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尋找自己的神聖不滿足

    親愛的ABCD:
    上次問你們的問題:「如何引起或維持學習的熱情?」不知道有沒有想到好的答案?
    或者你們會在心裡嘀咕:「這根本不是問題啊,不是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未來著想嗎?」
    其實人不是那麼理性的,就像那些做壞事的\或吸毒的人難道不知道這些事是不好的,不應該做嗎?也像我們都有的經驗,明明知道今晚應該要趕報告了,但就是很懶,反而放任自己埋頭追劇。
    我們真的不是如自己想的理性,我們很情緒化,我們很容易受環境影,尤其周邊朋友或師長的影響。
    因此,在網路資源無限的時代,學習的關鍵已經不是學習資源的欠缺,而是動機的欠缺,也就是我們周邊是不是有互相支持的好夥伴,以及能鼓勵我們的師長,所以,弱勢孩子缺的其實是可以效法的典範。
    另外,在終身學習的時代,真要維持一輩子的學習熱情,其實也很不容易,因為學習會有瓶頸,我們也會遭遇挫折困頓,如何擁有強烈的動機引領自己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挑戰,是另外一個重要的課題。
    如何讓更多失去動機的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神聖不滿足,除了有志於教育的D寶之外,ABC也可以就此領域來思考與努力。
    如何讓更多失去動機的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神聖不滿足,除了有志於教育的D寶之外,ABC也可以就此領域來思考與努力。
    美國波斯牧師曾觀察到一個人成長中有個重要蛻變的時刻,他稱為「神聖的不滿足感」,也就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看不慣的事情,可是通常只是用嘴巴抱怨一番就過去了,然而當有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下,產生「此事非我不可」的體會,並且願意行動與參與,這些努力與經驗,往往會改變這個人的一生,往更美好與有意義的人生邁進。
    美國教育學家威廉戴蒙也發現,近代的許多年輕人喪失了生命的追尋,也許物質環境很好,學歷很高,但是卻呈現兩極化,一則對社會冷漠而疏離,另外就是憤世嫉俗只會罵而不想現身參與。如何讓這些被卡住的年輕人重新獲得前進的力量,恐怕是當代新的課題與挑戰。
    在威廉戴蒙的研究與調查後認為,少數願意參與有意義活動的年輕人,他們能夠集中力氣勇於實踐自己的夢想,大多在青春期曾經經歷過以下幾個美妙的時刻:
    一、曾經與家人之外的人有啟發性的對話。
    二、發現世界上有某些很重要的事可以被修正或改進。
    三、體會到自己可以有所貢獻,並且形成一些改變。
    四、獲得家人或朋友的支持,展開初步的行動。
    五、透過行動有進一步的想法以及獲得所需的技能。
    六、學會務實有效率地處裡事情。
    七、把這些行動所學習的技能轉換到人生其他領域。
    「神聖的不滿足」這個名詞恰好可以解釋為何二十多年前我要與朋友成立荒野保護協會,然後在荒野裡成立親子團,也就是你們四個人從小一起玩耍、學習成長的團體,這麼多的付出與用心,其實就是要讓你們在當志工的過程中,找到神聖的不滿足感。
    因為唯有當志工幫助別人所獲得的成就感,或者被人信賴與肯定的自我實現感,才是最永不止息的學習動力。
    除了這種神聖的不滿足之外,另外一種學習的動力來自於好奇心。其實人這個物種之所以迅速發展成為高度文明的所謂萬物之靈,很大的原因是來自我們天生的好奇與愛學習,比如說孩子出生後小手抓到的任何東西都會不斷地把玩,然後拿進嘴裡咬一咬,從各個面向摸索著這個東西的特性。不過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天生的好奇心,往往被考試以及填鴨式的死記硬背而抹殺了。
    我們都知道,只有我們真正想學的時候,學習的效果最好,如果是為了應付考試,被逼著讀書,往往考完試就忘得一乾二淨。
    而且,一個人進入學校後,面對訊息量,或者必備知識與日俱增的時代,就像一個肚子已經吃撐的人還要他將眼前滿漢全席全部吃完,不倒胃才怪。而且學習的熱情和創造力像浪漫的愛情一樣,都是一種神秘、由內而生的力量。我們無法從外灌輸到一個人身上,就像我們無法控制年少時那種對某個心儀對象即使毫無成功可能,卻無法停止的迷戀一樣。
    人類學習的歷程其實頗像是神秘的魔法,雖然無法如程式設定一樣,明確且可控制地創造學習動機,但是還是有機會塑造一個比較容易觸發熱情的環境,比如在真實的世界與人相遇,從行動與學習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當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學習本身就是享受,也是最棒的休息,因為熱情可以滋生出熱情,我相信妳們都擁有以上這些條件,但是如何讓更多失去動機的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神聖不滿足,除了有志於教育的D寶之外,ABC也可以就此領域來思考與努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