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爸爸也得媽媽手?|認識 狄奎文氏症(De Quervain Diseas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跟很多軟組織受傷一樣
媽媽手並沒有專屬於媽媽
而是只要長期使用或急性撕裂這條肌腱、韌帶、關節囊
還有「肌腱鞘」,就有高機率會得到的病
肌腱鞘是甚麼呢?
它其實就是一個軟組織通道
你可以想像肌腱是台火車,而肌腱鞘就是隧道
大家都知道肌腱在收縮放鬆時會伴隨長度的伸長及縮短
這段長度的變化代表肌腱的滑動
這些細細長長如電線如果沒有「集線器」整理整齊就會在滑動的時候扭成一團
就像腕隧道中的橫向韌帶
它就是底下肌腱、神經的集線器
只不過這些集線器還必須提供很好的「滑動性
才能確保肌腱功能
.
看到這裡,聰明的居民可能已經猜到媽媽手的原因了
沒錯,就是這個集線器的內部空間變小,導致肌腱用力時卡住、拉扯產生疼痛
導致「狹窄性肌腱鞘炎
常常發生在抬重物、運動員、廚師、抱小孩等等的動作上
所以感覺起來男生發生的機率還是高一點呢?
這裡不免俗還是告訴大家
不是所有痛在手腕大拇指側的病都一定是媽媽手
如果這個位置的神經被壓到、頸椎神經嚴重壓迫、周邊橈神經壓迫......
都有可能產生類似的症狀

或許有人聽過這個測試—Finkelestein Test
用其他四指抓住大拇指向小拇指側下壓
如果出現大拇指側疼痛就是陽性,代表你可能得到狄奎文氏症
但這個測試就算測到上述幾種其他病因還是有很大機率為陽性
所以媽媽手的評估還是要交給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是醫師的超音波檢查
只要空間變小就會產生症狀
所以無論是「集線器」還是「電線」變厚都會產生疼痛
這台火車都會撞向隧道
而發炎久了就會產生「沾黏
導致久病不好,舊病纏身
所以治療這個病一樣要透過「伸展」、「滑動」
來放鬆變厚的肌腱及去沾黏
【伸展】
其實動作就跟Finkelestein Test一樣
拉伸到稍微痠痛廷個10到20秒再放鬆
【滑動】
媽媽手相關肌腱是「外展拇長肌」、「伸拇短肌
分別是做「鴨嘴打開」跟「比讚
所以就是重複做這幾的動作讓肌腱滑動
有時會覺得稍微痠痛是正常的
通常一輪做個20到30次就可以休息一下,一天記得想到就做
【肌力訓練】
等到測試都不太會痛只剩緊緊的感覺後
就要加入肌力強化
動作一樣是「鴨嘴打開」跟「比讚」
只是要加一點重量「挑戰」一下
每10下一組,3組一輪,一天做個3輪就行

媽媽手是個靠一般儀器還有居家運動可以大概率治癒的病
但如果你已經休息一個星期、也做了軟組織處理(冰敷 還是 熱敷 ? 休息 還是 運動 ?| 軟組織 受傷 的你應該這麼做!)
疼痛都沒有好轉或者總是有最後一點痛好不了
那可能有其他問題;
或者想要有好一點的預後、完整的治療
都建議還是找你信任的專業物理治療師
這裡徒手雖然不一定要,但能加速你的復原速度,並能幫你找到其他問題的可能
可以參考一下囉!

喜歡我文章的居民們
請在文末按5下Like!
我將獲得由likecoin基金會出資的回饋
您只需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都可以)
只需要不到3分鐘的時間就能註冊完成
按下5次Like,就可以免費贊助我的文章,給我滿滿的動力繼續把好文章帶給各位居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6會員
129內容數
我是貝克,我是物理治療師。 在現行台灣的健保制度下 無論是甚麼星座的治療師最後一定會在個性欄裡面寫上「厭世」兩個字, 久而久之,內心那把炙熱的夢想之火就漸漸熄滅, 「行『師』走肉」就成了每天上班前會上的buff 。 但在這裡,希望能讓你們看到物理治療的真面目 , 然後了解、體諒,甚至喜歡上這門專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物治貝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類是唯一可以透過語言溝通的動物 我們內心的想法、感覺可以用複雜的語文系統建構出有效的訊息 但是不是總有這麼一個時刻: . 覺得自己明明想的不是這樣卻說出這樣的話; 明明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卻被對方誤會; 好好的話怎麼傳著傳著就變得不一樣了…… .
