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讓自己提升自我成長的倍數法,前兩週已經分享過心法篇,只要心態與概念對了,再配上一些策略與小方法,我相信照著做,一定可以讓今年成長20倍。
20倍的成長若用在個人,可以套上這樣的公式:1 X 2 X10
這公式每個人都可以算出來的,所以重要的,是在每個數字後面的”單位“。當我們聽到20倍,會立刻被嚇到,聽起來實在很天方夜譚,畢竟有時候連10倍,可能都做不到。但是,艾兒莎這邊所設定的 1 是你自己, 2 是你要分裂出的兩個角色,這兩個角色各自努力 10 倍,最後就能得出 20 倍的成長,其實聽起來也不是這麼難對吧!
這其實也就是斜槓的魔力,因為斜槓的本質就是分裂出多重角色,讓你的努力成果加倍放大。所以其實這方法的困難點,只在於一開始要找出的“2”個角色。這篇所分享方法,就分成尋找你的 2(角色)、和規模化成果的 10 (成長度)。
2 個角色:
我們每個人目前都會有第一個角色,就是目前在職的角色,如果你對目前的工作中某個環節/系統/特定事物有一定程度的擅長或是熱愛,可以從中找出能繼續垂直累積的能力,再來運用這能力找出它在你目前公司以外(也就是市場上的)供需與預估價值,就能順勢找出可能的商業模式。把這份商業模式的建構,設定出來,你的新角色也順勢出來。舉例來說,我朋友在傳產(成衣業)當採購,但升遷一直遇到鬥爭無法順利,所以後來他同時兼職做採購的教育培訓,並且去找一些網紅和部落客當客戶,免費優化他們將代購升級並系統化的方式。後來,她多請了兩個員工,都還沒把原本的工作辭掉,雖然原本工作的薪資還是沒漲,但每個月有兩-三份收入可以拿。
如果你目前在待業,那就可以用我一直以來很信奉的「擅長與熱愛之事」的交集法,去找出你能做的事(能指的是比較能成功的”能“)。這樣你的第一個角色就出來了,第二個角色,可以依照你目前所缺少的資源去尋找,例如夢想要做的事,但缺乏相關的產業知識、或是資金、還是相關人脈,都可以用這樣的脈絡去思考。
10 倍成長:
關於成長,其實很簡單,只要先把一年12個月,每個月成長8%的目標分批到每週成長2%,這樣一來,你只要下週比這週成長2%就可以了!是不是超容易!
財富的部分,例如這週存1000元,下週就只需比上週再多存2%下週再累進的多存,其實2%不會造成你太多的負擔,但卻在年尾的時候,能有一筆不小金額的存款。或是運用在工作的部分,就可以將工作進度的部分拆成每週多2%的時間精力去執行,也可以變成每週工作內容多進展2%,像我就是設定把寫書進度多2%的累積。值得注意的是,到後面,因為累積的成長,會越來越困難,多數的人可能在這樣的累積下,到達第一季尾聲,或是第二季還沒結束時,就遇到瓶頸。因為你能用的時間就這麼多,能有的財力與能力就這樣,怎麼去突破而再累積呢?
就是因為這樣,你在規劃時應該就能看出自己會遇到瓶頸的時間和緣由,一但發現了以後,就可以開始運用各種創意方法去解決,這時候就會產生創新了!(天阿,我同時也解釋了新創公司創新的來龍去脈)有了創新,你就不會再用過去的方式對待問題,也就才能有突破式的成長。
而這些在創新時所需要的能力,就是你平常在市面上看到的書所分享的東西,所以我常常說,書不要亂看,而是要先找到自己想問的問題、想釐清的答案,再去看,這樣才會有實質的幫助,你也才會有動力持續練就閱讀,甚至,更有這習慣,繼續為自己閱讀。
例如說我個人需要的10倍增長,其實算滿龐大的(其實我自己設定都是3%,因為10倍除以4(週)其實是2點多,我直接進位了讓自己的進步門檻拉高但漲幅比較大)我就都會需要用到更大規模的力量去幫助我的成長本身,所以我需要買別人的時間(不斷找實習生和兼職生放在我手邊準備著),也需要為此多存錢 ;我也會需要更大的知識與能力增長,所以就會多了解系統思維與躍遷式思維去造就自己的學習系統,這類都是要特意去找書籍看我才會懂的。
像是這系列的書,都是我手邊很常拿起來重看的:
如果你連複利效應、八二法則、黃金圈理論都還不知道,這本書很確實的分享讓你建構系統思維的基礎,算是比較入門的書
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如果你需要比入門再高階一點的,可以看這本
黑馬思維:哈佛最推崇的人生計畫,教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已經有在兼職,在思考建構品牌與商業模式,可以參考這兩本書,是我個人很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