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 Vol.6 大概會是最後一篇,結果沒想到寫完過沒多久就寫 Vol.7!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極簡閱讀》那本書中有分享如何辦一場講座,順利地讓學習者有所學習,所以我想藉著這本書來聊聊我是怎麼做課程設計的,並將書中的想法實踐於課程設計中。
一般來說,課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
- 引起興趣 (約5分鐘):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能夠進入本次課程裡頭。
- 發展活動 (約40分鐘):主要講解核心概念。
- 綜合活動 (約5分鐘):把本次上課做個總結收尾,可以發作業或預告下次內容。
這三個階段是我在修習教學實習時老師上課所講的,但...其實滿普通的。與其說是講怎麼樣設計課程,不如講說這是在分析一門課程。但是,設計與分析是不一樣的,如同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不一樣,很多人會混淆。分析只是拿現有的東西去拆解,而設計則是要針對特定主題去創造。所以今天我打算來講講自己的課程設計方法。
課程設計
確定主軸 ─ I 便利貼
還記得在《極簡閱讀》中提到,舉辦講座第一件要做的事是確定知識拆頁,也就是確認整個上課的主軸,並以此為基底去發展課程。在課程設計上,除了以大重點為核心外,還可以再細分許多知識點,將他們環環相扣,這就成了這次上課的重點!
思考脈絡
思考脈絡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問題型,另一種是非問題型。
如果今天學習的目標是為了要解決某個問題的話,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去思考「我們碰到了什麼難題?我們如何思考這個問題?解方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東西?」並依此脈絡進行思考,面對問題時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最後連結到欲授課的目標。 非問題型則是指今天欲上課的目標並非是要解決某個問題,純粹只是欣賞或者陶冶性情,如絕大多數的國文課與音樂課,那麼就要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作品產生?它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或情境產生的。那「學生可以以怎麼樣的角度去連結這堂課?」
總而言之,該階段必須要去模擬學生對於該主題的學習情境,如何從現在無知的狀態進入到課程當中,可以抽象地寫個大綱出來。
喚起經驗 ─ A1 便利貼
此時要先確認學生的先備知識有哪些,思考如何利用他們的舊有知識來與新的學習內容作連結。這邊只要先點出舊有知識是什麼就好,至於怎麼喚起可以等到後面再談。
執行目標 ─ A2 便利貼
執行目標也可以分成兩種,針對問題型,必須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針對非問題型,要提出如何讓學生接觸到上課主軸,親身參與並讓學生產生共鳴。內容整體而言像是思考脈絡階段的具體化,把具體的例子、做法記錄下來。
實際演練 ─ A3
該階段的目標在於當學生習得了該概念後,要有嘗試使用的機會,而實際演練就是個好方法!實際演練的目的在於提供安全且舒適的練習空間,讓學生針對該概念大致了解怎麼應用的同時也能增加自信。起先可以由老師稍微示範一些後,再請學生嘗試利用該概念來練習。
當學生在練習時,老師也能夠提供立即性的回饋,針對盲點立刻修正。
綜合活動
主要的發展活動大多上面那樣就結束了,再來就想怎麼開頭跟收尾。收尾的綜合活動有很多方式,不外乎是總結這次的課程內容、指定學生回家作業、請學生發表等等,重點在於為這個課程做個收尾並為後續的學習進行鋪路。
引起動機
引起動機我是會放在最後想。一來是剛剛的喚起經驗會讓此階段有個雛形,二來是上次綜合活動的收尾也會連帶影響到這次的引起動機,所以當課程的架構較為完備時,我才會開始想這個。
許多人往往會把動機看成最重要,於是花了大把的時間在教具、教學媒材上頭,然而,我們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應該是要幫助學生習得某些概念才是,所以我會覺得引起動機只是輔助,重點是內容夠不夠好,足夠引起動機讓學生有想學習的念頭才是。
引起動機的部分有幾種:第一種是回顧上一堂課的內容,然後直接進入正課,這也是最多老師用的方式。(雖然大部分老師這部分做也沒做,因為上課趕進度) 第二種是依上一堂課的引線,為這堂課做開頭,例如上一堂有說這堂課大概會幹嘛幹嘛,或者檢討作業、講學習目標等等。第三種是我比較喜歡,但很難每次都執行的 ─ 想一下喚起經驗的部分,如何將其引導出來,並直接連結到本次上課內容。而一些遊戲式的暖身手法也比較適用這類型的方式。
好了,我的理論講完了!該要來實際操作囉!
