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工作】編劇寫作像球賽,團隊打球容易贏

攝:eric
攝:eric
老婆生了小孩之後,才發現「坐在那邊想寫東西寫不出來」是一種奢華的享受,育嬰的甘苦大概想都不用想可以寫一本書吧,就像聊當兵可以聊七天七夜不停歇那樣。而最劇烈的變化,莫過於編劇寫作的時間被壓縮,沒時間是一回事,但被嬰兒搞到毫無專注力和體力才是重點。
但這也讓我更認識編劇工作的本質——寫作者需要團隊合作。
我們負責的是公視的某部劇集開發,礙於合約就不會多揭露具體內容,但我希望能多分享我們的工作方式,讓對這個產業有興趣的作者,也擁有更多角度看待戲劇創作。 一部戲並非拍攝時才是團隊合作,從劇本創作就開始了。和一般寫作最大的差別,我認為是要很早就拆除「寫得好或不好」的自我評判,因為沒有標準答案的作品,最終成敗是決定在可容納的觀點、深化的潛文本是否足夠,這部分如果有三個腦袋一起運作,高機率可能比一個腦袋來得好(前提是要有默契和溝通的充分磨合)。 劇本開發階段,通常會有一位開發製片(製作人)加上一至三位編劇,而最主要的編劇頭就是編劇統籌。開發製片負責對外的田調聯繫、資方意見搜集與溝通,對內會引導會議紀錄、進度審核,是劇本是否能和拍攝接軌的靈魂人物。而編劇統籌和編劇,就很單純負責故事文本,只是統籌更需要有溝通和整理的能力,因為「改稿」才是編劇工作的重點,好的統籌可以從一大堆的內外意見中,判斷出什麼該改,什麼該堅持,什麼又該改一種方法堅持。
攝:eric
從故事大綱初稿、萬字總綱、分集綱一直到分場大綱、最後劇本,各個階段產出前後,都會經歷團隊討論,而鐵律就是「初稿絕對是不能交的」。因為每次丟出新的想法在新的階段,套句製作人說的,就是剛出泥土的蘿蔔,必須要刷洗、拔雜草,讓這些點子能清楚得被擺在架上,你去買菜根本不會想買泥土都沒洗掉的那包對吧?若沒經過整理,你的東西會看起來都是毛病,但如果洗乾淨,你哪邊撞缺一角很明顯,至少資方、客戶才能輕易挑出你需改進的地方,其實對開發過程是好的。 對於編劇團隊內部來說,這過程就是修錯字、試換段落、改細節動作、對白,用以強化角色設定,角色就像我們人類是立體的,除非是非常有經驗的大師,否則在初稿就把人捏完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整個開發過程,前期會有較多獨自閉門造車的工作,你必須深化自己的觀點,必須仔細思考田調對象給你的衝擊,然後轉化自己的生命經驗,最後變成一兩個情節點子,再放進劇本,交由團隊審視這些點子是否行得通。如果越有經驗,那麼命中率越高,但像我入行沒超過十年的年輕編劇,有十個點子在團隊審核時有兩三個能用的,就算還可以了,所以整個被推翻重寫,是非常常見的事,畢竟一部戲服務的TA是廣大的觀眾,一個人的視野真的會有很多的限制。
到了一個階段後,會開始密集的進入圖像式團隊討論。上面照片是我開過最有趣的編劇會議,我們把所有場次用logline簡述的方式寫出來,各主線、人物分色處理,一目瞭然,該如何補強人設、重組敘事線、以及往後寫要有什麼大變動,靠著兵推演示,沒有解答也會理出點頭緒。
有些團隊是用整面牆的白板,我去過國際橋牌社的公司,那面牆可說是相當壯觀,總之各種方式都是為了把一條條複雜的劇情線攤開來檢視,人性是相當複雜的,如果你的角色設計前後不一致,往往可在這些過程看出問題(但是不一定能被解決就是了),而團隊合作最大的好處,就是其他人會抓出你覺得不是問題的東西,編劇也是人,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盲區,有時觀眾會覺得奇怪違和的細節或對白,小則干擾、大則出戲,就是這些盲區在編劇階段沒有被抓出來。
畢竟這篇不是教學文,只是分享對我職涯有幫助的經驗,我知道也有那種完全獨立作業靠自己狂寫和溝通就能搞定客戶的鬼才編劇。但自從我變成一個奶爸後,完全理解自己有多不足,所以像這樣團隊合作與分擔的工作形式相當適合我,趕稿這件事,從地獄已經變成我的天堂,我也相當感謝我的製作人和編劇夥伴,讓一向習慣悶著頭寫的我,開始相信團隊寫作的價值,之後再分享更多有趣的創作經驗。
#編劇日常 #戲劇孵育 #團隊合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