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說話中認識別人,也了解自己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說話要從目的了解開始,每個人都會說話,對方聽到的話卻不是你說的話。這是因為說話目的的沒有明確的傳達給對方。

學習說話超能力來【自覺察三步驟】

  1. 訊息確認(確認自己與對方的訊息一致)、
  2. 聲音情緒(學習掌控自身七情聲音特徵)、
  3. 時機成熟(判斷收尾訊息達成目的溝通)
在4/25跨界讀書會一周年我分享第一步【訊息確認】
如何知道自己說話目的的?就要從了解自己開始。自己說的話對方聽到是什麼?確認自己與對方的訊息一致這是對話的第一步。
  1. 活動開始前,我先邀請大家分享在溝通上常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2. 再請大家抽張牌,這牌只有自己看見,其他人看不見牌的內容。
  3. 抽到這張牌的人,要告訴其他人自己從這張牌看到什麼樣畫面?
  4. 最後再把牌放在桌上公布答案,大家看是不是和聽到的牌一樣?
就像日常對話,把看到的說給對方聽。
同樣一張卡片,現場有四種表達方式
一、以主體陳述
是一個日式庭園,有一個門裡面有顆樹,樹下面有個花台。
  • 說話的人特質會以自我觀點為出發,著重感受,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每個都很重要,聽的人反而聽不出重點是什麼?說話常見的問題不容易深入主題,聽的人要一直釐清現在的情況是?記得先說重點或主題,要有「人、事、時、物」及帶入對話目的的,像是分享情緒或是要求合作。與主體陳述的人相處很快樂,通常都不會帶著心機溝通。
二、【以元素為主】:
有一面牆是灰色的,還有兩片門咖啡色,門的上面有屋簷,門裡面有一棵大樹像是榕樹。
  • 這類說話的人特質以協調性為主,說話時在乎對方的感受與回應,常容易點到為止,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對話沒有辦法達到目的,就會放棄對話。對話時請記得對話目的是什麼,不要讓對方的情緒帶著走。把話拉回你目的的會更容易成功。
三、【以碎片為主】:有牆、有樹、還有門,牆是灰色的、樹下個有台階、門有二片是推開的、樹的後面有窗戶和長椅子。
  • 這類說話的人通常是好好先生,沒什麼自己的主見與想法,常常不知道為什麼別人會生氣。對話時要先找出主角,再由主角延伸出去,對話一定要從主角話題開始。如開門後有一棵樹,門就是主角。下一句便是:門旁邊是石牆,再下一句;門的上方有屋簷呈現灰色。記得不要急不用一次把全部訊息說完,自然就會有人願意與你聊天,否則對方反而不知道如何回應。
四、【以方向為主】:現在我們分四個部份說明,第一部份在前方有一個道牆灰色的,牆的中間有二片門,是左右推開的,門的上方有屋簷寬度和門一樣。第二部分是門的後方,有一棵樹,樹的下方有花台。第三部份是樹的後面有一張椅子,最後一個部分是椅子的後方也有一面牆,這面牆上是有窗戶的。
  • 這類說話的人特質會以對方觀點為主,很適合傳話不會加油添醋,也擅長傾聽對方的話,卻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容易吸收負面情感而不自知。對話時試著感受自己聽話的知覺,如果發現自己與對方的距離開始拉大,就可以結束這場對話,隨便找個理由放過自己,離開現場一會兒再重新開始對話,重新拿回對話的主導意識。
這次活動中有人想要學說服家人、有人想要讓自己說話有力量、有人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有人單純只是想看別人關於說話這件事。
為什麼想學說話的超能力?
同樣一句話,從家人說出來情境式對話就會出現,像翻舊帳或是鬼打牆重複說同一件事,更多時候是被自己情緒包覆住。此時要做的就是逃離當下的情緒,重新回想對話目的的是什麼?為什麼對方會這樣回話?如果要達成對話目的的可以怎麼說?
