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筆記】放下的幸福

幸福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我們總是喜歡說「追求」或「爭取」幸福,彷彿幸福是一面高掛在牆上的獎牌,必須經過一番競爭與奮鬥才能獲得。這種普遍的意象使許多人認為,幸福是來自於自己身心之外的某種東西。然而,您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當自己得意地看著手中辛苦掙來的戰利品時,卻隱約察覺到有一種失落感,因為我們所期待的「幸福」,並未隨之而來。
為什麼一個人可能得到一切卻仍舊不幸福?因為幸福其實是來自自我的「放下」、煩惱的「消融」,而不是任何東西的「獲得」。
聖嚴法師在這本書中要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也不是來自變幻無常的情緒與感覺,而是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是「有情」,自然就會有情緒。
情緒從那裡來呢? 觀察自己的念頭從哪裡來?也就是看念頭是怎麼產生的? 更深一層的方法,是根本不管它的來龍去脈,不管它的源頭是什麼?而是往下看,看自己的念頭是好念頭嗎?是智慧的念頭嗎?還是煩惱的念頭?如果是煩惱的念頭,老是跟自己過不去,那就太沒智慧了。
業力與淺意識 我們可以說潛意識是從業力來的,因為過去有些業的力量相當強,所以到了這一生會對某一些事情記得特別清楚,而且很深刻地進入頭腦,並從內在製造一些觀念,於是就出現一些念頭,變成了潛伏的意識活動。不過,潛意識和業力不同,潛意識是已經在運作的,在我們這一生之中時時刻刻找到機會就會出現;而業力則有的已在運作,有的則無,也就是有的在這一生能夠現前,有的則不會現前。
如何安心? 人不安心的時候,可以反思,問問自己不安的原因是什麼?如此一反問,很容易就會發現往往只是自己想太多,事實上,沒有什麼值得煩惱和難過的。
煩惱與習氣 人都有煩惱,當成習慣後,煩惱的感覺就漸漸不存在了,只會留下煩惱的現象,也就是習氣。人所表現出來的習氣,有的很可愛,有的卻讓人討厭,因此習氣是必然的,但還是要注意自己是在什麼樣的場合、是什麼樣的身分,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調和感性與理性 唯有感性和理性的調和,才能真正為人間帶來溫暖的慈悲和光明的智慧。

什麼是貪心 凡是「想要」的超過「需要」時,就是貪。若能生活簡樸、減少慾望,心便不會隨著物慾而起伏不定。 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並不多,如果是在個人的需要之外,為全體大眾的需要考慮,這就不叫做貪,譬如希望大眾能夠有衣服穿、有車子坐、有房子可住,為社會眾生造福,就不叫做貪。
轉貪心為願心 愛可以是一種付出奉獻,而欲也也可以是一種希望,希望自己和世界能夠一天比一天更美好、更進步,這就是把貪愛和貪欲轉成願心,轉成一種期待。
以布施對治貪念 如果真的想布施,即使沒有任何東西也沒關係,因為只要發了願心,並且努力去爭取、去製造,加強自己的能力,結果一定會有東西可以布施。真正的布施是奉獻給眾生,心中完全沒有回收的期待,也沒有貪心,這樣才能達到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的境地,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
名利只是暫時擁有 一般人貪取的項目,不外是金錢、名位,然而這些東西有時是必須的,有時又是不請自來的,所以重點不在如何規避它們,而是要用正確的態度來看待他們。 不論是金錢或名位都應該把它當成是暫時的擁有,而不要把它看成實質的東西,或當成是自己的代表,有也好、沒有也好,都只是一時的因緣而已,這樣就不會有痛苦煩惱了。 重要的是你使用權力的願心,以及你看待、運用它的態度。

嗔心與慈心 凡事不能以慈悲心待人,就是嗔。若能多培養、增長我們的慈悲心,嗔念自然就會減少,甚至消失了。 有禪修經驗的人會發現到,只要一個嗔念起,心就已經浮動而沒辦法安定了。因為心一浮動,渾身的血液就會跟著它緊張起來而發熱,身體當然會因此很不舒服,就像火在體內燃燒一樣。

