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冊-尋找共通的語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這次分享的書《政治秩序的起源》,是日裔美籍政治學家法蘭西斯·福山在《信任》之後的另一部代表作。說到福山最知名的事蹟就是在1989年提出了“歷史終結論”,這麼武斷的話引起了學術界非常大的討論,但這句話的意思被許多人誤解,福山的意思是,自由民主制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終點,因為:
1、歷史抵達了“目的地”不再前進,所以“歷史終結”了。
2、歷史有一個普遍規則,能夠解釋所有歷史事件,而歷史自己走到的最終終點,就是自由民主政治。
3、只要人類追求現代化,就會發展科學技術,因而採用市場經濟,接著就會導致民主制。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冊-尋找共通的語言
關於是否會“歷史終結論”學界爭論依舊持續,也有人說《政治秩序的起源》是福山對於過去的立場發生了轉變,但我覺得這套書應該說是把福山的理論用更大的歷史框架整理起來,從歷史中去歸納規則的蹤跡,說是歸納可能有點不準確,因為歸納代表找出了答案,不過這個答案應該沒辦法這麼具體。
不管怎麼說,福山的思想對現代的我們理解身處的這個現代世界依然很重要。這是因為福山挑戰政治學中一個古老又永恆的大問題,那就是:人類的政治將何去何從?通過思考這個問題理出一個新路,關於如何找到不同文化的共同對話。
最根本的觀點就是:人類政治的發展,殊途同歸。就算目前的世界局勢充滿了紛爭與衝突,不確定性讓大多數人認為世界走向融合是一種幻想的烏托邦,像是早前的英國脫歐,以及現在中美在世界霸主地位的爭奪。如同上面說的,在這樣的環境下,福山所支持普遍主義或許可以讓人冷靜下來思考並尋找共通語言來彼此了解。
還記得那時候讀到這裡並連結“歷史終結論”,想到凱文凱利的《釋控:從中央思想到群體思維,看懂科技的生物趨勢》,未來世界個體都是以自治的方式存在,就像理想的民主制度那樣,個體(公民)之間有著高度連接,每個個體的價值,是根據他和這個系統連接的數量和連接品質決定,連接的程度越高越優秀。作為在政治以及社會制度下的個體應該要能夠脫離語音、文化的欺騙性,擁有獨立的意識生存下去。
本書上卷從史前談起到法國大革命,下卷則檢視現代政治發展,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其實這兩冊是分開的兩本書,上冊講的是"政治秩序的起源",而下冊討論"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這篇緊扣“歷史終結論”的思維來看政治制度之間的共同性,接下來之後找時間分享下冊來談政治秩序的衰敗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如果順利也會結合《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內容一起討論。
《政治秩序的起源》-人類漫長社會中發展的其實是合群機制,而非個人主義(圖片取自 unsplash)

現代政治秩序的三個構成要素:國家、法治和問責制

在遠古時代的“自然狀態”中,人類是群居且競爭的動物,人類群體間的秩序自古就存在,但這種秩序非常簡單,群體的規模也很小,但慢慢的城市就像是網路一樣,把人類聚集起來後規則也慢慢地建立起來,而完善這個過程就需要集齊下面這三種要素:國家、法治和問責制。
1.國家:通過集中權力和行使權力來發揮統治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徵稅、維持社會治安和國家安全,提供基本的社會公共品等。
2.法治:它不是統治者自己制定的法律,而是一套至高無上的普遍承認的規則,它高於所有人,包括統治者,也要求所有人都服從。法治對權力施加了規則的限制,區分了權力的正當使用和不正當的濫用。
3.問責制的政府:政府有回應質詢的義務,從而擔負了對公共福祉的責任,約束以權謀私。
只有符合不變的人性,而非符合短暫存在且不斷變動的事,才能稱上公義社會。
《政治秩序的起源》-語音不只使人得以協調短期行動,還能使抽象的理論與概念出現(圖片取自deviantart)