重新回想對話目的的是什麼?
原以為是很簡單的表達,就像日常的訊息傳遞一樣。過程中大家才發現,真的要讓對方在短時間理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尤其是自己原有思維對方並不了解。人在說話常不知道自己說話目的的是什麼?
新生代大多是被動接收訊息居多(想想看你是不是?如果不是就表示你是老人)與其說希望改變說話的能力,不如說是經由說話認識自己,如同當天有人提到,希望說服另一半換工作或是希望自己說話有影響力,這並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自己的不確定性上。
說話前,你想清楚了嗎?如果就成功了一半。
avatar-img
67會員
188內容數
如果你有去百貨公司逛街,一不小心就買了一堆商品,我就是教百貨專櫃的銷售訓練講師。 銷售不是行銷,不是業務,銷售是商人,顧客永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為顧客找到對的商品,不求客人買,讓客人求你賣是銷售商人的技能 在天使美學銷售能學會三種超能力: 知道別人在想什麼?要別人照你說的做、能預知別人的言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師這個新品要不要寫競爭商品比較?」業務主管看完新品面膜教案擔心銷售員面對同類商品不會分辨。 「可以請你介紹一下嗎?兩個一樣嗎?那請問要比什麼?」 「但是我怕小姐不清楚,不會搭配商品。」換行銷人員提問。 如果行銷的目的是銷售,就不建議商品比較表。 試想公司寫出來的他牌比較,客人會信多少? 更怕的是
做廣告是為了賣產品,否則就不是做廣告— Wesell-orelse. 「這問卷調查不能客人寫完後就想買商品嗎?」老闆剛和會計開完會,進來聽行銷報告後,提出的要求。 「主要的目的是在數收集數據,供行銷做活動,如果要寫完問卷就買商品,那就不是問卷了。」行銷急著解釋問卷的目的。 事實上老闆也知道自己的要求
「別為你的產品找顧客,為你的顧客找產品。」– 賽斯.高汀(行銷大師) 「老師,我要怎麼樣才能讓客人喜歡我?」溝通講座結束後,有位25歲左右身高170穿著白襯衫黑色西裝褲的男孩,等其他人問完問題後提出這個問題。 「客人喜歡你的目的是?」「這樣客人才會和我買商品。」 「買保險嗎?」「對,前輩都說要讓客人
如果你是老師,筆試一百分的學生和口試一百分的學生,你如何判斷誰比較優秀?  教銷售人員十幾年來發現,早期教的學生都只有國中畢業,只要一講理論就想睡覺,筆試問答題大都不太會寫,有時候還會畫圖給我。學生總是會說:「老師,我如果會唸書就不會來當銷售人員」這類的學生邏輯不太好,背誦能力也很差,可是實務很強,
有飲料店老闆問我:「為什麼不能買一送一,每次做這活動效果都很好。」 Angel:「那淨利提高多少?」 老闆:「業績高很多啊~」 Angel:「淨利?扣掉人力、房租、食材成本後淨賺多少?」 這時老闆大都回答不出來。 許多老闆是業務出生,總以為只要有數字進來店就有賺錢,等月底結算時才發現賣越多賺的卻更少
  在企業新訓時我喜歡問學員:「五年後你幾歲?住哪?結婚沒?你想過什麼生活?」等學員回答後,再問學員:「如果五年後結婚的話,現在有對象嗎?」通常經由這樣的對話,我就能知道學員的特質是什麼?擅長什麼?在工作中常會遇到的問題會是什麼?每次和學員分享時,學員總是不可思議的回答:「對吔~常會遇到這個問題。沒
「老師這個新品要不要寫競爭商品比較?」業務主管看完新品面膜教案擔心銷售員面對同類商品不會分辨。 「可以請你介紹一下嗎?兩個一樣嗎?那請問要比什麼?」 「但是我怕小姐不清楚,不會搭配商品。」換行銷人員提問。 如果行銷的目的是銷售,就不建議商品比較表。 試想公司寫出來的他牌比較,客人會信多少? 更怕的是
做廣告是為了賣產品,否則就不是做廣告— Wesell-orelse. 「這問卷調查不能客人寫完後就想買商品嗎?」老闆剛和會計開完會,進來聽行銷報告後,提出的要求。 「主要的目的是在數收集數據,供行銷做活動,如果要寫完問卷就買商品,那就不是問卷了。」行銷急著解釋問卷的目的。 事實上老闆也知道自己的要求
