多人省了眼前的時間,卻浪費更多時間善後,反而無法達成省時間的目的。   例如有次我搭電梯到了5樓,外面有一個要下樓的婦人神情慌張,想要往電梯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短線思維,今天努力、明天開花,後天我就要摘果實,進而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曾經我也是這樣的人,尤其疫情後的這幾年,大環境變化又更加快速,產業更替、AI興起、各國紛爭不斷,身為一般普通百姓不免感到焦慮,但其實這樣的短線思維,會讓我們過得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在探討致富這一主題時,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普遍但卻關鍵的觀點: 「要致富,就需要保持耐心並放長眼光。」 這個觀點的核心在於,致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累積和智慧的運用,而非一夜之間就可以達成。 我們先來探討「耐心」這個概念,耐心不只是一種等待的狀態,更像是一種對於目標和過程的深刻理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快速高效的思維所驅使,卻往往忽略了耐心的重要性。本文透過分享《人生4千個禮拜》的讀後感,深入探討如何讓自己喜歡遇到問題,透過持久的努力實現自我成長。文章提出耐心的三原則,幫助讀者在生活和寫作中培養耐心,珍惜每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你有沒有仔細想過,是什麼原因使我們在投資股票時特別缺乏耐心?我發現有些人平常做事很有耐心,但在面對股票投資時就會失去耐心;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但如果沒有追究原因,我們永遠無法解決問題。 有時,問題的根源不一定是表象看到的那樣。看似缺乏耐心,但背後可能有更大的癥結,如果沒有深入理
Thumbnail
面對拖延的問題,這篇文章分享了拖延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決方案,如分解任務和重要的事互相拖延。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個人經歷以及告別拖延的方法。最後鼓勵讀者從小步驟開始行動,並提供了對作者的追蹤和訂閱建議。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現代人追求效率,做事想要得到立即的成果。   由於各種網路和科技發達,會有這樣的心態也是正常的。   然而,「省時間」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很多人省了眼前的時間,卻浪費更多時間善後,反而無法達成省時間的目的。   例如有次我搭電梯到了5樓,外面有一個要下樓的婦人神情慌張,想要往電梯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短線思維,今天努力、明天開花,後天我就要摘果實,進而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曾經我也是這樣的人,尤其疫情後的這幾年,大環境變化又更加快速,產業更替、AI興起、各國紛爭不斷,身為一般普通百姓不免感到焦慮,但其實這樣的短線思維,會讓我們過得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在探討致富這一主題時,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普遍但卻關鍵的觀點: 「要致富,就需要保持耐心並放長眼光。」 這個觀點的核心在於,致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累積和智慧的運用,而非一夜之間就可以達成。 我們先來探討「耐心」這個概念,耐心不只是一種等待的狀態,更像是一種對於目標和過程的深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