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是台灣的魯迅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賴和是台灣日治時期著名作家
儘管有學者將賴和譽為「台灣的魯迅」,肯定其文章展現的批判精神,我還是覺得魯迅與賴和的個性與寫作風格大不相同,不宜貿然比附。
就個性來說,兩人相當不同。魯迅好惡分明,對於自身厭惡或難以認同的人事物,常不假辭色冷嘲熱諷,或嚴厲批判,因而與一些朋友、學生及同事鬧翻。賴和則個性溫和寬大,能與台灣文化協會左右兩道人士和平相處,包容不同意見。
魯迅的雜文作品數量遠比其他文類多,文學成就主要奠定在「雜文」、「短篇小說」及中國小說史的研究。賴和的雜文數量遠比其他文類少,而且普遍品質平平,其文學成就在「漢詩」及「短篇小說」。
魯迅文章時常流露抑鬱不安的情調,筆調陰冷,賴和雖然也有類似情況,但多是自怨自艾的情緒,比較少緣於外在人事引發的仇恨之情。二人都有譏諷當局、有權有勢者及社會陋習的文學作品,不過賴和的作品較少人身攻擊,魯迅晚年的雜文卻屢屢針對某些人物的言行、思想、文藝觀等大加批判,如:梁實秋、陳西瀅,有時也會以一兩位人物作為負面的典型案例,來議論某個(些)負面的社會現象,而且是不折不扣的人身攻擊,如:認為中國人普遍欠缺陽剛氣質,於是就點名批判梅蘭芳。即使是半個魯迅迷,我不得不承認:晚年的魯迅確實心胸狹隘、不寬容,時常對不同意見與不同文藝觀的人,做無理的人身攻擊。
兩人都大力批判各自同胞的劣根性及陋習,不過賴和對於陋習與劣根性的成因,思考深度整體而言不及魯迅,力道也沒有魯迅那般強烈、犀利,不過他的用字遣詞比較溫和,態度也比較厚道。魯迅的批判雖然到位、深刻,卻因個性偏激悲觀、社會動盪、中國民眾沒有參政權等原因,他始終沒有提出比較具有建設性的改革方案,而是將一腔熱血寄託在中國共產黨發動的無產階級革命,直到臨死之時,他才開始質疑這樣的理想是否一廂情願。
總之,賴和與魯迅各有各的特色與文學風格,彼此無可取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法農(Fanon)在〈有色女和白男〉中透過分析瑪約特‧卡佩西亞的作品,揭露黑人在白人充滿種族歧視的統治之下,有尋求「白色胴體」的性迷思。……法農對這些現象的思考,僅只於黑人白人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沒有考慮到「性別」和「政治」的關係……
以下是個人閱讀《野葡萄文學誌》的幾點感想。我不認為大環境是讓它消失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某些重要的設計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因此只能吸引住讀者的短暫注意力而不能讓人的目光停留……
龔鵬程在「台灣文學四十年」這篇文章提到的台灣文學史問題,我將他書中的話拼湊起來,做成幾千字的摘錄,給大家看看。有些問題在中文、台文,以及其他系所師生這幾十年來的努力之下,已經得到很大的改善,不過仍有些問題需要持續努力或是警惕。
錢鍾書「圍城」的封面,書林出版。繁體中文版。 《圍城》這篇小說主要在描寫人與人愛情及婚姻之間的糾葛,剛戀愛時,年輕的少男少女渴望結婚,使兩人能生活在一起,一同沉浸在愛河之中。然而,在結婚之後,才驚覺到浪漫的愛情逐漸褪色。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成家之後有經濟和生活的壓力,而且結婚、成為夫妻之後,大家不再
邱永漢、陳映真、鄭清文、劉大任、拓拔斯(田雅各)對台灣文學有很大的貢獻,由於作家個人獨特的政治思想、文學理念與主流不同,或是屬於少數族群,因而被官方或民間的台灣文學者漠視,作品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
書的封面。 簡媜這本書成也「多」、敗也「多」,那個「多」指的是「題材的多樣性」。作家的觀察範圍相當廣泛,小至個人與朋友慘痛的修房經驗,大到教育改革,還有反省台灣人對待外籍新娘的心態等社會問題。比起一些自詡為台灣社會良心,卻只圍繞政治議題打轉的觀察評論家,簡媜的社會評論相當具體,不過由於題材多,而文與
法農(Fanon)在〈有色女和白男〉中透過分析瑪約特‧卡佩西亞的作品,揭露黑人在白人充滿種族歧視的統治之下,有尋求「白色胴體」的性迷思。……法農對這些現象的思考,僅只於黑人白人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沒有考慮到「性別」和「政治」的關係……