如果有人問你「肩膀在哪裡?」 你會怎麼回答呢 警告!這篇文章涉及許多專有名詞及較複雜的構造,服用時請小心頭痛!   這篇文章作為我們進入「肩關節疾病」有很大的幫助 要不然之後的文章會落落長......  
「物理治療師的出路其實很廣: 診所、醫院、治療所、居家、機構、公職、運動防護、輔具中心…… 就算想用學到的知識跨足其他領域也可以: 工作室、推拿、整脊、整復、健身教練……」  
「工作」其實就是把你會的技能中的一部份不斷重複做, 直到你可以不用想就做出動作,最會才會變成「專業」, 物理治療師也是這樣作為世界這個大工廠的小齒輪每天不停轉動著。   
物理治療師,通常被尊稱為「老師」   「ㄟ弟弟啊!」 「妹妹,來!」 「先生,麻煩一下!」 「小姐,請問一下!」 「物理師,這裡可以坐嗎?」 「護理師,我打針的地方要揉嗎?」   兒……撇除上述例子不談,治療師還是滿受大部分病人尊敬的啦…… 大概吧……  
大家都知道:健保骨科或復健科診所靠的是「以量制勝」, 每天數以百計的病人出現在小小的治療空間內, 聽著病人們如菜市場的聊天聲佐機器聲響,大概是每個同行的日常 不知道甚麼時候,偶而在忙碌中偷聽病人們聊天的內容變成是煩悶上班時間中的小樂趣  
人類是唯一可以透過語言溝通的動物 我們內心的想法、感覺可以用複雜的語文系統建構出有效的訊息 但是不是總有這麼一個時刻: . 覺得自己明明想的不是這樣卻說出這樣的話; 明明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卻被對方誤會; 好好的話怎麼傳著傳著就變得不一樣了…… .
如果有人問你「肩膀在哪裡?」 你會怎麼回答呢 警告!這篇文章涉及許多專有名詞及較複雜的構造,服用時請小心頭痛!   這篇文章作為我們進入「肩關節疾病」有很大的幫助 要不然之後的文章會落落長......  
「物理治療師的出路其實很廣: 診所、醫院、治療所、居家、機構、公職、運動防護、輔具中心…… 就算想用學到的知識跨足其他領域也可以: 工作室、推拿、整脊、整復、健身教練……」  
「工作」其實就是把你會的技能中的一部份不斷重複做, 直到你可以不用想就做出動作,最會才會變成「專業」, 物理治療師也是這樣作為世界這個大工廠的小齒輪每天不停轉動著。   
物理治療師,通常被尊稱為「老師」   「ㄟ弟弟啊!」 「妹妹,來!」 「先生,麻煩一下!」 「小姐,請問一下!」 「物理師,這裡可以坐嗎?」 「護理師,我打針的地方要揉嗎?」   兒……撇除上述例子不談,治療師還是滿受大部分病人尊敬的啦…… 大概吧……  
大家都知道:健保骨科或復健科診所靠的是「以量制勝」, 每天數以百計的病人出現在小小的治療空間內, 聽著病人們如菜市場的聊天聲佐機器聲響,大概是每個同行的日常 不知道甚麼時候,偶而在忙碌中偷聽病人們聊天的內容變成是煩悶上班時間中的小樂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上班族朋友們,你是否曾經在打電腦或開車後,感到手麻或酸痛?這些症狀可能不是普通的疲勞,而是「腕隧道症候群」或「肘隧道症候群」的警訊! 【腕隧道症候群】會引起手腕和手掌的麻木或疼痛,這是因為正中神經在長期打電腦或搬重物時受到壓迫,導致肌腱和滑膜發炎增厚,擠壓到正中神經。 【肘隧道症候群】則會導致小
Thumbnail
最近我發現我的右手大拇指這一塊總是會痛痛的,尤其是洗抹布要擰乾時一轉右手大拇指這地方立馬痛起來讓我無法擰乾抹布,想說按摩一下結果反而越按越痛。今天早上去整骨和整骨老師說了這情況,他一看就說:「這是媽媽手喔!」。 原來我的肌腱早就已經腫起來了!這個位置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媽媽手」,接著依然先幫我整骨,
Thumbnail
