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理論與實務的差異(延伸版・中)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戰略的本質是最純樸的思維,『怎樣去做好一件事』。」越是沒有第一線經驗的,越會規畫「完美無缺」的計畫,但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事情,你沒做過根本不知道,這在戰略上統稱摩擦;每一個你預想中大概知道,但實際上總會出點小錯的,通通都是。
中篇,來談一下理論與實務的差異,致命的錯誤都出現在哪裡,以及該怎樣去解決。
理論是人類經驗的總承,所以我們從小讀書,像是學好數學跟物理,日後當建築師蓋房子,才不會蓋垮。但傳統的老師傅難道不會蓋嗎,人家沒學歷不是也蓋出很棒的房子?
對,如果這是幾層小樓房,那麼純經驗是絕對沒問題。但若是20層大樓、摩天大樓呢?你得要數學跟電腦輔助,還要有機器幫忙,不然每層樓都差一點點,整棟樓就垮了。但建築師會因此,必須要去學怎樣攪和水泥跟綁鋼筋?那倒是不用,只不過好的建築師不會去瞧不起現場師傅,有經驗的也會分師傅的功夫好或是不好。

忽略基礎、錯置目標

人類社會太複雜了,但許多理論建築在很古老的案例上,這導致學生常常不曉得,「現代的狀況已經複雜到很扯」。像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用製造針的工廠當作例子,解釋分工合作等等的差異,你認為這案例可以直接套用在2021年,現在所有的大小工廠,無論他是傳統還是科技業?
絕對不行。
只有分工的概念可行,其他的幾乎都不能用。因為每道工序都有前後,每道流程都有好幾個相關的因素,合起來就是幾十個因素會讓製造過程延遲。
單純製造針的工廠還好解釋,原料好不好、工人敲打的技術好不好、檢查品管的人眼睛好不好。但在機械化工廠下,扣除技術人員熟練度,更多的是你要知道怎麼修機台,而即便最簡單的機台,都有許多齒輪、簡單機械、滑桿曲柄結構在其中,你已經不能隨便徵一個人,就能輕易地操作機台與維修。
當各種專業程度提高,學校教育就會出問題,我們現在的義務教育,在職業需求上,大致來說是為了應付工業時代初期。隨著工業技術進步,我們使用大量機器,消弭人為的不可靠,為了節省訓練時間,由學校統一教基礎。像是200年前職業學校的學徒,學習實習再久,出來後還是要跟著學敲敲打打,抓那個力道感覺。工業化到現在,越能大量生產的機器,就越可以統一施力跟時間,做出均一化、標準化的產品。
機器越複雜,就有越多環節可能出錯,更換的零件也有常換跟不常換(有車的人去想就通)。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可能在機器當機的瞬間,就知道是哪一個部位的哪一個零件要換掉還是修理?不可能。所以在學校,會學基本的檢測流程跟順序,機台商會出一本超厚的問題手冊,要求你一道道程序去檢查。
你說,這有什麼問題?
沒有,只是要各位理解,也應該可以理解,除非你有超久的經驗,不然遇到不熟的機器出錯,你就只能依照順序去檢測。這個順序通常是較有經驗的廠商,知道哪些東西是容易出錯的環節,照本宣科依序去排除障礙會「最快」。這個「最快」是平均值,專業的維修人員都知道,通常哪些地方容易壞,所以依照檢測流程去跑,整天下來維修效率會最大。
但有沒發現,常常有瞎貓碰到死耗子的客戶,自己隨便檢修就給你抓到錯誤,然後就認為那些維修人員都很蠢,幹嘛一步步來?還蠻多的。但廠商不會特地為了這種客戶,制定一種可以精準猜到障礙出現在哪的規範。
筆者要說的是,這在戰略上,叫做減少摩擦,也就是降低反應時間。確實偶爾會有運氣不錯的情況,但戰場上有成千上萬士兵,如果99%的士兵依照標準流程作業可以做好,那就沒必要因為那1%的特例,就把整套改掉,覺得必須完美。

理論成立要有各種現實條件

政策的制定,在戰爭上常看到,目標往往是怎樣讓損失的時間最少,因為一旦失去時機,就可能輸掉整場戰爭,為了省錢或是增加一點效率,最後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沒有。其他的政策,若沒有那麼在乎時間,就要看是哪些因素;有些很在意投入資金的損失,時間反倒還好,有的重視平衡看待效率,就得列出一個目標。
學戰略的都清楚,你很難兼顧各種因素,在戰場下都有時間壓力,有一好沒二好是常態。那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些無法預期的摩擦,並降低摩擦帶來的損失?
