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走一遭阿美族傳統領域,用身體經驗學習文化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筆者攝)
因為工作的關係,被學長邀請到關山,一起參加新福部落的登山活動。當然,並不是單純的登山,而是前往他們的傳統領域野營兩天一夜,讓部落青年學習自己族的文化。其實我也沒有太多想像,因為記憶中阿美族是靠海吃海的族群,他們的山上文化我還真的不太熟悉;但,這就是為什麼要舉辦這次登山的原因,因為連他們自己的青年,可能都不太了解⋯⋯
一早我就搭著普悠瑪驅車東進,但心情不若過往輕鬆——滿載登山用具的登山包、充斥和洗衣物的手提包,再加上如天氣預報說的朦朧細雨在車窗上作畫,實在不覺得會是一趟好玩的旅程。不過,未知的課程內容還是讓我有些許期待,而且在隔天登山前,我還有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可以休息,只求雨可以為我緩緩了。
迷迷濛濛之間,終於晃到了關山,眼前盡是一片黃——對啊!正值二期稻作期間,之前夏季來的時候不是剛收割就是剛插秧,這次倒是飽了眼福。雖然沒有藍天跟陽光,但老天似乎聽到我的祈求(明天爬山也要應驗啊!),不再有雨滴墜落;我還在期待可以趁空擋拍點照片的時候,學長卻說了句:「走,先去買東西。」我就被這麼載著在關山到處竄。
原以為是買些基本的食材、瓦斯罐、可能再一點點酒⋯⋯好吧,酒跟食材是買了,瓦斯罐、卡式爐什麼的是一點也沒有買,然後又另外買了一個可以伸縮的棍子、幾綑尼龍繩,「我要拿來綁刀子用的,這樣才可以採黃藤。」我是聽了一知半解,那升火呢?尼龍繩又是幹嘛的?
好吧,反正我應該只負責攝影記錄就好,上山的事情留待上山時再一起慢慢學習吧。

雨中探路,雨中互助

甫睜眼,屋外的滴答聲炸得響亮,又下起了雨⋯⋯
九位學員(其中兩個是攝影師)在活動中心集合完畢後,便慢慢往山上前進。關山夾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中間,而這一次我們是要前往海岸山脈上面,而雨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
「待會上山,有任何的不舒服一定要跟我說;今天下雨,路上應該會很滑,滑倒了沒關係,但是手千萬不要亂抓,這邊很多黃藤(黃藤到底是何方神聖,又要採集又要小心),也有很多蛇,抓下去整隻手就再見了。」部落導師提醒我們,「相機也該套個塑膠袋了吧,這與實在太大。」我心裡想。
上山前,我們在入口處舉行了儀式:倒點小米酒,敬天敬地敬祖靈,並擺上三支煙和三顆檳榔,告訴在此地的祖靈我們要上山了,祈求保佑。
兩旁的景色從高聳的雜草逐漸變成樹林,路也漸漸朦朧不明起來,「下雨天真的不好分辨。」老師喃喃自語,儘管他是那麼地經驗老到,此時的我們已經全部套上雨衣、放慢腳步,嚴陣以待。山路原本就有些陡峭,經過雨水沖刷,更顯難行,我們只好放慢腳步,仔細提醒身後的同伴哪可看以扶、哪邊不能踩,還要避免因為滑落而毀壞了原本可以走的道路;經過幾次迂迴探查,我們終於找出正確的道路,此時已經耗掉至少有半小時以上了。
互助上山。(筆者攝)
終於,我們走到了稜線上。我以為接下來的路途會輕鬆些,然而稜線上更顯嚴峻——兩邊都是萬劫不復的懸崖,有些路徑寬度甚至不足半身,充滿泥濘的情況之下我們只能慢慢通過,甚至還在一些比較困難的地方綁起了童軍繩,讓大家可以攙扶著過去。此時的我們已經精疲力竭,尤其每人都背著笨重的用具,大雨的澆灌讓人不耐,我也只能靠著直覺與藝術天份盲按快門。