這個專有名詞現代人應該都聽過(俗稱滑鼠手),上課時間不算在內的話;工作歷練史大約28年都在電腦中度過。 近10年因右手使用的太頻繁,工作也因要求完美的情況下;(過勞了)出現標題所寫的腕隧道症候群! 後來為了減輕工作負擔,開始學著使用繪圖板;真的就不在出現疼痛不止的地步。 長期使用繪圖板工作,也
謝謝病人送的手捲 感恩 -------------------- 錯誤使用肌膜槍,小心中風 筋膜槍用於肌肉、筋膜的緊繃、痠痛, 但神經痛、局部發炎、關節積水等疼痛則「沒有用」 「筋膜槍不是愈痛愈有效」,使用後如果不舒服範圍擴大應要停用。使用筋膜槍的時間,建議每次最多10分鐘就好。
Thumbnail
這條肌肉跟先前提過的棘下肌與小圓肌一同協助手臂抬高時,肩關節能夠好好的被抓住,跟闊背肌與大圓肌一樣,在游泳、投球、將重物抬到頭頂、摔倒時手撐地板時容易引起疲勞疼痛 。 它是一條跟肩胛骨穩定有關的肌肉,當有症狀時,關節角度嚴重受限,常被診斷為冰凍肩、黏連性關節囊炎或是投手臂,患者有時腕部也會
Thumbnail
你曾經有駕駛無動力方向盤或是輪胎有問題的汽車後,就開始發生肩膀痠痛的問題嗎?在之後的生活歲月裡,發現不管做什麼運動,肩膀都容易產生不舒服 到醫院檢查時,通常會做一些肩膀動作的檢查,你會發現你疼痛的手在雙手抬高時,疼痛的那一邊手臂無法碰到耳朵。 有時候肩膀痛的人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50肩,特
Thumbnail
基本上小圓肌與棘下肌被認為功能幾乎相同,疼痛區域也類似,不一樣的是,棘下肌就像大哥保護著小圓肌,通常需要將棘下肌的症狀解決後,小圓肌才會展露頭角。 當小圓肌有症狀時,會有肩膀後側與外側的疼痛,有時無名指與小紙會有麻木感,甚至當你走路不小心揮到桌角時會劇烈疼痛。這會跟我們的一個神經壓迫現象搞混,像是
Thumbnail
 棘下肌與棘上肌都是位於肩胛骨的肌肉,由肩胛骨的棘分為上下兩條肌肉,有興趣的人可以伸手摸看看自己的肩胛骨,中間有一塊肌肉少,一碰就摸到骨頭的構造,就是我們的肩頰骨的棘。        棘下肌是一條你會影響你背部抓癢品質的肌肉,也是一條常常在跌倒時就會受傷的肌肉,特別是跌倒時拿著長條物,像是滑雪時,
Thumbnail
有些人曾經騎摩托車跌倒後,肩膀在活動時就常常發出聲響,似乎也不一定伴隨著疼痛,但有聲響就是覺得不舒服,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棘上肌受傷。 這是一條可以把我們肩關節抓穩的重要肌肉,通常也很少主動受傷,可是當肩膀其他肌肉有問題時會跟肩膀的其他肌肉一起喊痛。 當他受傷的時候你會明顯的感覺到
Thumbnail
提肩胛肌 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提起你的肩胛骨的肌肉 一項研究發現200名正常年輕人中有1/5的人提肩胛肌有潛在問題,也就是他蓄勢待發,只要你的身體稍有狀況,它就會讓你產生肩膀痠痛,甚至發生落枕,讓你無法轉頭。 常見引發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產生高低肩的狀況,像是爺爺奶奶的拐杖太長,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上班族朋友們,你是否曾經在打電腦或開車後,感到手麻或酸痛?這些症狀可能不是普通的疲勞,而是「腕隧道症候群」或「肘隧道症候群」的警訊! 【腕隧道症候群】會引起手腕和手掌的麻木或疼痛,這是因為正中神經在長期打電腦或搬重物時受到壓迫,導致肌腱和滑膜發炎增厚,擠壓到正中神經。 【肘隧道症候群】則會導致小
Thumbnail
