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談科學: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作者從海洋生物學終身職教授轉換身分到Hollywood去,調整了自己的角色,並且說明一個好的研究如何週知所有對研究有興趣的人、擴大影響力。撇除一直業配自己前一本書不談,我認為他用了淺顯的方式告訴大家如何組織一個好的提案,並且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模組,幫助每個想要改善自己溝通的專業人士一個好的入門磚。
資訊越多,確實愈難留下什麼樣深刻的印象。誠實的說,確實一個人死是悲劇、一百萬個人死就成了統計數字,無法真的如何深刻的引起情感,甚至推動新的行動。
科學家有時研究確實落入這樣的困境,冷冰冰的統計數字,一旦離開了脈絡,就無聊,且不容易引起實質的注意,更別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不僅說到自然科學家的困境,也兼及社會科學家遇到的問題。
所以重要的是如何確認自己的研究想要呈現的重要概念,並且把這個概念放入一個好的理解架構,透過容易被人吸收理解的模式,將研究成果傳達出去。
除了統計數字和個案產生的疏離感與影響力之外,另一個提醒我的事,那些偽陽性的研究充斥。當相關研究的審查鼓勵各樣的艱澀文字、概念堆積,或者變相鼓勵研究者部分放大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便獲得相應的研究貢獻。而當研究者被默默地鼓勵做起違背研究初衷或研究倫理的研究,並且形成一股風氣時,自然是體系崩解的開端。
研究經常是孤獨且看不到終點的,如何維持研究興趣,並且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研究影響、建立自我效能與研究攻陷度,都是研究者切身的問題與挑戰。
如何有效的溝通,從熟悉讀者習慣的理解架構入手,將自己的研究做一個重組,以便使自己的研究能夠透過有效的傳播方式,發揮影響力則是這本書要達到的目標。
然而,說一個好故事,並非扭曲研究結果,甚或違常的放大研究的貢獻或影響力,而是透過比較有效的方法,簡化閱聽大眾的負擔,降低理解成本。
推薦給想提升工作自我貢獻度的朋友,說一個好的故事,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是相當重要的。當你不知道如何把你的專業領域告訴你的親朋好友,讓他們理解你在瞎忙些什麼的時候,我想這本書會給你一些指引以及幫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5會員
497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偷空看小說。在NBA季後賽開始,但期中報告襲來其實沒什麼空的這時候。 如果棒球是臺灣許多職業運動迷的共同回憶,那簽賭一定也是大家共同的痛。小說以簽賭、球迷試圖透過數據分析了解職業棒球運動作為基調,開始一場天分、名氣和熱情的長篇故事。 HBL之所以好看,是因為球員總是卯盡全力的在場上比賽。職業運動作
飛到澳洲這段航程,就覺得自己應該無法睡得太好,於是帶了本出版很久但一直沒跟風的小說,打發無聊時間。(但大部分的時間睡到空姐總是在餵食前看到生猛野獸倒退一步 都不劇透的話,書評實在難寫。大抵而言,作者東野先生透過幾個在人生轉捩點猶疑的人,因為陰錯陽差而做出選擇,最後驀然回首,感謝起那個當下的一切。
連假不長,只是不幹正事。總之,我在連假時,讀完了這本中二書。但推薦給每一任教於教青春期孩子就讀階段的老師讀。 主角霍爾頓,是一個有中二病的青少年。倘若,你不曉得啥是中二病,那麼你可以咕狗一下,或者讀一下這本書。他就是被當到一個地步,所以被迫離開他就讀過的第四所中學,開始了這一段中二的故事。 老實說
最近看的都是小書,所以心得也感覺特別容易產出。這是一本不到150頁篇幅,改編自講稿,以討論女性處境史以及目前仍面對的挑戰。書中揭露了許多我們並不熟悉的西洋史,足做為了解女性議題的入門書。 先從自己的家庭經驗開場,即便女性的地位在近代改善了許多,但依舊與平權相距甚遠。 過去女性長期被視為僅能代表自己甚
在作者跟華文創作界的駱大神筆戰的這週,看完這本小說。朱大先評價了駱大的小說,卻引來一陣小說是糞作的鄙夷,和兩群粉絲的混戰。我個人其實比較看不下駱大的小說,用詞太過華麗,組句極長到有時我甚至來不及換氣的狀況,但不得不說,兩者各有擁護者,而駱大的小說緊密程度,也確實比朱大好上許多。 前言結束之後來談談這
如何改變世界。乍聽之下,是像我這種狂人才會有的願望。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會想要改變世界,特別是你自己存在的那個世界。 也許你會問,你存在的世界和我存在的世界不同嗎?當然,同,也不同。我們共同存在的世界,有諸多物理條件是相同的;另外,還有以你為核心的心理世界,那就大大不同了。所以,不論你想改變的是哪個角
