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要聞|原住民族傳統知識、資料主權與食物主權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日由【原獨讀報】為大家摘要上週要聞,同時向春天倒數:距離春分還有 61 天。
台灣所有的原住民相關教育措施裡,原住民學生在考試中「加分」可能是最常遭到抱怨甚至攻擊的一項。多數人都不知道,這項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原住民接受升學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是改善原住民整體社會處境的措施之一,不應該被放在個別學生是否受到齊頭式公平待遇的脈絡下來考慮。但儘管有這樣的措施,原住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依舊偏低,而這在全世界都一樣。【原獨讀報】為大家摘要上週科學期刊《自然》的相關消息,另有學術機構發佈的原住民族相關研究,以下是內容大要。
  • 大學校園內原住民人數過低是全球普遍的現象
  • 美國原住民學者呼籲學界尊重保留地原住民資料主權
  • 學術界依舊存在種族歧視與壓迫,兼好書推薦
  • 科學家推測南加州岩窟壁畫是嚼食曼陀羅花致幻產物
  • 原住民傳統知識與原住民族食物主權
Sources: Research Gate

大學校園內的原住民人數過低

近二十年來,全球學術界都開始出現「多元化」的呼聲,但世界各地的大學校園裡原住民的人數相對偏低,尤其是在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領域。
以毛利人為例,雖然佔了紐西蘭總人口的 17%,在紐西蘭學術研究者的佔比卻低得多。2019 年的調查顯示,紐西蘭大學的全職研究人員中,毛利人還不到 5%,而這項研究的本身也是由一位毛利學者主責。研究團隊在 2020 年的後續研究顯示,紐西蘭的八所大學和六所皇家研究中心的毛利研究人員比例,在 2008-2018 的時年之間並沒顯著的變化,毛利研究者的佔比始終都很低。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美國。原住民佔美國總人口的 1.2%,但 2012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大學最頂尖的五十個系所當中,數學、工程、經濟學、政治科學和社會學完全沒有原住民。

必須尊重原住民的資料主權

同一則《自然》新聞中提到美國原住民的「資料主權」(data sovereignty),是台灣可以參考借鏡的概念和作法。
亞利桑納大學的環境工程研究者 Otakuye Conroy-Ben 出身拿南科他州松脊保留區(Pine Ridge Reservation),是拉科塔原住民(Lakota)。他撰文說明美國原住民保留區內的居民多半都擁有「資料主權」,也就是產生自保留地的任何資訊和數據的使用,都必須得到保留區居民的同意。當然也有研究者不遵守規範,未獲得族人同意就擅自使用採集的 DNA 樣本,導致後來被訴而作出賠償的慘痛案例。這類案件會造成負面影響,可能使原住民不再願意和學術機構合作。

學術界依舊存在歧視、壓迫與漠視

加拿大原住民研究者 Deborah McGregor 的專業是原住民環境正義,可能比一般的學者對環境正義更加敏感。她強調平等研究環境對原住民研究者的重要性,並建議白人同事們接受跨文化、反種族歧視及反壓迫訓練。
此外 Deborah McGregor 指出,在她的專業領域(環境科學)之外,學術界很少討論原住民族傳統知識。整體而言,目前學術界開始有更高的呼聲,期望西方科學和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可以攜手並進,但這不是光靠表面的合作就能達成的目標,因為非原住民學者必須先了解原住民觀點,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對於有心的入門者,McGregor 推薦一本許多原住民學者都推薦過的好書:紐約州立大學的環境與森林生物學教授 Robin Wall Kimmerer 出版於 2013 年的《編織甜草》(Braiding Sweetgrass)。Kimmerer 是北美大平原上的波塔瓦托米人(Pottawatomi),她在書中將大平原上原住民族的觀點與當代科學觀點並陳,很能拓展視野。
Sources: Milk Weed

科學家推測南加州岩窟壁畫是嚼食曼陀羅花致幻產物

南加州風車洞窟(Pinwheel Cave)以形狀奇特的風車壁畫而聞名,最近又因為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人類古生代學及考古定年實驗室發表的研究成果引起注意。科學家們在洞窟內發現咀嚼過的曼陀羅花(Datura),並進行碳十四定年,確認這些曼陀羅花的年紀都在最近五百年內,最晚近的曼陀羅花定年結果為 1680-1865。科學家們由此推斷,這應當就是 1990 年代外人發現這個洞窟之前,最後有人類涉足的年代。
曼陀羅花是有強烈毒性能致幻覺的植物,而當地的赭瑪什原住民(Chumash)會將曼陀羅花的根治汁飲用。洞窟內的曼陀羅花意味著數百年前的原住民在此嚼食曼陀羅花,產生幻覺後做成與曼陀花花形酷似的洞窟繪畫,在二十世紀末被人再度發現時,洞窟因此獲得「風車」之名。
下圖左為風車洞窟壁畫,右為曼陀羅花。
Sources: Ars Technica