政治發展的基礎

政治權力建立在社會團結上,不過別忘了人類是自私、會思考的動物,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人性,來尋找人類政治獨有的面貌,像是人類都傾向特別照顧曾給予恩惠的親友宗教這類型的想像共同體可以團結大家的文化認同;人會因為情感而遵守規則,尤其是在互相的認同感上,這是正當性的基礎。
人類社會有保存既存制度的傾向。
從遠古時代的人類開始,政治秩序的起源和發展其實和生物演化的概念差不多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最適應環境的特徵,就最有競爭選擇的優勢。但政治演化又和生物演化不同,生物演化只能靠基因變異,但制度可以人為設計和選擇,而且,制度不能靠基因來延續,要靠文化代代相傳,雖然也穩定,但跟生物相比更容易變化
《政治秩序的起源》-建立在部落基礎上的國家,先天就薄弱而不穩(圖片取自deviantart)
推動政治制度發展演化的動力是,“家產制”與"互利互惠"兩股力量之間的較勁。
“家產制”是袒護有血緣關係的人性自然傾向,偏袒與自己基因相近、血緣相親的人群。家族主義有利於小規模群體的緊密合作,但不利於超出部落層級的複雜社會秩序。
減少貪腐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禁止官員結婚成家。
“互利互惠”是人類之間突破親緣關係,展開複雜而有效的社會協作的能力。這個力量也具有生物本能的基礎,除了非血緣的互惠利他本能,包括抽象思維、遵循規則和追求承認的本能等等,這種力量已經超越了簡單的生物本能,是人類的文化能力的展現。
領導者地位建立在領導者和追隨者互蒙其利的基礎上,是爭奪而來而非繼承,要能促進群體利益,才能當領導。
《政治秩序的起源》-國家形成的真正推手是暴力或威脅(圖片取自deviantart)
所以說政治秩序起源於家產制,而政治秩序的演化歷史,就是家族主義力量和互惠互利力量不斷鬥爭的歷史,現代政治秩序的發展,包括國家、法治和問責制政府的誕生,就是互惠互利力量克服家族主義力量的成就。
在這個基礎上就可定義現代國家了,就是要能靠一個非人格化的官僚體制來執政。從這個角度可以說中國在秦朝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國家,不只是官僚行政制度,還有中央集權,讓秦朝有能力治理比地中海歐洲還多的人口。
經歷了戰國時期的450多年的無數戰爭,促成了權力集中,疆域明確以及不講私人的治理方式,國家的徵兵、稅收、供給以及協調組織(人口登記制度)的水準越高,就越有軍事優勢。而秦國對軍事和管理人才的招募突破了家族血緣的邊界,從“任人唯親”轉向“任人唯賢”,才能夠統一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國家。
人類在實質上展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軍備競賽,獲勝者往往是能融合彼此有益認知的那方,在這基礎上發展新的更複雜社會組織。
《政治秩序的起源》-凡是國家都致力於控制社會(圖片取自deviantart)
在西方,首先出現的現代制度不是國家,而是法治。法治的興起來源於宗教,雖然在更早以前,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中東有伊斯蘭,歐洲有基督教,也都有宗教律法,但只有在中世紀的歐洲,法治才得到了顯著的發展。當時歐洲的世俗政權四分五裂,天主教會發展出獨立於世俗政權的、等級化、官僚化的教會制度。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讓菁英階級合理化統治。
這有許多因素,像是基督教的教義要求個人獻身於教會組織,這本身就具有抗拒家族血緣的傾向,希望死時無子嗣的信徒將財產捐獻給教會。同時,教會賦予女性與男性平等的財產繼承權,本意也是為了能獲得更多的財產捐贈,促進自身的利益。
但這在變相瓦解了家族關係之前的連結紐帶,在教會組織中催生了非人格化管理的法治思想。等到中世紀之後,歐洲的君主制轉變為現代國家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個法治制度的基礎,來發展現代國家制度。
《政治秩序的起源》-歐洲的獨立各國的存在,說起來才是特例(圖片取自deviantart)
最後,問責制政府出現在英國,源自英國國王和議會長期的權力鬥爭,在光榮革命的時候,問責制和代議制政府的原則走向制度化,但是,這時候的英國的問責制還不徹底。因為當時能夠向國王問責的只是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階層,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10%。進入20世紀之後,問責制才發展為所有公民享有投票權的民主制度。
《政治秩序的起源》-問責制政府出現在英國,源自英國國王和議會長期的權力鬥爭(圖片取自 unsplash)
說完構成政治秩序的三個要素,在21世紀中丹麥是理想的政治秩序的代表,完善的政治與經濟制度,穩定、民主、和平、繁榮、包容、低政治腐敗,國際開發組織列出「類丹麥」的特質,並努力協助"失敗的"國家取得這些特質。但現代完善政治打造的過程太漫長、太痛苦,因而工業化國家的人民罹患了歷史健忘症(丹麥人自己也忘了),忘了他們的社會是如何走到現在。
《政治秩序的起源》-21世紀中丹麥是理想的政治秩序的代表(圖片取自 unsplash)