「別為你的產品找顧客,為你的顧客找產品。」– 賽斯.高汀(行銷大師) 「老師,我要怎麼樣才能讓客人喜歡我?」溝通講座結束後,有位25歲左右身高170穿著白襯衫黑色西裝褲的男孩,等其他人問完問題後提出這個問題。 「客人喜歡你的目的是?」「這樣客人才會和我買商品。」 「買保險嗎?」「對,前輩都說要讓客人
如果你是老師,筆試一百分的學生和口試一百分的學生,你如何判斷誰比較優秀?  教銷售人員十幾年來發現,早期教的學生都只有國中畢業,只要一講理論就想睡覺,筆試問答題大都不太會寫,有時候還會畫圖給我。學生總是會說:「老師,我如果會唸書就不會來當銷售人員」這類的學生邏輯不太好,背誦能力也很差,可是實務很強,
有飲料店老闆問我:「為什麼不能買一送一,每次做這活動效果都很好。」 Angel:「那淨利提高多少?」 老闆:「業績高很多啊~」 Angel:「淨利?扣掉人力、房租、食材成本後淨賺多少?」 這時老闆大都回答不出來。 許多老闆是業務出生,總以為只要有數字進來店就有賺錢,等月底結算時才發現賣越多賺的卻更少
  在企業新訓時我喜歡問學員:「五年後你幾歲?住哪?結婚沒?你想過什麼生活?」等學員回答後,再問學員:「如果五年後結婚的話,現在有對象嗎?」通常經由這樣的對話,我就能知道學員的特質是什麼?擅長什麼?在工作中常會遇到的問題會是什麼?每次和學員分享時,學員總是不可思議的回答:「對吔~常會遇到這個問題。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會說話嗎?你總是說著「自己想說的話」,而非「對方想聽的話」嗎? 但親愛的,「建立成功關係的方法並不是學習如何說話,而是看透對方內心!」更有甚者,「還要在話中提及就連他自己都還沒察覺到的潛力。」 聽起來是不是很高段?這是《一開口就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的55個方法》這本書的核心概念。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朋友和我討論了文字和行為對人的觀察作用,並思考了識人的挑戰。我回顧了溝通時的意圖和目的,認為先澄清目的有助於避免誤解。最後,我們談及了聆聽他人的重要性,並提出了擴大聆聽能力的必要性,以實現真正的溝通。
Thumbnail
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   
Thumbnail
一段話說明事情的來源之後,簡短說明問題的具體內容,目的就是幫對方聽懂並進入狀況,對方聽的時候心裡會評估是否繼續聽下去。 因此在你的問題簡短說明完之後,馬上解釋為什麼,這個為什麼就是指「你為什麼對他說這個的想法」,而這個解釋會決定「對方處理這個問題的用心程度」。 不僅要讓人聽懂,更要讓人覺得跟
Thumbnail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與人對話時說了一堆,結果對方插嘴說:「等等,上次不是說 XXX 」之類的回話,這是因為你們的對話沒有在相同的基礎,別人在你說的很開心時其實是滿頭問號。 如果先說前提對方就會進入狀況,比如:「上週會議中有提到 X 問題你記得嗎?」等對方回神你再繼續說。 在對話中建立共同的語
Thumbnail
第一道關卡就是對方聽不懂你說什麼,或是誤會你的意思,因此你要先讓對方聽懂你在說什麼,甚至覺得好理解,第二道是聽懂卻覺得不合邏輯,第三道是覺得有道理,但沒有選擇認同。 想要說邊服對方,表示你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人,不論要說服的事是什麼,你都要懂精準表達的邏輯。 關卡四至六:說服的真正挑戰才剛剛展
Thumbnail
分辨對方說話時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是判斷內心渴望的最基礎,但人的感情太多樣,經常很難分辨,原則都是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即便話沒有直接說出口,也可以從日常的行為觀察。 對方是抱持著什麼心情對你說這些?是想說說而已還是對你有什麼期望,還是有期望但不知道怎滿足。 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看見他們內心的需求和
