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2/27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見識》5:拒絕偽工作者

這一本書的講到的主題非常廣泛,包含:〝大家智慧 ( 莎士比亞、Google 創辦人佩吉、巴菲特、司馬遷、銷售大師 )〞、〝職場的盲點與破法〝、〝商業的本質〞、〝理性的投資觀〞、〝好好說話〞 … 等等,每一篇其實都著實的非常精彩,但因為這一本書我似乎花費了太多時間,所以就最後再選一個跟大部份的人習習相觀的主題來跟大家分享:「拒絕偽工作者」,而這個主題也和我們的上一篇幅〝見識〞所有一些呼應。
「拒絕偽工作者」是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我們常常有形或無形當中,自己也當了所謂的僟工作者,這其實對職場也好、對個人也好,傷害其實蠻大的,必須先有察覺,才有可能避免,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什麼是「偽工作者」吧。

一、拒絕偽工作者
你身邊有沒發現,有一些人總是忙碌的工作,也比別人辛勤,但卻沒有什麼特別的產出呢? ー ー 很多人陷入了〝偽工作者〞的狀態,忙碌一些沒有太大意義的事,這對公司和自己來說都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我們先來做一個思考題:
兩個 6 寸的披薩和一個 9 寸的披薩,你要哪個?
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但沒有數學思維的人就很容易答錯;直覺思維的人就會覺得兩個 6 吋加起來就等於 12 吋,所以當然大於 9 吋的披薩,但事事卻非如此。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只要算一下圓的面積 S = πr² ,就知道,兩個六寸的披薩不如一個九寸的披薩大。問這個問題,是想讓你思考一件有趣的事:你看,從六寸到九寸,半徑只增加了50%,面積卻多出了一倍還要多。放到人生里,如果半徑是你的願望,擴大一點目標的半徑很容易,想要做好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物理學家玻爾說過的一句話:〝專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一個非常狹窄的領域內犯過所有可能犯的錯誤。〞玻爾這句話的關鍵點是,“在一個非常狹窄的領域”。假如領域太大,你的探索成本就會高出很多來。所以,你要是想成為專家,首先必須控制領域的大小。
好,講完了這個思考題之後,我們要來進入我們今天的主題〝偽工作者〞,什麼是偽工作者呢?
在職場上,我們會發現有些人總是很忙碌,感覺他們很忙,但又不知道在忙什麼,沒有什麼特別的產出;在谷歌等美國公司裡,上述這種每天應付事務性工作的人被稱為pseudo worker ,直譯出來就是“偽工作者”。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他們所做的工作可能也是公司裡面存在的,但是那些工作(也被稱為〝偽工作〞)不產生什麼效果。
2016年,曾經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司的雅虎被威瑞森電信公司(Verizon )收購,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雅虎從互聯網的標誌性公司走到被收購的悲慘地步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太多員工做了太多的偽工作。為了理解這一點,大家只要看看他們產品的變化就能知道。雖然雅虎不斷地在改版,但那些修改既不增加什麼新的功能,也沒有讓人覺得使用起來更方便。在被收購前的10 年裡,雅虎鮮有新產品出現。如果要說雅虎的人不努力工作,倒也不是。在工作狂梅耶爾擔任雅虎首席執行官期間,在她的高壓下,員工不可能懈怠,但是幾年來就是不產生效果。這就是全公司處於偽工作狀態的結果。
偽工作者是對公司來說有很大的傷害,但公司對這些人卻很難將責任推咎於他們,因為這些人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一旦公司造就了偽工作者的風氣,這對個人和公司立場而言,都將會是非常受傷害的。所以,一個有經驗的員工,應該善於找到最重要的工作,並且優先完成它們,而這恰恰是所有新員工都欠缺的技能。

■ 找到最重要的工作,並優先完成
回到我們上述的思考題,我們會發現,〝每天的事情太多,總是做不完〞,這恐怕是現代人遇到的普遍問題。其實,一個人的效率是很難提高的,自己唯一能夠控制的就是少做一點事情,有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擠壓時間把所有的事情湊合做完。
員工所追求的不應該是完成了百分之幾或者百分之幾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哪件重要的事情。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所做的工作也是公司裡存在的,但那些工作沒產生什麼效果。如果一間公司的偽工作者很多,用不了多久,它在業界競爭中就會處於下風。谷歌和臉書在管理上比雅虎積極許多,對於員工的評價不在於多忙,寫了多少代碼,而是產生了「多大的效果」。
從主管到員工,都以最大獲益為目標。
  • 首先,管理者要讓員工站在「做什麼事情能讓公司獲益最大」的角度去工作。
  • 其次,管理者要讓員工明白,他們積極工作 ( 而不是消極完成任務 ),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世界上沒有一次制度是完美的,有道是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偽工作者便是如此。所以,當你為了總是做不完的工作而焦慮時,不妨先停下來,重新梳理一遍手邊的工作,主動地站在對公司幫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把那些最重要的工作找出來並完成它們。試試看,這樣你的工作狀態會不會發生改變。

