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8/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胡塞爾現象學作為近代西方歐陸哲學發展的中心

近代西方歐陸哲學圍繞著胡塞爾現象學發展。
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指,所有現象都是意向行為,而構成意向行為的重要元素是意向性 (intentionality)。意識通過不同方式 (如關注、理解、記憶、關聯、幻想等) 把某些東西變成意向對象,此一亦主 (內在) 亦客 (外在)、無主 (內在) 無客 (外在) 的互動構成現象。胡塞爾後來索性用「諾耶思 (Noesis,心智) - 諾耶瑪 (Noema,被思想、判斷、知覺的對象)」結構表出。
胡塞爾晚期特別著重意識作為一能夠活動、認識真理、賦予價值意義、構成對象的超驗主體 (transcendental ego),開創「超驗現象學」(《笛卡爾式的沉思》Cartesian Meditations 是「超驗現象學」的一個引論)。《歐洲科學危機與超驗現象學》(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則提出「生活世界」(Lifeworld) 一概念。在「生活世界」中,每一對象作為其自身、作為獨特的東西顯現出來,它們連帶其意義只能為我們所把握。「生活世界」既是個人的,又是主體間的 (intersubjective),它不是封閉在每個個體中的。
海德格不同意有與世界相對的超驗主體,世界是有意義的關聯構成的關係網絡,只有在與此在的聯繫之中,才能被理解。不過,他試圖把生活的種種聯繫和經驗呈現出來,而不是去解釋。不把生活當成對象、「事物」去理解 (作為理智的旁觀者),而是要領會 (以第一身感受體驗,與人作為「在此世界中存在」相呼應),繼承胡塞爾「回到事物本身」的現象學方法。
沙特從人的意識出發研究存在,把意識存在看成一切存在的根本,對意識的重視,承襲自胡塞爾。可是,他反對將意識看成「我」,且視意識為「自為存在」,貫穿著「虛無」。因能自選擇,自創造價值,自否定當下而奔向未來,所以是自由的、超越的。
梅洛龐蒂以現象學描述方式探究人的存在結構,得出:
1. 知覺先於意識;
2. 人作為身體性的存在。知覺通過身體,使我寓居於世界;
3. 用語言、用科學規律、用理性分析描述的世界,並不是最初感知的世界本身。真實世界只有一個,與人的知覺有最直接關聯的世界;
4. 人一方面紮根於世界,依憑於世界,不能脫離世界而存在。另一方面,世界又是相對於人而存在,世界是隨著我的誕生而誕生,世界的意義也是由我所賦予。
1 和 2 有別於胡塞爾以意識為根本,3 和 4 卻承「生活世界」而進一步發揮。
馬塞爾反對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不同意內在思維和外在世界可以分離。以現象學方法重新展現主體的真實本質。反對「我有」,主張「我是」,人要透過主觀經驗中與另一主體的愛的連結,擴大「主觀我」與「客觀世界」之間的聯繫,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凡此種種,皆與胡塞爾、海德格有傳承的地方。
另外,他認為日常生活中重視功能性的世界,是一個「破碎的世界」,與海德格談平均性、壓平等相貫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