Thumbnail
平常越不說話的人,可能想法才是最多的人,你可能問對問題,對方突然就開始滔滔不決的說起自己的故事,畢竟人都喜歡說,不喜歡聽,如果你都能好好的傾聽,又能接受不同的觀點,有誰會不喜歡你呢? 當然不是教你當個情緒垃圾桶,而是了解一場能交心的對話是什麼模樣,自行運用。 每個問題都像一扇門,如果能打開,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
Thumbnail
你會說話嗎?你總是說著「自己想說的話」,而非「對方想聽的話」嗎? 但親愛的,「建立成功關係的方法並不是學習如何說話,而是看透對方內心!」更有甚者,「還要在話中提及就連他自己都還沒察覺到的潛力。」 聽起來是不是很高段?這是《一開口就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的55個方法》這本書的核心概念。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朋友和我討論了文字和行為對人的觀察作用,並思考了識人的挑戰。我回顧了溝通時的意圖和目的,認為先澄清目的有助於避免誤解。最後,我們談及了聆聽他人的重要性,並提出了擴大聆聽能力的必要性,以實現真正的溝通。
Thumbnail
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   
Thumbnail
一段話說明事情的來源之後,簡短說明問題的具體內容,目的就是幫對方聽懂並進入狀況,對方聽的時候心裡會評估是否繼續聽下去。 因此在你的問題簡短說明完之後,馬上解釋為什麼,這個為什麼就是指「你為什麼對他說這個的想法」,而這個解釋會決定「對方處理這個問題的用心程度」。 不僅要讓人聽懂,更要讓人覺得跟
Thumbnail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與人對話時說了一堆,結果對方插嘴說:「等等,上次不是說 XXX 」之類的回話,這是因為你們的對話沒有在相同的基礎,別人在你說的很開心時其實是滿頭問號。 如果先說前提對方就會進入狀況,比如:「上週會議中有提到 X 問題你記得嗎?」等對方回神你再繼續說。 在對話中建立共同的語
Thumbnail
第一道關卡就是對方聽不懂你說什麼,或是誤會你的意思,因此你要先讓對方聽懂你在說什麼,甚至覺得好理解,第二道是聽懂卻覺得不合邏輯,第三道是覺得有道理,但沒有選擇認同。 想要說邊服對方,表示你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人,不論要說服的事是什麼,你都要懂精準表達的邏輯。 關卡四至六:說服的真正挑戰才剛剛展
Thumbnail
分辨對方說話時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是判斷內心渴望的最基礎,但人的感情太多樣,經常很難分辨,原則都是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即便話沒有直接說出口,也可以從日常的行為觀察。 對方是抱持著什麼心情對你說這些?是想說說而已還是對你有什麼期望,還是有期望但不知道怎滿足。 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看見他們內心的需求和
Thumbnail
平常越不說話的人,可能想法才是最多的人,你可能問對問題,對方突然就開始滔滔不決的說起自己的故事,畢竟人都喜歡說,不喜歡聽,如果你都能好好的傾聽,又能接受不同的觀點,有誰會不喜歡你呢? 當然不是教你當個情緒垃圾桶,而是了解一場能交心的對話是什麼模樣,自行運用。 每個問題都像一扇門,如果能打開,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