「癡」 凡是事理不明、是非顛倒,就是痴。若能時時心懷正見、正念,天下就沒有走不通的路。 煩惱與愚癡 我們有煩惱的時候,就像被雲遮住了一樣,看不到事實的真相,因此失去了理智,產生了情緒,煩惱也跟著情緒出來。還好煩惱就像地球表面的雲霧一樣,並非不變的、永久的,而很快地就恢復原本的萬里無雲。因此,佛說人人都有佛性、人人本來就是佛,只是因為有了煩惱才變成眾生。
善用生命不懈怠 有的人會疑惑,懶惰的人無所追求,那麼生活平淡的人不也是一樣嗎?其實這之間的差別很大。生活平淡的人,他有條件讓生活過得更富裕,只是他並不想追求富裕。所以,他雖然有很強的工作能力而不去拼命工作,比較想過著悠閒的生活。 這種過平淡生活的人,多半比較重視精神層面的生活。有人選擇生活在山裡、海邊,有人則選擇到鄉下去,平時喜歡看看書、寫寫字。聽聽音樂,還是有情趣在裡面。因此他們是有條件地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並不是無能或清高,只是希望享受一種悠閒、平淡、安定,而不想到都市生活或是複雜的人際關係的問題所困擾。
不為自己找藉口 真正心懷大志的人,在還沒有得志之前,他一定還是很實在地生活和工作。 人身是可貴的,人的生命是很難得的,並且非常短暫,我們要好好地珍惜、運用他,才不枉這個寶貴的生命。
讓生活重新上軌道 培養興趣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讓目標成為僵硬的東西。如果只有目標而沒有興趣的話,再好的目標都會成為例行公事,很快地就會連自己為什麼要這樣作的目的都不知道了。

」 凡事自以為是、恃才傲物,就是慢。若能放下自我中心,謙恭待人,慢心自然就會逐漸消失。
是自信還是自負? 「自信」是說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明白自己有多少才能、能夠做些什麼事、達成什麼樣的任務。「自負」是自認為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卻不一定能夠做到。 察覺慢心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存有比較的心。要知道,事情的成功是需要很多因緣來促成的,不一定全都是自己的功勞。
謙虛才有成長空間 一個人年紀越大,越容易感覺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閱歷增加之後,也會發現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所謂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指的是即使在平輩之中沒有比自己厲害的人,但是在年長、甚至年輕一輩中,可能還有高人;就算同一時代沒有比自己更強的人,在過去時代之中也一定會有;這就是人情世故。

」 凡是對已沒有把握,對人沒有信心,就是疑。若能確立正確的生活方向及處事態度,便不會老是活在懷疑中。
不要擔心未來 要有現在觀,觀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間。既然你處在現在這個時間,就不要憂慮未來會發生什麼。如果你老是在憂慮未來,就會把現在的時間都浪費掉了,這不是很可惜嗎?
無有恐怖 「心經」中說無有恐怖的恐怖,是恐怖生死,凡夫怕死,阿羅漢怕生;已經證了阿羅漢的人,因為體會過生的痛苦,所以不想再來人間。其實生與死是同一個東西,你怕生死,生死就是受苦的;如果沒有畏懼,也不要貪念生死,你在生死之中便能自由地來去,可以普度眾生、行菩薩道。
自信過每一天
然而想要掌握自己的身心世界,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我們的身體並不受我們的指揮,什麼時候頭痛或打噴嚏,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常常要別人保重,結果自己馬上打了一個噴嚏;希望別人不要感冒,結果自己反而感冒,這都是經常看到、發生的事。
這也表示我們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平安,真正平安的世界並不存在我們這個地方,如何能祈求平安呢?如果有可能的話,那一定得像佛菩薩一樣,像觀自在菩薩能夠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身心世界看空,因為唯有這個大智慧,才能真正平安。
書名:放下的幸福
作者:聖嚴法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