生火不易,體認資源的重要性

「快到了!」來自前方的呼喊,無疑大大鼓舞了軍心;而確定目的地近在眼前的證據就是離開了稜線的下坡路——還有整片的黃藤林。看來最後一段將會是最艱辛的一段,頂著往下滑又不能徒手抓的壓力、還要按奈快要抵達的雀躍與壓抑整趟被大雨淋身的不悅。
踏下營地的那一刻,我直接將包包甩在地上,不然肩膀都練出腹肌了,我們足足走了三小時。但是導師與學員們可沒放鬆:他們立刻拿起腰間的刀揮砍雜草、整理營地;不只是地上的,連掛在半空中的黃藤也必須處理,昨天買的伸縮棍終於派上用場,但黃藤真的不好處理,莖上的鉤刺和一旁的樹枝卡得你儂我儂,足足花了一半的人力處理;而導師則開始指揮另一半的學員尋找木材,準備生火煮飯。還記得我說過我們沒有買任何升火工具嗎?看來我們是要鑽木取火了⋯⋯
採黃騰。(筆者攝)
營地持續整理中,已經有模有樣,我們便在四周的樹上綁起繩子、掛上天幕,地板也鋪了天幕當第一層地墊,今晚的床位就這麼搞定。剛剛砍下來的黃藤可不是就直接丟棄,「前七節的黃藤心是可以吃的。」我的學長告訴我,以前的阿美族上山採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採集這個黃藤心,可以煮湯、也可以吃。我倒是納悶怎麼發現可以吃的,上面那麼多刺,只能說前人的智慧實在叫人驚嘆。只見他們把刺都削掉後,直接以嘴咬食黃藤心,看看是否軟硬適中。
導師與升火組此時卻面露難色。「木頭太濕了,根本燒不起來。」導師甚至已經把噴槍都拿出來了,還是沒有起色;導師有點擔心,午餐要直接變晚餐了。眼看時間一點一滴過去,營地已經打理得差不多了,所有人員都加入了升火的行列,導師請一些學員去和道附近找竹子,因為竹子比較容易燒;另一些人則繼續幫忙升火,還有去找任何可以燃燒的木枝碎屑,或是比較乾燥的木材。
夜幕降臨,我們終於升起了小火,但不夠煮飯,所以導師直接把噴槍開著當火源,才慢慢煮起我們的午餐——或是晚餐。折騰了一天,其實連食慾都快沒了。
終於升起了火。(筆者攝)

為何要體驗?用身體學習文化

麵、黃藤心湯、烤豬肉等一應俱全,晚餐其實還滿豐盛的,雨也漸漸停了,我們就在天幕旁升起了兩小推火堆,「因為這裡既然是打獵的地方,代表也是獸徑;已經好久沒人走過這裡了,難免會有動物靠近,甚至是蛇。」導師提醒我們,晚上睡覺不要胡思亂想,也要保持冷靜,火升得愈大愈好,才可以保護我們。
大家吃著晚餐,導師與學長才對學員說這趟活動的目的與意義:
雖然我們是吃海的民族,但是對於山的文化,我們卻愈來愈陌生。透過這一次讓你們直接走過去打獵採集的路徑,然後野營一個晚上,體會過去的生活樣貌。
不只是爬山,而是學習。(筆者攝)
因為下雨,沒有太多狩獵的行程,但上山途中(還有現在在營地)都可以聽到山羌、飛鼠的聲音,也可以聞到山豬的排遺味;在營地學著怎麼採集、處理黃藤,還有艱困地升火、尋找適合的木材跟竹子⋯⋯這些經驗並不是口語或書本可以傳承的,唯有親身經歷才能透過身體感知學習。
其實這些求生的技巧就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呈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阿美族的山上文化;文化,也就是生活的積累,以這樣的路徑體驗學習文化,其實就與我們每天過著日常生活無異,差別就在於我們好像很熟悉我們的生活(文化),他們卻面臨遺失文化的狀況。
