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part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良因法師—台灣南投淨律學佛院
再來心一境性。什麼叫(心一境性)呢?就是說讓心在一個境界上專一地安住,而且是相續地安住,叫心一境,心中保持一個境界的特性。心一境就是說,像佛號,就是一個境界,很單一的一個境界,你在這個很單一的境界當中安住著,慢慢你就得定。專一,而且不是短時間的專一,是長時間的、相續的專一,所以要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
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發的另外一張表《總說心一境性》。我們可以把(心一境性)的這個重點,以上面的這個表來做個總結、來做個歸納。
心一境性)它的基本定義就是讓我們的心在所緣境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專一地安住而且是相續地安住。我們今生修止的時候,或者說你修念佛法門修止就是要達到這個目標。修學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是要讓你的心漸漸地達到這樣的目標。而不是說你一天佛號一萬聲就了了。那個一萬聲只是一個方法,透過這個方法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你的心一境性。
怎麼樣達到專一相續安住的一境性呢?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專注,第二個放鬆。專注,就是說你在這個境界上要鎖牢。就像古人說的(如貓捕鼠)。就像你看這個貓要抓老鼠,它就在這個老鼠洞外面守著不動,可能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或者更久,就守著不動。然後等到老鼠一出來,就一下撲上去。那這是專注。
怎麼樣達到專注的重點呢?就是第一個正念,第二個正知,這兩個重點。什麼叫做正念跟正知呢?
正念就是說你心中的所緣境,要很清楚分明地顯現出來。
我們還是以拿念佛這個事情來說。你念佛的時候,為什麼我們前面要出聲念?為什麼我們要出聲念呢?因為前面就是要取相,取這個相狀。我們先講這個,比如說我們觀這個佛像好了。我們看這個佛像,比如說我們觀這個佛像,以這個佛像做所緣境。看佛像的眉毛長什麼樣子,然後眼睛閉起來想像:佛像眉毛長什麼樣子;眼睛是什麼樣子,閉起來想:眼睛是什麼樣子。
或者我們修白骨觀也是一樣,前面放個白骨的照片,然後我們那時候會說:(觀想左腳大拇指的第一個骨節那個地方的肉膨脹、破裂,第一個指節的骨頭露出來。)那第一個指節長什麼樣子,當然你首先看看照片裡面或者模型裡面,這個左腳大拇指第一個骨節長得什麼樣子,再就很專注、很放鬆的情況之下去看,看這個長什麼樣子。看了之後,眼睛閉起來觀想:左腳大拇指的肉膨脹、破裂、骨頭露出來。
這個叫(取相)(取著的取,相狀的相,取相)。這個取相之法是成就正念的方法。所謂正念,這個地方正念解釋就是說,你的所緣境要清楚分明地顯現出來,為什麼能夠清楚分明地顯現出來?就是因為你取相。

我們剛剛講白骨觀跟觀佛像,現在回到念佛。在修念佛的時候,你也是要取相,就像觀那個白骨一樣,要取這個相,而取相要怎麼取呢?就是口誦耳聽——嘴巴念,耳朵聽回去。你看我們在一支香的時候,前面是六字轉四字,然後四字的時候越念越快、越念越快——前面出聲念這個時候就是為了取相,取這個佛號聲音的相狀,口誦耳聽。取相之後呢,最後煞板,改成默念。
煞板默念的時候,因為前面有取這個相,你這個時候心中就去回憶。心中默念佛號,默念佛號的時候就回憶,剛才你嘴巴出聲念耳朵聽回去的那個相,回憶那個相,然後繼續綿綿密密地,或者配合呼吸、(三三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心中的聲音不是嘴巴的聲音,嘴巴頂多稍微動一動,金剛持,但主要是心在念。
那這個時候心念能夠很清楚,就是因為前面在出聲念的時候,你有去專心地做心念口誦耳聽。嘴巴念耳朵聽,印到心中。你有專心做這個事情,所以後面在止靜的時候,你就能任運,繼續在你心中產生這個相,然後綿綿密密地念下去。那相反的,如果說很多人一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邊打妄想打得滿天飛,那這個時候沒有達到這個取相的功能的時候,等到一止靜靜下來,不是昏沉就是散亂,不是散亂就是昏沉。
然後你活著的時候是這個樣子,你也不要奢望在臨終的時候,在大眾圍繞助念之下突然產生奇跡,奇跡出現了:正念正知,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這是不可能的。如是因、如是果,沒有這個因,不會有這個果。尤其在臨終正念更薄弱的時候。你現在都做不到,你臨終正念薄弱的時候,真是百感交集,你可愛的眷屬、可愛的財富要分離的時候,百感交集,那個時候要產生專注,更是不可能的!