偷空看小說。在NBA季後賽開始,但期中報告襲來其實沒什麼空的這時候。 如果棒球是臺灣許多職業運動迷的共同回憶,那簽賭一定也是大家共同的痛。小說以簽賭、球迷試圖透過數據分析了解職業棒球運動作為基調,開始一場天分、名氣和熱情的長篇故事。 HBL之所以好看,是因為球員總是卯盡全力的在場上比賽。職業運動作
飛到澳洲這段航程,就覺得自己應該無法睡得太好,於是帶了本出版很久但一直沒跟風的小說,打發無聊時間。(但大部分的時間睡到空姐總是在餵食前看到生猛野獸倒退一步 都不劇透的話,書評實在難寫。大抵而言,作者東野先生透過幾個在人生轉捩點猶疑的人,因為陰錯陽差而做出選擇,最後驀然回首,感謝起那個當下的一切。
連假不長,只是不幹正事。總之,我在連假時,讀完了這本中二書。但推薦給每一任教於教青春期孩子就讀階段的老師讀。 主角霍爾頓,是一個有中二病的青少年。倘若,你不曉得啥是中二病,那麼你可以咕狗一下,或者讀一下這本書。他就是被當到一個地步,所以被迫離開他就讀過的第四所中學,開始了這一段中二的故事。 老實說
最近看的都是小書,所以心得也感覺特別容易產出。這是一本不到150頁篇幅,改編自講稿,以討論女性處境史以及目前仍面對的挑戰。書中揭露了許多我們並不熟悉的西洋史,足做為了解女性議題的入門書。 先從自己的家庭經驗開場,即便女性的地位在近代改善了許多,但依舊與平權相距甚遠。 過去女性長期被視為僅能代表自己甚
在作者跟華文創作界的駱大神筆戰的這週,看完這本小說。朱大先評價了駱大的小說,卻引來一陣小說是糞作的鄙夷,和兩群粉絲的混戰。我個人其實比較看不下駱大的小說,用詞太過華麗,組句極長到有時我甚至來不及換氣的狀況,但不得不說,兩者各有擁護者,而駱大的小說緊密程度,也確實比朱大好上許多。 前言結束之後來談談這
如何改變世界。乍聽之下,是像我這種狂人才會有的願望。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會想要改變世界,特別是你自己存在的那個世界。 也許你會問,你存在的世界和我存在的世界不同嗎?當然,同,也不同。我們共同存在的世界,有諸多物理條件是相同的;另外,還有以你為核心的心理世界,那就大大不同了。所以,不論你想改變的是哪個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似乎許多學生的目標, 都是成為厲害的科學家。 但是比起成為厲害的科學家, 我認為如何成為 「一直都能堅持繼續做下去的科學家」, 會是更好的目標。 科學的事情都是長期的, 所以其實注意力要放在自己能不能持續做下去。 例如一直推動我持續堅持做數學,統計,機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研究所學習的心得與看法,以及在實驗室生活的經驗和觀察。文章中提到了研究所學習的能力、學術圈的黑暗面、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等內容,是一篇分享研究所求學和生活的寶貴經驗的文章。
Thumbnail
科學中的對話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重要,本文討論了知識民主化和科學信任危機對科學對話的影響,並探討公眾參與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文章還介紹了公眾對話的形式和設計,以及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對於對話的重要性,作者也提出了持續對話的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似乎許多學生的目標, 都是成為厲害的科學家。 但是比起成為厲害的科學家, 我認為如何成為 「一直都能堅持繼續做下去的科學家」, 會是更好的目標。 科學的事情都是長期的, 所以其實注意力要放在自己能不能持續做下去。 例如一直推動我持續堅持做數學,統計,機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研究所學習的心得與看法,以及在實驗室生活的經驗和觀察。文章中提到了研究所學習的能力、學術圈的黑暗面、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等內容,是一篇分享研究所求學和生活的寶貴經驗的文章。
Thumbnail
科學中的對話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重要,本文討論了知識民主化和科學信任危機對科學對話的影響,並探討公眾參與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文章還介紹了公眾對話的形式和設計,以及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對於對話的重要性,作者也提出了持續對話的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