但進一步想,這一趟為了升個火就搞了大半天,頭一次感受到資源取得與運用的不易,還有包括黃藤心的採集與處理,這些都是直接與自然接觸的文化,也是現在世界樣貌的基礎來源;而我自己的生活當中,幾乎沒有什麼是靠自己取得的,雖然分工的社會確實讓我們更方便、有更多可能性,但也忘記了怎麼感恩、怎麼理解這個世界。也不是說要讓都市完全回到過去的生活模式,但怎麼讓兩者並存——就台北來說,淡水河流域與我們之間日如此隔閡,但只能是這種關係嗎?淡水河可是孕育了大台北的發展與許多人文歷史的——是值得思考的,而這樣的第一手走讀經驗,會是很好的教育與傳承教材。
avatar-img
126會員
132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懷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還在想著門牌號碼下方的標誌到底是什麼,直到導覽完才知道原來是這裡的舊地名——犁頭;南屯路上不少戶人家的門牌號碼都有這個標誌,看來這裡的居民對於南屯應該很有認同感吧。 瑞濟堂、煙寮、萬和宮、百年老店林金生香的麻芛糕餅體驗,雖然沒有什麼打卡景點,卻是很充實的一趟人文之旅。
一直很想挑戰徒步環島蘭嶼,也說不上為什麼,就是覺得用走的可以更好地欣賞他的美吧;其實事前也沒有準備太多,防曬、杯子、拖鞋、毛巾等帶上後,剩下的就是準時起床出發了。
路途風景不過就是呼嘯而去,在奔向目的地的過程中化為模糊不清的線條。 緊臨北宜的北勢溪與樹林色彩繽紛;蘇花是大自然的大刀闊斧;193 待你閱讀原住民部落、水田,還有突如其來的阿勃勒;台 11 偶爾讓太平洋在你眼前露面;北橫則是高海拔針葉林及大漢溪。 他們不是重點,卻更吸引我的鏡頭。
掛上久違的馬鞍破袋,帳篷睡墊整理一番,頭燈、露營燈、躺椅⋯⋯就是忘了給相機電池充電,一路拍的膽戰心驚。 蘇花晃了一半來到南澳,下車扎營,也是三年前環島的第一站,景物依舊嗎?不,多了個禁行機車的省道蘇花改,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海風徐徐(儘管在帳篷裡並不是如此),繁星點點,浪潮作伴。
小時候無論要去哪,總是選靠窗邊的座位,總是吵著要坐海線的車次。 因為每次坐山線的時候,窗外的風景從來不會重複,高樓矮房、車水馬龍、良田美景⋯⋯一幕幕飛快地從窗邊一閃而逝,火車高速行駛,什麼都看不清楚。 但是大海不一樣。一望無際,除了藍,還是藍。
順著太陽一路向西,除了喝水休息,我幾乎沒有停留,一路來到石門。不過這時我也忍不住了,往一小徑左轉上去。其實我只是想要找一個高點看看海、吹吹風、聽聽歌。過了個髮夾彎,我卻被後照鏡的景色吸引了——甫走過的蜿蜒小路、歪斜卻看似純樸的電線桿、蔥蔥鬱鬱的蘆葦和耐旱植物,然後是還沒有被染橘的的大海。
還在想著門牌號碼下方的標誌到底是什麼,直到導覽完才知道原來是這裡的舊地名——犁頭;南屯路上不少戶人家的門牌號碼都有這個標誌,看來這裡的居民對於南屯應該很有認同感吧。 瑞濟堂、煙寮、萬和宮、百年老店林金生香的麻芛糕餅體驗,雖然沒有什麼打卡景點,卻是很充實的一趟人文之旅。
一直很想挑戰徒步環島蘭嶼,也說不上為什麼,就是覺得用走的可以更好地欣賞他的美吧;其實事前也沒有準備太多,防曬、杯子、拖鞋、毛巾等帶上後,剩下的就是準時起床出發了。
路途風景不過就是呼嘯而去,在奔向目的地的過程中化為模糊不清的線條。 緊臨北宜的北勢溪與樹林色彩繽紛;蘇花是大自然的大刀闊斧;193 待你閱讀原住民部落、水田,還有突如其來的阿勃勒;台 11 偶爾讓太平洋在你眼前露面;北橫則是高海拔針葉林及大漢溪。 他們不是重點,卻更吸引我的鏡頭。