「做好一切可以的準備,堆放大量的物資、更多的士兵、強大的火力,充足的訓練、充分的保養,足以應付所有的威脅。」
沒有什麼奇計鬼謀,也沒有各種精妙的戰術,更不會出現許多高風險的作法。你會覺得有,那是因為這種特例太過耀眼,以至於平實但穩健的作法被忽略,而更因為特例往往帶來豐碩的成果,讓你忽略了失敗的風險。
不用懷疑,為何活越久的人越保守,因為不這麼做,整體的失敗機率最大。
然後有人要反論,說不冒險怎麼會有突破,沒有追求理念,怎麼會有更多的進步?
同學,我認同你的理念很好,但你得先確定「你的理念是理論」,理論是人類經驗的結晶,多數都有前置條件,例如想要推動良好的生活習慣,短時間要有效就得布置大量的警察人員取締,配合衛教人員的宣導,長時間要有用,就得要在學校義務教育中推廣。
很簡單不是?那筆者到底在胡扯什麼?別急。
你哪來那麼多的警察、衛教人員?警察還可以說,臨時雇人上街應急,衛教需要事前教育,你有多少場地、設備、教材、教師,每天可以訓練幾個足以宣教的人?學校教育,你得先要蓋學校,有充足的教師,良好的教材。
完了?還沒。
學校教育要有效,就要確保義務教育可以涵蓋絕大多數的人,所以你要蓋幾間學校?來不及的要先徵用哪些空間做為教室,合格教師數量夠嗎?去看看中南美跟非洲,教育計畫會成功,幾乎都是克難中去做中學、做中改,從錯誤中成長,沒有一個是蓋好學校大樓,聘請頂尖教師,就會水到渠成的。
筆者的意思是,你的理念之所以像一回事,並非是你有特別於常人的思維,更不是說這理念的人有獨到之處,不然我們拿科幻作品當作圭臬,豈不是更美好更完善?你也知道這太扯,那為何「你肯定現在提的理念就不扯」。
理念是基於某種理論,理論基於人類的經驗跟事實,就像你不可能要一個連車床都沒有的國家,自產精密兵器一樣。就算你知道現代精密兵器超棒,但就是生不出來啊,講再多有屁用。人類的歷史都是先求有、再求好、繼而求完善,反過來做的全部都失敗。
理論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在滿足條件下會成立。新手看到理論,會驚訝理論強大的說服力,跟普世通用的原則,老手則是會去想,要達到理論可行的地步,需要哪些條件配合,投入多少資源跟時間才能做到。

理念的精采,往往忽視理論的適用性

而理論往往為了要具有說服力,解說的講師不想砸招牌,會刻意的避開失敗的案例,強調成功的範本,這在各行各業上也很常見。多數很棒的理念,幾乎都是基於這種適用性不完整的理論,也因為不完整跟定義不清,才能讓人目眩神迷,認為真理就在其中。
多數很棒的理念,幾乎都是基於忽視理論的不完整、適用性,才能讓人目眩神迷
讀者可能有點困惑,不大懂這個意思,筆者這樣解釋一下:
你會不會用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去解釋宇宙所有的道理?當然不會,但你也必須承認,在地球上幾乎每個角落,牛頓定律都可以適用。然而這也代表,即使可以解釋一切,也幾乎沒有任何實務上可以整套運用:你去跟設計師說,光憑牛頓定律就能設計出完美的車輛,大概會被踢出去。
這不是理所當然?不不不,那是因為這是理工科的東西,原子分子不會因為你的喜好,就改變自己的物性化性。換成社會上的原子,每一個活生生的個人,你又怎能用一套理論,認定每個人就是這樣行動跟思考?