原住民傳統知識與原住民族食物主權

乍聽之下,北極地區和美國西南方沒有什麼共通之處。極區嚴寒,還有數十日不見日光的永夜長冬,美國西南方則是乾旱的沙漠,高聳的岩崖,炙人的酷夏。但這兩個地區確實有共通之處,那就是兩地的原住民族都面臨著食物安全的威脅。
2017 年,原住民食物知識網路(IFKN)結合美國阿拉斯加及加拿大極區、副極區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者、各地社區成員和部族領袖,協力研發確保確保原住民族食物主權的方案。維繫傳統生活方式是確保食物安全的不二法門,卻受到各種各樣的外力打擾,其中市場因素是一大問題。例如上週我們報導過的阿拉斯加土地開發案,企業開採能源危及豪豬馴鹿的生存,作為馴鹿牧人的原住民自然也面臨取得食物的困境。又例如美國西南部的菜豆(tepary bean)是原住民的重要主食,但菜豆受到市場的歡迎,非原住民客戶的需求造成菜豆價格上漲,導致原住民取得菜豆出現問題。而去年瘟疫爆發之後,原住民面對更大的食物安全威脅,尋找確保食物主權的方法就更形重要。
儘管原住民對土地和生態系有著長久發展累積的深厚知識,卻往往不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原住民學者還是得讓研究成果通過同儕審查。但正如參與原住民食物知識網路的原住民科學家所指出,實地產生的知識比什麼都可靠,「數據要是不精確,你可能就沒東西吃,或者吃了生病。」科學家們應該學著尊重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和研究,而不是始終執著在西方科學。
下圖為阿拉斯加一個原住民部落裡的煙燻屋,掛滿了煙燻鮭魚片,是他們傳統生活方式/食物的一環。
Sources: EOS