課程設計 ─ 以小數的除法為主題
預備條件:
- 課堂時間約有 75 分鐘。
- 人數約有 24 人,皆為小學六年級,在課堂上以 四組六人 的方式進行。
- 每一組都有一張自己的大桌子,前方有黑板區可供講解書寫。
- 該節不需要道具,僅需廢紙、黑板即可。
確定主軸
首先先確認知識點,要上的課程是「小數的除法」。
以此為出發點,我會稍微看一下參考書的內容決定以下知識點:
- 除法中含有小數的處理 (整除情形)
- 除法中含有小數的處理 (不整除以概數處理的情形)
- 有餘數的小數除法
- 除法性質的收尾 (被除商餘的關係)
許多直接教學法會直接教學生面對這個問題該怎麼解,
但在這邊我會嘗試用思考脈絡讓學生去連結到該主題。
思考脈絡
在沒學過小數除法的情況下,學生怎麼處理小數除法的問題?所以這是一個問題型的課程。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硬除,雖然課本上通常不會寫這個方式,但實際上是可以這麼做的。這時問題來了!這樣的運算方式對於抽象概念還不強的學生們並不好算,那可以怎麼連結到以前學過的內容呢?畢竟學生會的是整數的除法而非小數,那麼有沒有一個方式能夠將原本的小數的除法轉換成整數?
這時可以透過給一些如上圖的例子,讓學生去連結到以前的學習內容,進而推出可以在被除數與除數上同乘以十的概念,在過程中他們就會學到小數除法的計算。唯一要注意的是,這地方的衍伸方法很多,像是分數除法也可以去連結,重點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方式。(這地方挺吃老師的數學專業及彈性) 最後,將這樣的概念活用在橫式或直式的除法上頭,到此為止算是第一階段的學習。
再來,會了計算後,給予學生仿造的例題,讓學生去想該怎麼處理整除、不整除取概述、有餘數的情況。這個算是思路延伸的第二階段。最後一階段的除法收尾則放在綜合活動。好!思路構思完畢!
喚起經驗
學生們的先備知識應該要有:
- 整數除法
- 小數的位值概念
執行目標
將上述思考脈絡所談的內容具體化:
( 一階段 )
→ 引發動機 / 喚起經驗 → 丟一個小數除法的問題: 14.4÷1.2 = → 讓小組討論解開這個問題的方法 (預測有硬解、數倍數、前後同乘、分數)
→ 再出一個問題:1.795÷0.5= ,讓小組討論 (數倍數法不行)
→ 指出前後同乘的好處!(乘2)
→ 再出一個問題:1.795÷1.8=
→ 先發表後再給予上方內容的提示紙,請觀察提示的做法來計算
→ 指出前後同乘的好處!(乘1000)
→ 完整示範一個例題的解題,並利用同乘
→ 給予 3 題小數整除做練習 ( 二階段 )
→ 給予學生在整數除法中整除、不整除取概述、有餘數的情況,並給予小數的題目,請學生討論怎麼模仿算出,並進行發表
→ 給予學生純粹計算的相關題目六題
→ 給予應用問題的題目,請學生閱讀並討論
→ 時間若充裕的話可以發表,若不足可以自行講解收尾
→ 綜合活動
綜合活動
除了發作業外,可以帶領學生探討整數除法中的被除數、除數、商、餘數的關係,一樣也可以套用在現在小數除法的情境中。
引起動機
前面這邊結束後就要銜接 14.4÷1.2 的問題,所以這邊可以先做個搶答遊戲。
舉例來說,我會說的出有關於除法的題目,數字都是整數,並且以搶答的方式,快速與學生周旋來回,讓學生熟悉除法的運算。
到目前為止就是針對課程設計的規劃,最後面三個步驟就是實際上會執行的內容細節。現在,各位老師也可以選擇你們自己課程內部中的任何一個章節,以這樣子的方式來嘗試轉換看看,實際執行後,說不定也會有不錯的成效喔!
歡迎大家有任何想法的話都可以留言或是案個愛心表示喜歡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