歷史中結論的追求

這本書展示了政治秩序在世界各地發展的豐富多樣性,不僅路徑是多樣的,而且目前的結果似乎也是多樣的,原因一個是人類的生物選擇隨機性,一個是各地人群所處的環境不同,不同的歷史關鍵點的影響下,當然會做出不同的制度選擇。
但這與“歷史終結論”的觀點似乎背道而馳,漫長歷史進程意味著,社會就會受困於自己的歷史,但重點是福山所整理出的這三個國家構成要素在側面表達了,同時具備三種現代制度的國家具有最強的演化競爭優勢。
《政治秩序的起源》-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缺乏有效的政治建制(圖片取自deviantart)
在下冊《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最後一章說到“雖然高品質的民主政府時而供不應求,但對它的要求卻與日俱增……這意味著政治發展過程具有一種清晰的方向性,意味著承認公民之平等尊嚴的可問責的政府仍有普遍的號召力
由上而下的社會改造工程往往功敗垂成。
民主之所以挫敗,問題不在於觀念,而在執行!若能選擇,全世界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生活在一個政府接受問責且能發揮政府職能的社會裡,政府會及時符合成本效應的方式來提供人民所要求的種種服務。
《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體制是必要的,且不能被視作理所當然

民主的逆轉潮流

我們把目光從遠古時代拉到現在,從1970年代初到2010這40年之間,世界上的自由民主國家從45個增加到120多個(占全球獨立國家的六成以上),這被稱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但是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又出現“民主衰退”。在第三波民主化的國家中,大概有五分之一回到了威權主義制度,或是民主制度遭受了嚴重的侵蝕。可以說21世紀的世界政治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民主化潮流出現了逆轉
尤其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了兩場戰爭,在軍事上很快獲得了勝利,但戰後重建陷入嚴重的困境,美國試圖“移植”民主制度的努力舉步維艱。福山本人參與了一些國際組織的國家發展專案,目睹了許多國家處在政府失靈的狀態。比如阿富汗、伊拉克、索馬里、海地、東帝汶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家,它們實際上是處在部落政治的水準,每個部落由一個大佬掌管,部落衝突頻發、社會秩序混亂、治理水準低下,國際援助也難惠及普通民眾。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嚴重缺乏執政能力的時候,採取黨派競爭和民主選舉只是變相的笑話。
福山的理論錯了嗎?
然而太小的時間尺度變因都太大,也可以說是雜訊太多。回到1991年,蘇聯解體,德國統一,歐共體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出獄不久的曼德拉在南非展開尋求和平與和解的政治努力,美國的“沙漠風暴行動”將科威特從伊拉克的侵佔中解放出來……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隨後在國情咨文報告中宣稱,1991年發生的這些變化幾乎是“聖經尺度”的巨變。
所以說社會對於政治制度的選擇是動態關係,社會不會被自己的過去困住,會自由襲取其他社會的觀念和建制,但現今社會的面貌也受社會的過去影響,只是從過去到現在不是只有一條路!
一個制度是合理的,不意味著它是必然的。它在今天“只能如此”,也不意味著它在將來也會“一直如此”。回訪歷史,往往會讓一個人的樂觀而變得更加審慎。因為歷史往往意味著路徑依賴、意味著制度惰性、意味著文化慣性,而對歷史的超越則取決於人們刻意的選擇和逆水行舟的努力。
人類的政治未來會如何?這個大問題本身會長期存在,因為人類對於群體生活的思考不會停止,社會制度也會因為時空背景不段改變,對於最理想的社會政治制度,我覺得可能存在,但那不是我們該追求的目標,真正重要的是保持和平,每個人生活健康富足。