掛上久違的馬鞍破袋,帳篷睡墊整理一番,頭燈、露營燈、躺椅⋯⋯就是忘了給相機電池充電,一路拍的膽戰心驚。 蘇花晃了一半來到南澳,下車扎營,也是三年前環島的第一站,景物依舊嗎?不,多了個禁行機車的省道蘇花改,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海風徐徐(儘管在帳篷裡並不是如此),繁星點點,浪潮作伴。
小時候無論要去哪,總是選靠窗邊的座位,總是吵著要坐海線的車次。 因為每次坐山線的時候,窗外的風景從來不會重複,高樓矮房、車水馬龍、良田美景⋯⋯一幕幕飛快地從窗邊一閃而逝,火車高速行駛,什麼都看不清楚。 但是大海不一樣。一望無際,除了藍,還是藍。
順著太陽一路向西,除了喝水休息,我幾乎沒有停留,一路來到石門。不過這時我也忍不住了,往一小徑左轉上去。其實我只是想要找一個高點看看海、吹吹風、聽聽歌。過了個髮夾彎,我卻被後照鏡的景色吸引了——甫走過的蜿蜒小路、歪斜卻看似純樸的電線桿、蔥蔥鬱鬱的蘆葦和耐旱植物,然後是還沒有被染橘的的大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在南勢阿美族部落從事苧麻與織相關的工藝已半年,一開始對於阿美族織的故事很模糊,身邊的阿美族同事是和其他族群或部落學習織布及苧麻種植,才知道因為有些部落鄰近市區,線材或布品取得方便,所以織布工藝漸漸走入黃昏,現在鮮少人會織布。 這半年時間,漸漸意識到為什麼要織?為什麼要種苧麻?為什麼要持續使用地織機
Thumbnail
傾頹的駐在所、滿布生活遺痕的古道,我們站在林道上眺望無緣前往的雪山稜線,向下尋找那掩藏在雪見林道下方的兩處駐在所。由於大雨打亂了原先的行程,我們意外踏上了這段意外的小冒險,探訪兩處早已有所耳聞的遺跡。在大雨中,聽著走路的聲音,徒步這件事情,本身或許就帶著詩意。
Thumbnail
氣溫明顯隨著陽光折射驟降,走下碎石坡時,能清晰看見底下山嵐氤氳。我們倒是沒有太過驚慌,畢竟山裡午後起霧很正常。在3K點先行一步的阿聖估計已拉開一公里左右,我和嶸恩則陪著南昶徐徐下行。 相較上山的艱辛,下山只要抓牢結繩便能迅速垂降,雖然南昶的精神不差,但仍邁不開步伐,以當前的速率保守估算也要六點
Thumbnail
假日爬山的人意外多。輾轉抵達登山口時約早上十點,已有遊客三兩下山,男女老幼,配備萬全者頭巾腰包手杖一枚不少,輕便者薄衣薄褲短毛巾就上陣。 我們的出發時間和行裝都那麼不上不下,還是進了山。 山不會拒絕任何人,也不迎接。它只是看,看你迷眩在滿目林色,渾沌於鳥語蟲鳴。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說了好久的爬山,我終於去了,那是一條我沒走過的路,唯一知道的是,地圖上的地標,我都去過,但是從來沒有用爬山的方式前行        所幸前方還有兩組老年夫妻,讓我覺得這段山路不是那麼可怕,但走不到十分鐘,我回頭看們怎麼都沒跟上來,讓我很緊張,因為對山路不熟,再加上山裡的樹蔭茂密,陽光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Thumbnail
回到山居經過松鶴部落,在這個充滿泰雅族文化和休閒產業的地方,發現小農市集,買了許多便宜的草花。回家享受整理花圃的過程,重拾了種花的樂趣,同時在心靈上得到了療癒。意外的種花日不僅享受了植栽的快樂,也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播下了種子,期待能開出一片花海。