最近我發現我的右手大拇指這一塊總是會痛痛的,尤其是洗抹布要擰乾時一轉右手大拇指這地方立馬痛起來讓我無法擰乾抹布,想說按摩一下結果反而越按越痛。今天早上去整骨和整骨老師說了這情況,他一看就說:「這是媽媽手喔!」。 原來我的肌腱早就已經腫起來了!這個位置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媽媽手」,接著依然先幫我整骨,
Thumbnail
這個專有名詞現代人應該都聽過(俗稱滑鼠手),上課時間不算在內的話;工作歷練史大約28年都在電腦中度過。 近10年因右手使用的太頻繁,工作也因要求完美的情況下;(過勞了)出現標題所寫的腕隧道症候群! 後來為了減輕工作負擔,開始學著使用繪圖板;真的就不在出現疼痛不止的地步。 長期使用繪圖板工作,也
謝謝病人送的手捲 感恩 -------------------- 錯誤使用肌膜槍,小心中風 筋膜槍用於肌肉、筋膜的緊繃、痠痛, 但神經痛、局部發炎、關節積水等疼痛則「沒有用」 「筋膜槍不是愈痛愈有效」,使用後如果不舒服範圍擴大應要停用。使用筋膜槍的時間,建議每次最多10分鐘就好。
Thumbnail
這條肌肉跟先前提過的棘下肌與小圓肌一同協助手臂抬高時,肩關節能夠好好的被抓住,跟闊背肌與大圓肌一樣,在游泳、投球、將重物抬到頭頂、摔倒時手撐地板時容易引起疲勞疼痛 。 它是一條跟肩胛骨穩定有關的肌肉,當有症狀時,關節角度嚴重受限,常被診斷為冰凍肩、黏連性關節囊炎或是投手臂,患者有時腕部也會
Thumbnail
你曾經有駕駛無動力方向盤或是輪胎有問題的汽車後,就開始發生肩膀痠痛的問題嗎?在之後的生活歲月裡,發現不管做什麼運動,肩膀都容易產生不舒服 到醫院檢查時,通常會做一些肩膀動作的檢查,你會發現你疼痛的手在雙手抬高時,疼痛的那一邊手臂無法碰到耳朵。 有時候肩膀痛的人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50肩,特
Thumbnail
基本上小圓肌與棘下肌被認為功能幾乎相同,疼痛區域也類似,不一樣的是,棘下肌就像大哥保護著小圓肌,通常需要將棘下肌的症狀解決後,小圓肌才會展露頭角。 當小圓肌有症狀時,會有肩膀後側與外側的疼痛,有時無名指與小紙會有麻木感,甚至當你走路不小心揮到桌角時會劇烈疼痛。這會跟我們的一個神經壓迫現象搞混,像是
Thumbnail
 棘下肌與棘上肌都是位於肩胛骨的肌肉,由肩胛骨的棘分為上下兩條肌肉,有興趣的人可以伸手摸看看自己的肩胛骨,中間有一塊肌肉少,一碰就摸到骨頭的構造,就是我們的肩頰骨的棘。        棘下肌是一條你會影響你背部抓癢品質的肌肉,也是一條常常在跌倒時就會受傷的肌肉,特別是跌倒時拿著長條物,像是滑雪時,
Thumbnail
有些人曾經騎摩托車跌倒後,肩膀在活動時就常常發出聲響,似乎也不一定伴隨著疼痛,但有聲響就是覺得不舒服,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棘上肌受傷。 這是一條可以把我們肩關節抓穩的重要肌肉,通常也很少主動受傷,可是當肩膀其他肌肉有問題時會跟肩膀的其他肌肉一起喊痛。 當他受傷的時候你會明顯的感覺到
Thumbnail
提肩胛肌 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提起你的肩胛骨的肌肉 一項研究發現200名正常年輕人中有1/5的人提肩胛肌有潛在問題,也就是他蓄勢待發,只要你的身體稍有狀況,它就會讓你產生肩膀痠痛,甚至發生落枕,讓你無法轉頭。 常見引發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產生高低肩的狀況,像是爺爺奶奶的拐杖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