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學制更傾向於培養「會考試的人」而非「好人」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以學科為尊的代價是犧牲學生的工作技巧(job skills)、自尊及自我。
最新的研究顯示,隨著學校越來越關注標準化考試的成績,學生個人成長及工作技能正日益倒退。教育目標的變化可追溯回1990年代以考試為基礎的政策,其後演變成2001年的「沒有一個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政策,該政策最後促成了全州的考試。
這項研究分析了1991至2012年間來數千所公、私立學校校長的教育目標,發現校長們越來越重視學科成績,其中公立學校的改變尤為明顯。校長被要求在以下目標中選擇最優先的三項:基本的文學和算術技能、學業表現、個人成長、工作技巧、工作習慣(work habits)、紀律、人際關係、道德觀、多元文化的意識。結果發現20年來校長選擇學業表現的機率顯著提高(60%-83%),選擇基本算術能力的校長也變多了(76%-85%),但這種轉變是以犧牲個人成長(62%-32%)、工作技能(13%-9%)為代價。
學科和軟實力的均衡發展十分重要,不僅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也對未來職業及生活成功與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這幾年來我們太擔心學生的表現,因而加強了測驗為基礎的教學政策,在有限的資源、複雜的動力機轉及政策的約束下,校長在決定教育目標優先時被迫專注於考試內容相關的學科,其他重要的教學目標則被輕輕帶過。
這個研究是針對校長,而非老師或學生,這十分罕見,研究者認為校長身為學校領導者,對教育目標的理解和指示,將影響整個學校的營運方針及日常生活,相對的,當校長選擇犧牲某些目標來達成學業成就時,也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校長在制定教學策略時應考量學生及整體社會的需求,包括學科、社會、情感、道德、多元文化和職業學習。
參考資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1會員
40內容數
比較未經加工的國外新聞翻譯,多為我感興趣的研究主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Q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研究發現孩子的腦區間被樞紐(hubs)組織圍繞,像是一組高效的交通系統或網路系統。研究發現,這套運輸系統運作良好的孩子不是沒有認知困難,就是患有非常特定的認知障礙(像是聽損),相反的,運輸系統連接不暢(poor)的孩子,則有廣泛而嚴重的認知問題。
儘管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仍有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學校被霸凌,而提供每個孩子支持的環境(包含霸凌者),能將霸凌的傷害降到最低。
維持心理的健康幫助我們應對壓力、更快的從挫折中恢復、睡得更好且身體復原的速度更快,在許多方面,心理健康是讓我們更健康、更幸福的關鍵。
這些年來,我們接收到許多來自於媒體或其他人的訊息,宣稱感恩能幫助我們更加快樂,並促進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然而當此練習被用來改善焦慮或憂鬱時,它實際上帶來的效果有限。
當人們一周至少一次參與宗教活動時,死於絕望(deaths of despair)的風險變顯著的降低,包括自殺、藥物過量及酒精中毒有關的死亡,這樣的現象在女性身上比男性來的明顯一些。
最近的研究顯示,兒童的的撫養環境影響未來重鬱症發作的風險,此研究揭示支持性養育的重要性。
研究發現孩子的腦區間被樞紐(hubs)組織圍繞,像是一組高效的交通系統或網路系統。研究發現,這套運輸系統運作良好的孩子不是沒有認知困難,就是患有非常特定的認知障礙(像是聽損),相反的,運輸系統連接不暢(poor)的孩子,則有廣泛而嚴重的認知問題。
儘管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仍有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學校被霸凌,而提供每個孩子支持的環境(包含霸凌者),能將霸凌的傷害降到最低。
維持心理的健康幫助我們應對壓力、更快的從挫折中恢復、睡得更好且身體復原的速度更快,在許多方面,心理健康是讓我們更健康、更幸福的關鍵。
這些年來,我們接收到許多來自於媒體或其他人的訊息,宣稱感恩能幫助我們更加快樂,並促進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然而當此練習被用來改善焦慮或憂鬱時,它實際上帶來的效果有限。
當人們一周至少一次參與宗教活動時,死於絕望(deaths of despair)的風險變顯著的降低,包括自殺、藥物過量及酒精中毒有關的死亡,這樣的現象在女性身上比男性來的明顯一些。
最近的研究顯示,兒童的的撫養環境影響未來重鬱症發作的風險,此研究揭示支持性養育的重要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文章探討成績在教育中的過度重視及由此帶來的壓力和挫折感。作者分享了他在嚴苛的成績文化中成長的經歷。並說明作為老師,他拒絕設定以成績為目標的學習方式,轉而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他的教學方法專注於可執行的目標。本文指出,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而非追逐分數。這篇文章鼓勵讀者反思當前的教育方式。
在如今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對評估的態度令人擔憂。許多學生不再重視考試,甚至交白卷,這反映了家庭教育對他們的重要性。本文探討了教育人員如何看待當前學生的學習目標,以及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教育期望,強調父母設定目標於孩子未來學業的重要性。
Thumbnail
今天媽媽社群分享了一篇來未來Family的文章,特別有感。 文中提及,現在的家庭生的少,對孩子總是予取予求,任何事情都幫忙做好做滿, 導致孩子忘了自已的本份,失去該有的"態度" 家長們總說「我不在意成績,品行好就好」,而不在意成績的背後,卻是一個個送補習班先修,以致於學生開學後,無法專心在新課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國中會考結束後,家長和學生們充滿焦慮,對於前途和錢途感到不安。 焦慮原因包括路徑依賴、對孩子特質的不瞭解以及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未知。 家長期待孩子走上安穩的道路,但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特質,這可能導致孩子的眼界被限縮,最後只會走上家長規劃的單行道。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文章探討成績在教育中的過度重視及由此帶來的壓力和挫折感。作者分享了他在嚴苛的成績文化中成長的經歷。並說明作為老師,他拒絕設定以成績為目標的學習方式,轉而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他的教學方法專注於可執行的目標。本文指出,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而非追逐分數。這篇文章鼓勵讀者反思當前的教育方式。
在如今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對評估的態度令人擔憂。許多學生不再重視考試,甚至交白卷,這反映了家庭教育對他們的重要性。本文探討了教育人員如何看待當前學生的學習目標,以及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教育期望,強調父母設定目標於孩子未來學業的重要性。
Thumbnail
今天媽媽社群分享了一篇來未來Family的文章,特別有感。 文中提及,現在的家庭生的少,對孩子總是予取予求,任何事情都幫忙做好做滿, 導致孩子忘了自已的本份,失去該有的"態度" 家長們總說「我不在意成績,品行好就好」,而不在意成績的背後,卻是一個個送補習班先修,以致於學生開學後,無法專心在新課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國中會考結束後,家長和學生們充滿焦慮,對於前途和錢途感到不安。 焦慮原因包括路徑依賴、對孩子特質的不瞭解以及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未知。 家長期待孩子走上安穩的道路,但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特質,這可能導致孩子的眼界被限縮,最後只會走上家長規劃的單行道。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