最後附上這首 One day,不管未來怎麼樣,希望每天起床大家都平安快樂!

It’s not about win or lose這件事情無關勝敗
‘Cause we all lose因為彼此征戰大家都是輸家
When they feed on the souls of the innocent當好戰者以無辜的靈魂為食
Blood-drenched pavement行走在血淋淋的道路上
Keep on moving though the waters stay raging
請你們繼續保持向前,縱使困難重重
In this maze you can lose your way
在這團無解的迷宮中你會迷失你的方向
It might drive you crazy but don’t let it faze you, no way
它或許會逼瘋你,但請不要讓它折磨你,千萬不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4會員
185內容數
閱讀時喜歡拆解書的含意,有時候會扭曲原意,有時候會借題發揮; 生活時喜歡探索社會的邊界,有時候會充滿興奮,有時候會充滿無奈。 希望在這裡找一個歸宿,一起聊聊書聊聊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小的世界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本領導者 (每個人)該讀的書,在越來越重視品牌內涵的現在,不論商業模式如何,一個公司的內涵、形象,對於產品銷售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也是建立識別度還有價格差異化的關鍵,像是說起全聯或是保力達的廣告,都會喚起大多數人的記憶,深植的品牌意象代表了品牌深入生活,成為文化的一部份,商業影響力不言而喻
老子思想的簡單精煉,反而在字與字之間有太多人生經驗,可以比照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這讓簡單精煉的文字變得深遠而且警醒。因為這樣,老子的思想需要引路人的導讀,讓一個前輩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你老子想說什麼,而可能我們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多想一些
脆弱的反義詞是什麼?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堅強(強固),就像小時候受傷了在哭泣,大人們一定會說要堅強不要這麼脆弱!但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因為堅強的概念是相對的,它用有限的能量防止自己被擊倒,像是大樹、堤防等等...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人們不再關心真相到底為何,只關心聽到看到的語言或文字所代表的"感覺",經驗豐富的公關操作者就依此利用真相的繁複面貌,操弄它來將之變成對自己最有利的呈現方式,就像是一場催眠活動,以真相之名包裝情感的煽動。
為什麼資源富饒豐腴的拉美,在很長時間裡成為發展失敗的代名詞?為什麼拉美多數國家始終在第三世界徘徊,許多民眾依然貧困不堪?
KK用了一個無比堅定的肯定語氣,給我們指示了這個世界未來發展的方向。原書一共是12章,每一章都是一個動名詞,表達我們就身處在這個變化的過程裡,分別是:形成ing、認知ing、流動ing、屏讀ing、使用ing、共享ing、過濾ing、重新混合ing、互動ing、追蹤ing、提問ing、開始ing
這是一本領導者 (每個人)該讀的書,在越來越重視品牌內涵的現在,不論商業模式如何,一個公司的內涵、形象,對於產品銷售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也是建立識別度還有價格差異化的關鍵,像是說起全聯或是保力達的廣告,都會喚起大多數人的記憶,深植的品牌意象代表了品牌深入生活,成為文化的一部份,商業影響力不言而喻
老子思想的簡單精煉,反而在字與字之間有太多人生經驗,可以比照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這讓簡單精煉的文字變得深遠而且警醒。因為這樣,老子的思想需要引路人的導讀,讓一個前輩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你老子想說什麼,而可能我們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多想一些