你真的覺得,投票出來有1000萬人反對你的理念,所以這1000萬人都該去死,應該要送到集中營滅殺?如果票開出來是1000萬對1萬,你可以說這是極少數人不予理會;1000萬對10萬,還是可以說少數人;1000萬對100萬,繼續說這是少數人。但1000萬對1000萬呢?
「我的理念必定較優,其他1000萬人不是我同胞,我們應該要立法把他們都送去滅絕營。」
人家如果有槍,絕對會把你幹掉。
走到這步,已經不是理念,是偏執。你的實務解決方案,說穿了就是毛澤東那套,毛澤東嘴巴也講民主自由,你信?
偏執的第一步,是把反對者都當智障,只有你最聰明。溝通不是單向,說服不是打臉,目標有分成長短,你總是要做區分,人的一生都在做各種區分。
你得面對現實。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0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越接近現代,兩個技術相近的先進國就越不想要依靠戰爭,尤其是動用陸軍決勝負。更會想要採取其他手段,破壞敵方的後勤管理,甚至是民間組織。陸軍這個最終手段,在現代越來越像是一種備而不用,用在恐嚇意味較大的地方。
上週在臉書提到一些理論跟實務的東西,得到不少回響,但看看各位朋友的回應,似乎不少人沒抓到那個點,所以拆上中下三篇來好好談談。
動用陸軍,規劃其進攻防守戰術的部分,這「通常」是一場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依靠使用陸軍達成政治目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卻在近年中被嚴重忽略,甚至因為非政治目的而被稀釋掉其效果。
這短篇系列最後一個,稍微提一下日本。要理解日本在地緣戰略上的關係並不難,請參考從日清甲午海戰、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就好,日軍的進軍路線,在太平洋上的方向,往東南亞的方向,基本思維到今天都沒有變。
地理不僅只是限制,還會形塑戰略手段,影響戰略家的心靈。用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來說,就是坦克不能潛水、軍艦不能上陸、戰機總得起降。你無法設想整隻裝甲部隊開過台灣海峽,設定萬噸驅逐艦沿著大漢溪開到石門水庫前,每一架戰機都可以無縫接軌控制整個天空。
你怎樣確認中國的弱點?去看他們對內宣傳就好,凡是說自己超棒,例如近年的一帶一路跟內循環經濟,就可得知根本沒這回事。自好望角後陸權就沒有內陸經濟超越海洋的可能,除非發明某種反重力技術,不然物理之壁就在那。 E 前兩周的文章提到,中國其實整套戰略都是守勢為主,這實在是不得已的做法,許多人尤其台灣民眾,對
越接近現代,兩個技術相近的先進國就越不想要依靠戰爭,尤其是動用陸軍決勝負。更會想要採取其他手段,破壞敵方的後勤管理,甚至是民間組織。陸軍這個最終手段,在現代越來越像是一種備而不用,用在恐嚇意味較大的地方。
上週在臉書提到一些理論跟實務的東西,得到不少回響,但看看各位朋友的回應,似乎不少人沒抓到那個點,所以拆上中下三篇來好好談談。
動用陸軍,規劃其進攻防守戰術的部分,這「通常」是一場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依靠使用陸軍達成政治目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卻在近年中被嚴重忽略,甚至因為非政治目的而被稀釋掉其效果。
這短篇系列最後一個,稍微提一下日本。要理解日本在地緣戰略上的關係並不難,請參考從日清甲午海戰、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就好,日軍的進軍路線,在太平洋上的方向,往東南亞的方向,基本思維到今天都沒有變。
地理不僅只是限制,還會形塑戰略手段,影響戰略家的心靈。用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來說,就是坦克不能潛水、軍艦不能上陸、戰機總得起降。你無法設想整隻裝甲部隊開過台灣海峽,設定萬噸驅逐艦沿著大漢溪開到石門水庫前,每一架戰機都可以無縫接軌控制整個天空。
你怎樣確認中國的弱點?去看他們對內宣傳就好,凡是說自己超棒,例如近年的一帶一路跟內循環經濟,就可得知根本沒這回事。自好望角後陸權就沒有內陸經濟超越海洋的可能,除非發明某種反重力技術,不然物理之壁就在那。 E 前兩周的文章提到,中國其實整套戰略都是守勢為主,這實在是不得已的做法,許多人尤其台灣民眾,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直覺和生活常識非常有用,但缺乏知識的直覺會欺騙你。」 「Google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是,在沒有數據之前不要輕易給出結論。」 「有些事情讓你放棄掉生活中獲得的直覺,是千難萬難。」 「有一點經驗的工程師都知道,任何產品的性能都有一個物理上無法突破的極限, 這個極限並不需要等到工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的理論,讓研究者理解這些理論在研究的應用及其意義。說明了分析型理論、解釋型理論、預測型理論、解釋與預測型理論、設計與行動型理論,以及使用理論時的考量和如何使用理論進行研究的五步驟。
