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網紅「被出櫃」事件:媒體道歉之後如何改善?

引言
2020年6月初,正值同婚合法一周年不久,然而臺灣某位知名網紅在交友軟體上的對話訊息,經爆料人之手被報社披露,讓該網紅強行「被出櫃」,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方聲援和討論。厭世動物園的圖文插畫家厭世姬也公開譴責爆料人的行徑:「同性戀沒有錯,單身成年人約炮也沒有錯,爆料的人真的很不可取!」筆者同意厭世姬的觀點。無論是同性戀也好,約炮也好,都是屬於私領域的事情。本文就此一「被出櫃」事件,借引正義流行說、福柯的〈The Incitement to Discourse〉、媒體自律,以上三點循序漸進,嘗試分析加害方違反何種社會「規則」,並提供讀者若干關於媒體自律的觀點。
鏡周刊道歉啟事
鏡周刊道歉啟事

正義流行說:「正確」並非恆常不變的真理
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除名。試想在1973年之前,「正確」是「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反觀2020年的現在,如果還有人聲稱「同性戀是一種疾病」只會遭到白眼與批評。正義流行說的概念即是如此:「正確」是一種會隨著時代變遷的產物。有鑑於當代流行的正義傾向於認同人的多樣性,故同性戀的去疾病化可謂是時代的進步。
不過,筆者認為「趕流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改變一個人既有的觀念需要很多努力,這也是為什麼多元平權的觀念普及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本文欲藉正義流行說,說明同性戀這一標籤其實不該成為注意力的焦點,無論是反同方還是支持方,都沒有能力否定時下流行的正義:「同性戀是人的多樣性表現」,那麼這次的事件就不該為此獲得異樣的關注。筆者認為真正應該關注的是「性的公開討論」,爆料人與八卦新聞正是違反了討論原則,故即使遭輿論撻發也難辭其咎。

性的公開討論:關乎道德
〈The Incitement to Discourse〉收錄於思想家傅柯的著作《性史》之中,他從十七世紀基督教告解的情形,闡述「性」是如何被討論的,唯有在告解的情形之下,性才可以被討論,且自古以來,關於性的公開討論是幾經波折起伏,有些時代壓抑,有些時代相對寬容,但是無庸置疑地,性一直是人類充滿興趣的話題。然而人們應該如何討論性,卻是一個爭辯不休的議題。每個時代都有一套公開討論性的規則,符合規則的討論方式是道德的,反之,不恰當的討論方式就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
那麼現代的公開討論規則,又有哪些呢?(1)以教育為目的討論,(2)以健康為目的討論,(3)以公共衛生為目的的討論。族繁不及備載。以上這些是筆者自身的觀察整理而得,也許每個人的觀點會略有不同,但是「爆料」無論如何都不屬於以上三者。性的公開討論,若是不符合以上三種情況,就很可能變成「性醜聞」。性通常還是屬於私領域的話題,將任一人物的私生活搬上檯面,此舉勢必是報導醜聞,不可以「知的權力」搪塞惡意。
《性史》作者 米歇爾 傅柯

媒體該如何改善:消除無自覺的惡意
我相信人都有基本的判斷能力:爆料與不雅的報導都是屬於不道德的行為。然而不道德能換來金錢、點閱率的利益,這會使得人的判斷失衡:將這一行為認知成有益的事情,而非攻擊行為。認知自身行為中的潛藏的惡意,可以避免犯下類似的錯誤。事發媒體鏡周刊目前已經撤下所有爭議報導,本文無法分析原始報導語句中的惡意,但是從簡短的道歉啟事:約砲不分異同,同志戀愛平等、未逼他出櫃等語句中,可以發現具有模糊焦點、規避責任的意圖。
媒體與報導產生的傷害,在台灣的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已經有相當大量的討論,應該不需要重複強調不當報導帶來的傷害會有多大。關於媒體自律,筆者期許報導人試想自己的文字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我們常說言語如同利刃,會給人帶來傷害,然而使用言語的我們並不是真正地握著一把刀,捅進他人的身體裡,所以有時傷害了他人而不自知,所以關於媒體自律,筆者建議個人提高對惡意的敏感度,以免再有類似的事件發生。
最後,媒體自律這一點並不只是提供給傳統媒體人的建議,同時所有的網路使用者也是媒體人,無論是按讚、轉發或是評論,都是構成媒體資訊的一環。

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引起本次事件的根本,是源於對於惡意的鈍感。本文
  1. 主張性別多元符合時下正義的潮流,譴責媒體與閱聽人不該以同性標籤作為炒作焦點。
  2. 說明性的公開討論具有潛在規則,爆料與八卦新聞皆屬於違反道德的行為。
  3. 提出提升媒體、媒體人自律的建議,避免使用惡意的語言或報導,並設想可能造成的傷害。
現階段鏡周刊提出並採取若干項措施,從加強員工的性平教育,以及將個資法作為重點課程,以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本文結尾期許社會能趕上正義的流行,頌揚人類的多樣性與自由選擇,同時期待通過這次事件,抑制八卦新聞的生產與氾濫,營造一個更健康的媒體空間,共勉之。
相關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