以下是個人閱讀《野葡萄文學誌》的幾點感想。我不認為大環境是讓它消失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某些重要的設計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因此只能吸引住讀者的短暫注意力而不能讓人的目光停留……
龔鵬程在「台灣文學四十年」這篇文章提到的台灣文學史問題,我將他書中的話拼湊起來,做成幾千字的摘錄,給大家看看。有些問題在中文、台文,以及其他系所師生這幾十年來的努力之下,已經得到很大的改善,不過仍有些問題需要持續努力或是警惕。
錢鍾書「圍城」的封面,書林出版。繁體中文版。 《圍城》這篇小說主要在描寫人與人愛情及婚姻之間的糾葛,剛戀愛時,年輕的少男少女渴望結婚,使兩人能生活在一起,一同沉浸在愛河之中。然而,在結婚之後,才驚覺到浪漫的愛情逐漸褪色。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成家之後有經濟和生活的壓力,而且結婚、成為夫妻之後,大家不再
邱永漢、陳映真、鄭清文、劉大任、拓拔斯(田雅各)對台灣文學有很大的貢獻,由於作家個人獨特的政治思想、文學理念與主流不同,或是屬於少數族群,因而被官方或民間的台灣文學者漠視,作品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
書的封面。 簡媜這本書成也「多」、敗也「多」,那個「多」指的是「題材的多樣性」。作家的觀察範圍相當廣泛,小至個人與朋友慘痛的修房經驗,大到教育改革,還有反省台灣人對待外籍新娘的心態等社會問題。比起一些自詡為台灣社會良心,卻只圍繞政治議題打轉的觀察評論家,簡媜的社會評論相當具體,不過由於題材多,而文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
廖燕芳寫作不能用第二個眼睛看世界,就是他不在場的世界他不能寫下來,就是第二眼睛,但可以用我的眼睛寫下真實世界,我是海燕。我寫下了:辣仔良對顏回說;你覺得俊郎不和惜初道歉,也不向惜初學做一個更好的人,廖燕芳的這種寫法對嗎?顏回說:如果我們現在的對話是一個人的思考,你應該問他是對還是錯?辣仔良問:我們是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在太宰治的作品中,以魯迅為主角的小說《惜別》最受冷淡對待,甚至最飽受日本左派文學評論家們炮火齊射的批評,說這是一部多麼失敗的小說,簡直是在扭曲魯迅的偉大形象,等等。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之前,我未正式閱讀該作原文之前,亦是含糊地接受這些「高見」,並沒有質疑其著名專家的觀點是否站
林夕曾受到黃霑、盧國霑、鄭國江以及林振強等前輩詞作家的影響。在影響自己的作家當中,張愛玲是林夕經常提到的一個人。林夕的性格和造型,多變多樣,不受拘束。此外,文章內容還提到了林夕的電視、電影主題歌詞和他為電影創作歌曲的一些經歷。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Thumbnail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
廖燕芳寫作不能用第二個眼睛看世界,就是他不在場的世界他不能寫下來,就是第二眼睛,但可以用我的眼睛寫下真實世界,我是海燕。我寫下了:辣仔良對顏回說;你覺得俊郎不和惜初道歉,也不向惜初學做一個更好的人,廖燕芳的這種寫法對嗎?顏回說:如果我們現在的對話是一個人的思考,你應該問他是對還是錯?辣仔良問:我們是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在太宰治的作品中,以魯迅為主角的小說《惜別》最受冷淡對待,甚至最飽受日本左派文學評論家們炮火齊射的批評,說這是一部多麼失敗的小說,簡直是在扭曲魯迅的偉大形象,等等。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之前,我未正式閱讀該作原文之前,亦是含糊地接受這些「高見」,並沒有質疑其著名專家的觀點是否站
林夕曾受到黃霑、盧國霑、鄭國江以及林振強等前輩詞作家的影響。在影響自己的作家當中,張愛玲是林夕經常提到的一個人。林夕的性格和造型,多變多樣,不受拘束。此外,文章內容還提到了林夕的電視、電影主題歌詞和他為電影創作歌曲的一些經歷。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Thumbnail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