人生中,戰術成功而戰略錯誤的情況很常見,卻極具風險。短期成功可能讓人忽視長遠目標,導致最終失敗
Thumbnail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介紹了「工程設計流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決策法,這是一套要求人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以下幾個步驟:明確界定問題、蒐集資料、提出解決方案、討論選擇並透過持續的實驗找到最好答案。其實這個
Thumbnail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說明:我們可以透過訓練自己用機率思考的方式,做出更好的選擇。機率思考即是設想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在腦中同時想著各種相互衝突的情境,並推估各種情形發生的比例,就可以比較準確無誤做出預測,並選擇較適當的方案。 除了機率思考之外,另外我們還需要學會「假設」,透過正確假設
Thumbnail
在選大學校系,甚至是選擇職業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關注產業前景跟工作報酬,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你的熱情在何處?如果沒有熱情,連持續學習該領域都顯得困難,又要怎麼做到在產業中競爭呢?不是別人做的工作看上去好就是好,自己過得好與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也無須和他人比較。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直覺和生活常識非常有用,但缺乏知識的直覺會欺騙你。」 「Google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是,在沒有數據之前不要輕易給出結論。」 「有些事情讓你放棄掉生活中獲得的直覺,是千難萬難。」 「有一點經驗的工程師都知道,任何產品的性能都有一個物理上無法突破的極限, 這個極限並不需要等到工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的理論,讓研究者理解這些理論在研究的應用及其意義。說明了分析型理論、解釋型理論、預測型理論、解釋與預測型理論、設計與行動型理論,以及使用理論時的考量和如何使用理論進行研究的五步驟。
人生中,戰術成功而戰略錯誤的情況很常見,卻極具風險。短期成功可能讓人忽視長遠目標,導致最終失敗
Thumbnail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介紹了「工程設計流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決策法,這是一套要求人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以下幾個步驟:明確界定問題、蒐集資料、提出解決方案、討論選擇並透過持續的實驗找到最好答案。其實這個
Thumbnail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說明:我們可以透過訓練自己用機率思考的方式,做出更好的選擇。機率思考即是設想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在腦中同時想著各種相互衝突的情境,並推估各種情形發生的比例,就可以比較準確無誤做出預測,並選擇較適當的方案。 除了機率思考之外,另外我們還需要學會「假設」,透過正確假設
Thumbnail
在選大學校系,甚至是選擇職業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關注產業前景跟工作報酬,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你的熱情在何處?如果沒有熱情,連持續學習該領域都顯得困難,又要怎麼做到在產業中競爭呢?不是別人做的工作看上去好就是好,自己過得好與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也無須和他人比較。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