所以像有的人有的團體都會強調:這個助念多麼地神,一助念之後每個人都是瑞相,頭頂發熱啊、往生淨土啊,甚至平常沒有學佛的,甚至沒有修行的,都能夠在他們助念團助念之下,就能夠瑞相:全身柔軟、頭頂發熱、往生淨土——那這樣子佛陀就不用講其他法門了,佛陀就告訴你一個助念法門就好了。我們也都不用出家了,該幹嘛幹嘛,然後到最後臨終的時候,找那個助念團來,這個時候就助念。然後他們說他們很恭敬地跪著旁邊求啊、求啊,所以阿彌陀佛就來啦,來接引他……這是很荒唐的事情啊。阿彌陀佛需要你求嗎?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他想度你的心比你想要祈求他的心還強得多、比你想往生的心還強得多。所以現在的人就是很可憐、就是很顛倒,等到到時候去哪兒都不知道。
所以就是說我剛才講,取相才能夠產生正念。前面的心念口誦耳聽——取相。
這個是正念,正念就是說,讓你的心中佛號很清楚,所緣境很清楚。但我們剛講,這個專一還不夠,專一的安住還不夠,必須相續的安住,相續的安住的方法就是第二個,正知。
第二個善巧,正知。正知就是說你的心要不斷不斷的檢查,你的這個所緣境還在不在?大多數的人念佛都是趕著這個數字,一天三千、五千、一萬,念完,了事了,對自己有交代了,對阿彌陀佛也有交代了,好像就是可以決定往生一樣。事實上,你如果沒有正知去不斷不斷檢查的時候,你就是習慣性地念佛,念佛當中夾雜著妄想,妄想當中夾雜著念佛。你活著的時候就是這樣子,你臨終的時候也是這樣子。而且你在臨終的時候,是妄想多、佛號少。
所以正知的培養就是現在開始要慢慢訓練。就是說我們每天有每天固定的念佛的功課的同時,你也要常常去檢查你心中的佛號還在不在?而且你這樣常常檢查的時候,常常檢查,當你有妄想快生起來,或者昏沉快生起來的時候,你馬上就能夠轉。就不會像以前,念佛念了半個小時,妄想也打了半個小時,就不會了。這個時候妄想稍微起來,你看到,你不會隨著它轉,它自然就沉澱下去。過一陣子妄想又來了,你又不隨它轉,它又沉澱下去。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剛開始的時候是心動得很厲害,慢慢慢慢的心,妄想起伏的頻率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到最後就得到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各位有沒有聽說誰打麻將打到入定的?不可能的事情!或者有的人他說(我看電視、看電影,可以看一天、一看一個晚上),這個叫做定嗎?這個不是。因為這樣子的所緣境它是渙散的,第一個;第二個,這樣子的所緣境會帶動你內心的貪嗔癡,不管打麻將也好、看電影看電視也好,會帶動你內心的貪嗔癡,那這個都會影響內心的寂靜。
各位有沒有聽說誰打麻將打到入定的?不可能的事情!或者有的人他說(我看電視、看電影,可以看一天、一看一個晚上),這個叫做定嗎?這個不是。因為這樣子的所緣境它是渙散的,第一個;第二個,這樣子的所緣境會帶動你內心的貪嗔癡,不管打麻將也好、看電影看電視也好,會帶動你內心的貪嗔癡,那這個都會影響內心的寂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好了,各位可以再聽聽我在《小止觀》裡面講的內容。《小止觀》熟悉了以後,你就可以聽我講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那個是算高級部,高級的禪修方法。但《小止觀》一定要熟悉,不要急著說我就要聽《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我要直接聽《摩訶止觀》。基礎很重要,基礎不夠的話聽了很多,都是很玄的。
問:請問師父,拜大拜比拜小拜效果好嗎? 像我師父,反正我親近過的這些顯教的大德,基本上到老來都在拜佛。我師父也是到老來還在拜佛,都是不斷。 所以小禮拜有它的好處,它不費力,當然你方法要對。我師父教的視頻,和我教拜佛的視頻,各位可以參考一下。
問:法師慈悲!聽法師的課很受益,完全顛覆自己盲修瞎練的學習方向。對於法師講解的修行方式等感覺非常契機,可否請法師慈悲,撥冗按排再到精舍,多教導我們? 問:睡覺前靜坐四十分鐘後,能馬上睡覺嗎?
問:請問若昏沉不幸已成為習慣,如果較有效地對治 所以你如果說打坐習慣性昏沉的話,你先不要坐,或者不要坐那麼久,比如說你坐個十分鐘、十五分鐘,覺得不行了,你就是很誠懇地面對自己,我就是不行了,就起來拜拜佛,或者經行。或者你現在以拜佛或者經行為主,累了之後再稍微坐一下,坐得覺得精神快要不好了,就趕緊起來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好了,各位可以再聽聽我在《小止觀》裡面講的內容。《小止觀》熟悉了以後,你就可以聽我講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那個是算高級部,高級的禪修方法。但《小止觀》一定要熟悉,不要急著說我就要聽《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我要直接聽《摩訶止觀》。基礎很重要,基礎不夠的話聽了很多,都是很玄的。
問:請問師父,拜大拜比拜小拜效果好嗎? 像我師父,反正我親近過的這些顯教的大德,基本上到老來都在拜佛。我師父也是到老來還在拜佛,都是不斷。 所以小禮拜有它的好處,它不費力,當然你方法要對。我師父教的視頻,和我教拜佛的視頻,各位可以參考一下。
問:法師慈悲!聽法師的課很受益,完全顛覆自己盲修瞎練的學習方向。對於法師講解的修行方式等感覺非常契機,可否請法師慈悲,撥冗按排再到精舍,多教導我們? 問:睡覺前靜坐四十分鐘後,能馬上睡覺嗎?
問:請問若昏沉不幸已成為習慣,如果較有效地對治 所以你如果說打坐習慣性昏沉的話,你先不要坐,或者不要坐那麼久,比如說你坐個十分鐘、十五分鐘,覺得不行了,你就是很誠懇地面對自己,我就是不行了,就起來拜拜佛,或者經行。或者你現在以拜佛或者經行為主,累了之後再稍微坐一下,坐得覺得精神快要不好了,就趕緊起來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