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如何面對語言衝突?

在歐洲,語言衝突是常態,因此他們也歸納了一些基本的論點。
  1. 解決語言衝突仰賴政治的去中心化,賦予各語言文化自治的權利,強力推動單語的同化政策,永遠都是語言衝突的元兇。
  2. 語言的衝突只是表面,更深刻的原因是語言使用者背後社會、經濟、政治上的不平等,單獨處理語言問題也許容易,但只是治標不治本。
  3. 衝突是改變的開始,不應該把衝突視為負面影響,因為對弱勢族群而言,衝突常常帶來更平等的新結構。
而減緩語言衝突的政策,可歸類成個人原則(尊重每個人在公共領域使用母語的權利)及領土原則兩種(劃分特地區域給特地語言),一般認為領土原則較為有利於化解語言衝突,原因可參考這篇文章:
語言學者Peter Hans Nelde則參考加拿大、比利時、瑞士等地化解語言衝突的方式,歸納出以下幾點有助於化解語言衝突的通則:
  1. 領土原則只限定在少數關鍵領域,如行政及教育;
  2. 制度化的多語主義,但要創造獨立的單語社群,能提供不同語言使用者平等溝通的機會,並排除強勢語言帶來的歧視;
  3. 語言政策的制定不能只靠相關單位的語言普查,也要把語言族群的情境脈絡納入考量;
  4. 不能單憑人口資料作決定,反而應給予少數族群更多發展的權利及機會,積極扶助受到歧視的群體;
  5. 面對衝突必須減少情緒反應,賦予弱勢族群更多權利也能減少他們對語言採取意識形態的立場,減少衝突引爆的可能性。
比利時語區現況,圖片來自此連結
比利時語區現況,圖片來自此連結
這些觀點,對台灣的現況都有所幫助,例如,
  1. 無論是哪個族群,我們應當先有基本的共識,現今的語言衝突,起因都是過去政府的國語政策,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恢復所有族群被剝奪的權利,而不是爭奪哪個本土語言才具有正當性;
  2. 衝突是因為語言背後的不平等,我們不該壓抑這些衝突,因為衝突有助於建立更新更平等的體制;
  3. 當語言衝突發生時,應該盡量減少情緒反應,尤其是對少數或是被壓迫得更深的族群,應給予更多的寬容;
  4. 如果無法建立單語的社群,那在雙語競爭的社會中,強勢語言(在台灣就是華語)終究將消滅其他弱勢語言;
  5. 除了政府之外,建立單語的社群或是語區也需要企業的支持,唯有能跟強勢語言得到幾近平等的機會,這個語言才可能存活;
  6. 不應該僅僅以現今的語言使用人口狀況作為政策依據,因為現況是不正義的結果。
常常見到幾個令人痛心的狀況,例如台語與客語族群吵得不可開交,卻忽視了華語才是壓迫的來源;例如明明是該語言的使用者,卻在政策洗腦下,選擇幫過去那段侵犯各族語言權利的歷史辯護,甚至反過來批評爭取弱勢語言權利者是在製造衝突;又或是更常見的,不同語言政策的擁護者,在討論中因為各自的情緒反應,使整個討論流於無意義且無止盡的謾罵。
希望以上整理的論點,能在未來的討論中有一點小小的幫助,台灣本土語言的處境都非常危險,許許多多的文化都正隨著長輩們的離開而消失,我們必須把握時間,在這幾年中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來保護各族群文化,不要繼續把時間浪費在彼此無謂的爭辯之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