06/20/2007  今年的端午節是四天的連續假期,但是我卻要去玉山.就當作是練身體吧! 明天要出發,到星期二才回來,這三天都不在家.這好像是第一次我端午節沒有在家過.所以上星期我就打算帶他去深坑吃飯,順便去走一下南邦 古道,不過今早起床晚了點,快十點才出門,十點三十五分才開始走,看看天空,陰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在南勢阿美族部落從事苧麻與織相關的工藝已半年,一開始對於阿美族織的故事很模糊,身邊的阿美族同事是和其他族群或部落學習織布及苧麻種植,才知道因為有些部落鄰近市區,線材或布品取得方便,所以織布工藝漸漸走入黃昏,現在鮮少人會織布。 這半年時間,漸漸意識到為什麼要織?為什麼要種苧麻?為什麼要持續使用地織機
Thumbnail
傾頹的駐在所、滿布生活遺痕的古道,我們站在林道上眺望無緣前往的雪山稜線,向下尋找那掩藏在雪見林道下方的兩處駐在所。由於大雨打亂了原先的行程,我們意外踏上了這段意外的小冒險,探訪兩處早已有所耳聞的遺跡。在大雨中,聽著走路的聲音,徒步這件事情,本身或許就帶著詩意。
Thumbnail
氣溫明顯隨著陽光折射驟降,走下碎石坡時,能清晰看見底下山嵐氤氳。我們倒是沒有太過驚慌,畢竟山裡午後起霧很正常。在3K點先行一步的阿聖估計已拉開一公里左右,我和嶸恩則陪著南昶徐徐下行。 相較上山的艱辛,下山只要抓牢結繩便能迅速垂降,雖然南昶的精神不差,但仍邁不開步伐,以當前的速率保守估算也要六點
Thumbnail
假日爬山的人意外多。輾轉抵達登山口時約早上十點,已有遊客三兩下山,男女老幼,配備萬全者頭巾腰包手杖一枚不少,輕便者薄衣薄褲短毛巾就上陣。 我們的出發時間和行裝都那麼不上不下,還是進了山。 山不會拒絕任何人,也不迎接。它只是看,看你迷眩在滿目林色,渾沌於鳥語蟲鳴。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說了好久的爬山,我終於去了,那是一條我沒走過的路,唯一知道的是,地圖上的地標,我都去過,但是從來沒有用爬山的方式前行        所幸前方還有兩組老年夫妻,讓我覺得這段山路不是那麼可怕,但走不到十分鐘,我回頭看們怎麼都沒跟上來,讓我很緊張,因為對山路不熟,再加上山裡的樹蔭茂密,陽光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Thumbnail
回到山居經過松鶴部落,在這個充滿泰雅族文化和休閒產業的地方,發現小農市集,買了許多便宜的草花。回家享受整理花圃的過程,重拾了種花的樂趣,同時在心靈上得到了療癒。意外的種花日不僅享受了植栽的快樂,也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播下了種子,期待能開出一片花海。
06/20/2007  今年的端午節是四天的連續假期,但是我卻要去玉山.就當作是練身體吧! 明天要出發,到星期二才回來,這三天都不在家.這好像是第一次我端午節沒有在家過.所以上星期我就打算帶他去深坑吃飯,順便去走一下南邦 古道,不過今早起床晚了點,快十點才出門,十點三十五分才開始走,看看天空,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