參考資料:原住民與學術界
讀取新聞
2021 年 1 月 12 日
原住民研究者如何融入學術界|自然
參考資料:南加州風車壁畫
讀取新聞
2021 年 1 月 15 日
研究顯示原住民服用幻覺植物後做成壁畫|今日內華達
參考資料:原住民族需要確保食物主權
讀取新聞
2021 年 1 月 13 日
北美極區和美國西南原住民共同面對食物安全威脅|高階地球與太空科學新聞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14 年,載著 376 名印度人的日本船《駒形丸》被加拿大以種族為由拒絕入境,在布勒內灣停泊長達數月之久,最後還是被迫返航。《駒形丸》滯留灣中的那段時間,舍惠佩人曾划著獨木舟給想要上岸的移民送去食物。這口傳故事在我們的時代化為東溫哥華的一面壁畫,由舍惠佩與旁遮普的藝術家共同完成。
既然居住在太平洋畔,赫爾澤人當然也是有著深厚海洋傳統的民族,但過去 150 年間的政治壓抑和科技變化,幾乎將他們​的傳統獨木舟航海文化消滅殆盡​。
澳洲修改國歌的新聞獲得全球主要媒體的報導,澳洲廣播公司甚至形容這是「歷史性的變化」。不過這一字之差的影響可能並不如總理所預期,甚至還有可能更加冒犯原住民族,因為「年輕」一詞並非原住民眼中澳洲國歌有待商榷之處,真正有問題的是「這裡有多產的黃金沃土供人拓墾」和「這裡有無窮的原野給遠來的移民」這兩句。
今年 10 月初,醫學期刊《刺胳針》的通訊欄出現一則訊息,略謂,先前期刊編輯曾提出,原住民族的自決權是其健康的根本,通訊作者為了佐證這一點而來信,指出巴西境內的原住民情況危殆,缺乏醫療資源再加上政府不作為的結果,巴西原住民染疫後的死亡率高達 3%,令人興起瘟疫是否被當成打擊原住民手段的懷疑。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個典故放在全球原住民身上也很恰當。大家都知道,過去南美洲的金山銀海被西班牙征服者所覬覦,南美洲的原住民就成了懷璧罪的罪人。這裡的鋰礦就是新時代的金山銀海,正從玻利維亞原住民的土地上迅速流失,而原住民既不曾同意開礦,也不曾受惠於外界的採礦活動。
俄羅斯聯邦政府以對抗極端主義為由,對北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原住民人口採取嚴格的登記管理。此外,俄羅斯的政策要求原住民自證存在,由於堪察加半島的阿留特人(Alyutors)無法證明自己的存在,自 2010 年起,俄羅斯已不再承認堪察加阿留特人為原住民族。
1914 年,載著 376 名印度人的日本船《駒形丸》被加拿大以種族為由拒絕入境,在布勒內灣停泊長達數月之久,最後還是被迫返航。《駒形丸》滯留灣中的那段時間,舍惠佩人曾划著獨木舟給想要上岸的移民送去食物。這口傳故事在我們的時代化為東溫哥華的一面壁畫,由舍惠佩與旁遮普的藝術家共同完成。
既然居住在太平洋畔,赫爾澤人當然也是有著深厚海洋傳統的民族,但過去 150 年間的政治壓抑和科技變化,幾乎將他們​的傳統獨木舟航海文化消滅殆盡​。
澳洲修改國歌的新聞獲得全球主要媒體的報導,澳洲廣播公司甚至形容這是「歷史性的變化」。不過這一字之差的影響可能並不如總理所預期,甚至還有可能更加冒犯原住民族,因為「年輕」一詞並非原住民眼中澳洲國歌有待商榷之處,真正有問題的是「這裡有多產的黃金沃土供人拓墾」和「這裡有無窮的原野給遠來的移民」這兩句。
今年 10 月初,醫學期刊《刺胳針》的通訊欄出現一則訊息,略謂,先前期刊編輯曾提出,原住民族的自決權是其健康的根本,通訊作者為了佐證這一點而來信,指出巴西境內的原住民情況危殆,缺乏醫療資源再加上政府不作為的結果,巴西原住民染疫後的死亡率高達 3%,令人興起瘟疫是否被當成打擊原住民手段的懷疑。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個典故放在全球原住民身上也很恰當。大家都知道,過去南美洲的金山銀海被西班牙征服者所覬覦,南美洲的原住民就成了懷璧罪的罪人。這裡的鋰礦就是新時代的金山銀海,正從玻利維亞原住民的土地上迅速流失,而原住民既不曾同意開礦,也不曾受惠於外界的採礦活動。
俄羅斯聯邦政府以對抗極端主義為由,對北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原住民人口採取嚴格的登記管理。此外,俄羅斯的政策要求原住民自證存在,由於堪察加半島的阿留特人(Alyutors)無法證明自己的存在,自 2010 年起,俄羅斯已不再承認堪察加阿留特人為原住民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全民原教不僅是一個政策,更是一項落實的使命。透過相關課綱的制定以及教師知能增能學習,將原住民族的教育議題融入學習課程,並協助學生、教師學習原住民族教育。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邀請「全民原教推展系列」,瞭解原住民自媒體與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自主發聲突破微歧視。不管是站在人前對大家自我揭露講故事,或是帶著都市長大的原民孩子回部落種小米,這些都是原住民青年努力讓更多人認識、建立認同、營造理解的過程。
Thumbnail
最近在Threads逛逛,看到原住民生遭受學校裡的歧視,實在讓人心疼。一個讓內心有良善想法的孩子,卻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總覺得不公平不平等,希望這些遭到歧視的孩子,能夠堅強面對,也希望整個社會能夠對這個問題有所改變。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全民原教不僅是一個政策,更是一項落實的使命。透過相關課綱的制定以及教師知能增能學習,將原住民族的教育議題融入學習課程,並協助學生、教師學習原住民族教育。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邀請「全民原教推展系列」,瞭解原住民自媒體與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自主發聲突破微歧視。不管是站在人前對大家自我揭露講故事,或是帶著都市長大的原民孩子回部落種小米,這些都是原住民青年努力讓更多人認識、建立認同、營造理解的過程。
Thumbnail
最近在Threads逛逛,看到原住民生遭受學校裡的歧視,實在讓人心疼。一個讓內心有良善想法的孩子,卻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總覺得不公平不平等,希望這些遭到歧視的孩子,能夠堅強面對,也希望整個社會能夠對這個問題有所改變。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