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課重點:帶領學生撰寫〈病毒肆虐,讓我看見……〉這個題目,可藉此機會引領他們觀察這場人類浩劫,鼓勵他們從自身的體驗或見聞出發,寫出個人見解。至於,如何讓學生寫出有深度也有廣度的文章?請看本文的說明。
- 適合對象:中年級、高年級、國中
- 付費訂閱可看:空白流程圖、學生範文
「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這是民國作家林語堂對個人的期許。學生寫作也是如此,應時時引導他們關注時事,並形諸文字。
最近,中華民國作文教育學會舉辦了一場徵文比賽,題目非常具有時代性--〈病毒肆虐,讓我看見……〉。我們剛好可以藉此機會,帶學生來觀察這場人類浩劫,鼓勵他們從自身的體驗或見聞出發,寫出個人見解。
這個題目其實很好發揮,自從一月底疫情爆發以後來,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模式、人際關係,以至於國與國之間的互動關係,都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神經再怎麼大條的學生都看得出來。不過,要如何從表面的現象或人類行為中,「看見」更深層的意義?這才是題目的重點。儘管多數學生可以舉出具體實例,說明他所見到的事物,但能否看得更深?就另當別論了。
以下是我的授課方向,提供給各位參考看看:
一、加強深度:填寫流程圖,突破表層,看見深層
課堂上,我請學生在下筆之前,先填寫這一張流程圖,簡單爬梳一下個人的觀念或習慣在經歷這次疫情之後的轉變。以這位同學的圖表為例:
「原本」欄填寫自己在疫情爆發之前的觀念或習慣;「看到」欄填寫某一件跟疫情相關且印象深刻的事件;「體會到」則填寫經由此事才扭轉過來的觀念。
圖1為一位高年級的學生所擬。對於高年級的孩子來說,透過提醒及引導,多半可以看出更深層的意義;至於低、中年級的孩子,儘管思考的深度不夠,但還是可以盡可能為他拓展思考的廣度。比方說:有一位中年級的學生,同樣覺得戴口罩很麻煩,自從看到疫情在歐美各國大規模擴散之後,雖然不像高年級的學生能夠意識到「觀念要與時俱進」的道理,不過還是深刻體認到「戴口罩的重要性」。這時,只要再多為他補充相關數據或口罩的原理……等資訊,還是可以寫得豐富精采。
再舉一例:
受到疫情波及,很多學校原訂的校外教學及畢業旅行全部臨時喊卡。這位同學得知期待已久的旅行被迫取消後,十分憤怒,原本想聯合全班及其他班級,集體向校長提出抗議。後來,當他看到連四年一度的東京奧運都延期了,才讓他驚覺疫情的嚴重性,從而體會到在非常時期,應該放下一些個人利害考量,發揮共體時艱的精神。
事非經過不知難,很多事情唯有在經歷過之後才會發現其中的難處,而在克服了難處之後,才會有所成長。〈病毒肆虐,讓我看見……〉這個題目便是要引導學生去看見這些非常時期的非常現象,激發心得,進一步調整過去的態度;正好利用這個時機,讓學生自我反省,然後成長。
因此,這個題目要寫得好,就得寫出經歷此事之後的心態轉折。設計這一張流程圖的用意,正是在此。
二、開拓廣度:搜集材料,旁徵博引,增加說服力
填完流程圖之後,文章已有一定的深度,但如果材料不夠完備,容易陷入自說自話的局面,文章缺乏可信度。所以,這一個階段,我讓孩子自己上網搜尋相關材料作為佐證,我在課堂上也會播放相關報導或研究的影片,請他們將材料剪裁、組織以後,放進文章裡。
以圖1為例,我們可以根據一月底以來至今,世界各國確診及死亡人數排行榜中,見到歐美各國與亞洲各國排名的明顯消長,由此看出沒有戴口罩習慣的國家,在短時間內被病毒攻陷防線,陷入疫情危機的慘狀。若以明確的數據說明戴口罩的重要性,並強調觀念革新的必要性,絕對更有說服力。
再以圖3為例:
這位中年級的小朋友雖然知道洗手的重要性,但說不出什麼有力的論點支持他的看法。後來,當他看到最近不斷轉貼的吐司實驗,見到被沒洗過的手摸過的吐司,長出多麼噁心的黴菌,才真切體認洗手的必要。他將實驗過程及結果寫進文章後,可信度因此提高不少。
經過上述兩個步驟的指引之後,學生普遍都能夠在寫出所見、所聞或親歷的經驗之餘,得到既深且廣的體會,足以引起讀者共鳴,這也就是議論文的魅力之所在。
最後,跟各位老師及家長推薦
《國家地理特刊:新型冠狀病毒》(2020/4/22出刊)這一本雜誌。它分別從認識新型冠狀病毒、免疫機制、抗病毒藥物、公共防疫、診斷與治療、防疫人人有責六個面向,全方位掌握這次疫情的相關資訊與知識,適合作為課堂上的書面資料。其中,〈如何和孩子談論新型冠狀病毒?〉一文,值得教育工作者一讀,了解向學生講授病毒及疫情的要領,不可錯過!
付費內容(空白流程圖、學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