二、為自己工作,提升自己的價值
我工作的再多,薪資也不會馬上反應出來,那麼我這麼認真工作有意義嗎? ー ー 很多人會用〝拿多少錢〞做多少事來安慰自己,殊不知這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殺手,我們應該是〝多少本事〞拿多少錢,讓自己的價值 薪資,這才是比較長遠的道路。
在這個時代公司的壽命愈來愈短,能終身從事一家公司的機會愈相對變少,所以在每一間公司除了幫助公司獲利更好的成長之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怎麼累積自己的實力和價值,是這個時代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就要避免讓自己當一個偽工作者;其實,一個人的效率很難提高,唯一能夠控制的就少做一點事情,有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擠壓時間把所有的事情隨便做完。所以我們需要花一些時間來思考一下,善用 20/80 法則,把重要的精力放在 20% 重要的事情上面,去思考什麼事情是非做不可且重要的,找出這些項目來盡力完成,才能確保自己的成效最高,如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就是一個可以善用思考工具。
其次,提升自己的技能;在提升能力方面,葛拉威爾在《異數》提到了「一萬小時天才法則」,一萬小時的苦功不僅對於訓練個人技能是必要的,對一個團隊做出一款好產品也是必要的。但一萬小時只不過是必要條件而已,還不充份,更重要的事,這一萬小時不僅要花,還要看怎麼。這個問題會有四個盲點。
  • 盲點一:簡單重複。有些人的一萬小時都在重複低層次的事,偽工作者就是這種人。
  • 盲點二:習慣性失敗。他們好高騖遠,不注重學習,得總結教訓;同時臉皮很薄,也不好意思請教。
  • 盲點三:林黛玉式的困境。一個概念內涵越寬,向外延伸就會越窄。很多人做事都是這樣,越是在自己的世界耕耘,對外界所知的就越少,而自己的適應性也就越差。
  • 盲點四:缺乏融會貫通。一萬小時的努力需要積累的效應,第二次努力要最大限度地重複用第一次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每一次都從頭開始。這就是積累效應。
要付出時間,也必須讓自己陷入這些盲點誤區,否則就算努力投入的一萬小時,成效也不大。在這邊也可以參考一本書《刻意練習》,《刻意練習》也指出,無意義的簡單重複,並不能讓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只有經過〝刻意〞( 有設計過、在學習區上 ) 的練習才能讓自己大幅度的增長。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書有提到,學習有所有的〝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舒適區:對於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於舒適心理狀態。在舒適區我們得心應手,每天處於熟悉的環境中,做在行的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覺很舒適。
  • 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學習區裡面是我們很少接觸甚至未曾涉足的領域,充滿新穎的事物,在這裡可以充分的鍛鍊自我,挑戰自我。比如,生活中,換一條上班的路線;學習中,接觸另一個專業的書籍;工作中,切換到另外一個崗位。
  • 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在這邊我也分享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學習過程,在學英文的一開始,我總是期許自己的英文程度是比較優的,所以一開始就選擇了比較高難度的層級開始學習英文,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難度較高,對我來說負荷非常大,我就硬著頭皮、痛苦的學習下去,經歷了二個月的學習,我忽然有一種〝排斥〞和〝恐懼〞英文的現象產生,覺得我沒有學習英文的天賦,開始想要逃避,但內心仍然有渴望學習英文的動機,所以就主動降了一級,沒想到降了一級之後,有一種海闊天空的感覺,雖然還有一些不熟悉的部份,但得心應手許多,學起來非常有成就感,這個就是從恐慌區降到了學習區的一個親身感受。
雖然學到了什麼是學習區、舒適區和恐慌區,但我始終還是有一點疑惑,那就是多少比例的〝挑戰 ( 或未知 )〞才是最好落在學習區的部份呢?未知、困難及意外應該分別搭配多少才合適呢?以前可沒有量化的理論,只是泛泛地講要加入難度和意外。這一件事情一直困惑著我。在一次機遇下,我讀到了萬維綱《高手思維》這本書,它裡面提到了一個神秘數字〝15.87〞,說的是,要想達到高效且訓練效果,在訓練的時候,訓練內容中應該有大約 85% 是熟悉的,有 15% 是感到意外的。研究者把這個結論稱為〝85%規則〞,後來就直接把這個 15.87% 叫做〝最佳意外率〞。這個數值就是學習的〝甜蜜點〞。85% 的舒適,15% 的焦慮;85% 的熟悉,15% 的意外;讓 85% 的內容感到親切,另外 15% 去改造我們的世界觀。

三、小結
偽工作者不儘儘對公司是一個種傷害,也傷害了自己的價值,我們應該懂得取捨,用 20/80 法則來思考,什麼才是最這件事情最核心的 20% 重要事項,優先完成它,而不是擠壓時間把所有的事情隨便做完。
現在的工作環境不像從前,有所謂的至始而終 ( 鐵飯碗 ),而是是要辦法增加自己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利用 85% 法則讓自己在學習區快速學習,提升自己的價值與競爭力,才是對自己、對公司最好的選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