脆弱的反義詞是什麼?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堅強(強固),就像小時候受傷了在哭泣,大人們一定會說要堅強不要這麼脆弱!但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因為堅強的概念是相對的,它用有限的能量防止自己被擊倒,像是大樹、堤防等等...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人們不再關心真相到底為何,只關心聽到看到的語言或文字所代表的"感覺",經驗豐富的公關操作者就依此利用真相的繁複面貌,操弄它來將之變成對自己最有利的呈現方式,就像是一場催眠活動,以真相之名包裝情感的煽動。
為什麼資源富饒豐腴的拉美,在很長時間裡成為發展失敗的代名詞?為什麼拉美多數國家始終在第三世界徘徊,許多民眾依然貧困不堪?
KK用了一個無比堅定的肯定語氣,給我們指示了這個世界未來發展的方向。原書一共是12章,每一章都是一個動名詞,表達我們就身處在這個變化的過程裡,分別是:形成ing、認知ing、流動ing、屏讀ing、使用ing、共享ing、過濾ing、重新混合ing、互動ing、追蹤ing、提問ing、開始ing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共產陣營垮台後的《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到川普上台、槍械、種族、性別等左右派分裂急劇加速的《身份政治》,再到這本《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政治學者福山以著作提出他對現實的解釋與思考。 在本書裡,他對美國「自由主義民主國家」政治體制及原則面臨的威脅,表達了高度的擔憂。因此,本書率先重申自由主
Thumbnail
自由和平等,一個強大,另一個就不免衰亡。 文明是所有民族合作的產物,大家都有貢獻。種族之間的敵意,來自於種族之間的差異,而想要消除種族之間的敵意,唯有廣博教育。 地理、經濟、政治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了民族類型。時日久遠後,這些差異都會在環境影響下消失,北方民族在熱帶區域居住,或者南方民族跑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14.〈政治的弔詭〉   政治在人類存在扮演何種角色?權力之於歷史是何種關係?呂格爾認為,權力可以說沒有歷史,權力的歷史重複其自身、標誌時代;權力的歷史即是政權不斷更迭的歷史。國家由人組成,同樣有善有惡,善的部分即國家政治的理想與目的,其目的應連結於哲學本身的根本意圖、連結於善與幸福,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
政治的核心是制衡(check and balance) 麥迪遜叔叔(James Madison)在聯邦論中說過: 「人類的野心只能靠野心制衡」 一個好的政治制度不是燒香拜佛期望聖人降臨 而是本身就存在互相約束的機制 台灣「類」總統制的最大bug是「權責不相稱」 總統有權無責,可以決定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共產陣營垮台後的《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到川普上台、槍械、種族、性別等左右派分裂急劇加速的《身份政治》,再到這本《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政治學者福山以著作提出他對現實的解釋與思考。 在本書裡,他對美國「自由主義民主國家」政治體制及原則面臨的威脅,表達了高度的擔憂。因此,本書率先重申自由主
Thumbnail
自由和平等,一個強大,另一個就不免衰亡。 文明是所有民族合作的產物,大家都有貢獻。種族之間的敵意,來自於種族之間的差異,而想要消除種族之間的敵意,唯有廣博教育。 地理、經濟、政治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了民族類型。時日久遠後,這些差異都會在環境影響下消失,北方民族在熱帶區域居住,或者南方民族跑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14.〈政治的弔詭〉   政治在人類存在扮演何種角色?權力之於歷史是何種關係?呂格爾認為,權力可以說沒有歷史,權力的歷史重複其自身、標誌時代;權力的歷史即是政權不斷更迭的歷史。國家由人組成,同樣有善有惡,善的部分即國家政治的理想與目的,其目的應連結於哲學本身的根本意圖、連結於善與幸福,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
政治的核心是制衡(check and balance) 麥迪遜叔叔(James Madison)在聯邦論中說過: 「人類的野心只能靠野心制衡」 一個好的政治制度不是燒香拜佛期望聖人降臨 而是本身就存在互相約束的機制 台灣「類」總統制的最大bug是「權責不相稱」 總統有權無責,可以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