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社交平台興起,這代表你可以決定讓每個人看到不同面向的自己,你可以有許多不同展現自己的方式,在職場上的關係也是如此,到底要不要和同事成臉書好友?到底同事能不能是朋友?沒有標準答案,其實都是自己決定自己的人際界線。
最近因為一些新興的社交平台不熟悉,請教我的姪女,姪女是九年級生,成長在網路如同空氣存在般的年代,看著她輕而易舉的操作著,我趕忙把步驟都記下來,我忍不住問她:「你的IG為什麼有三四個帳號?」她一副稀鬆平常的說:「有不同的po文內容啊!我可以決定讓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我啊!」這讓我想起上週六參加活動時,曾經提到的話題:同事到底能不能當朋友?到底要不要在臉書中加同事?到底和同事要保持怎樣的距離?
以上的答案都是:看人啦!自己決定自己的人際界線。
我的原則是不加同事、客戶以及供應商為臉書好友,避免不必要的困擾,但不是只有臉書好友才算朋友啊!職場上建立工作關係是必要的,但也可能衍生出私人情誼,工作以外的情誼順其自然發展,可以適時為冰冷的工作關係加入一點溫度,可以有助於彼此互動。
我的臉書帳號向來有個原則:不加同事(現任或前任都一樣)、客戶、供應商。即使受到邀請,我都會如實告知並且婉拒,雖然有人認為臉書是個很好建立自我品牌的平台,但對我來說,這就是個比較私人領域的生活樣貌,工作上有工作上的樣貌,一定有所差異,而聽過太多臉書截圖案例,都在職場上引起軒然大波,幾乎九成五都只是因為工作上一時情緒的話語PO文,就被過度解讀,人都是有情緒的,壓抑會導致身心失衡,偶爾在個人的平台上埋怨也是屬於正常,但不能去期待每個人如何去解讀訊息,曾經我的文章被轉載時,就出現過正反兩面的評價留言,編輯告訴我別太介意,我只說這些人我都不認識,他們想怎麼反應留言,只要不人身攻擊其實我都尊重每個人話語權,而我只是經驗分享,不必在乎這些陌生人的評價。同樣的,在職場上,人多必定嘴雜,總有人要過度解讀,但也總有人會稱讚你,為了這些紛擾影響自己的生活品質,對我來說,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畫出一定的距離界線,杜絕亂源。
但我的臉友中有小部分是很早期工作的同事,之所以成為好友名單,一來是因為我已經完全離開該產業領域,不會有利益衝突或是流言蜚語,二來這些同事們在先後離職後,彼此仍有聯繫互動,這個時候就從同事關係延伸為朋友關係,所以當然是好友名單啊!那難道我和現任同事或是供應商就不是朋友了嗎?不是臉書好友才能算是朋友,以前我會刻意避開公司同事的聚餐,但我發現這樣的距離太遙遠冷漠,後來我開始參加公司活動,即使頻率不高,但或多或少融入團體,又或者偶而跟同事閒聊時交換彼此的生活瑣事,知道同事們偏好的休閒活動、大概的家庭狀況,從不同的面向認識一個人,包含與客戶間的互動也是如此,除了公事之外,也會適度了解雙方的生活,單純的工作關係太冰冷僵化,生活樣貌會讓彼此的關係多了一點溫度,維持更好的互動。
職場上當然必須以建立工作關係為主(怎麼建立工作關係可以參考
https://vocus.cc/article/601ac1c4fd89780001d28fe4 ),但也可能衍生一些私人情誼,這部分對我不必刻意發展且必需注意維持一些距離是最好的方式,因為說不準哪天你成為同事上司,或是同事成為你的上司,公私情誼不是每個人都能分得清楚,我曾經一任上司就是我的好朋友,當初他引薦我進公司時,我們很有默契的在公司不提我們的友情,因此除了主管知道,其他同仁並不知曉,曾經我申請假期沒注意公司規定,希望他能通融(事實上他願意也是可以),但他拒絕我,對每個下屬一視同仁是他身為主管的職責,而對我這個朋友的不例外,一來維持他的主管權威,二來某種程度也讓我避免流於走後門之類的流言,一但有這樣的話語,我在公司所有努力得來的績效都會被質疑是靠關係而非靠能力爭取的,所以私人情誼要怎麼建立就順其自然,要如何確保公私分明,得兩人有同樣的想法。
職場上衍生出工作以外的私人情誼,最麻煩的非伴侶關係(男女朋友或是夫妻,不倫關係則是能避就避)莫屬,這不難理解何以許多公司的潛規則中都反對辦公室戀情,我對於辦公室戀情沒有任何意見,即使我個人是避免這樣的關係發生,看過很多慘烈的案例,也看過很多happy ending,我只能說不同部門可以降低衝突,也不會總是覺得時時刻刻都面對同一個人,而不是直屬上司下屬關係也可以避免公私情誼混在一起當個人媒體平台越來越多,代表你可以選擇更多展現自己的方式,社交媒體上的樣貌都是其中一部分,要展現幾分真實由自己決定,要呈現怎樣的形象也是自己塑造,就像在職場上一樣,只有自己才能決定成為怎樣的職場工作者,工作關係以外的關係,自己決定吧!
#海邊小鎮的工作日誌之關係自己決定
#我雖然邊緣人但有時候也會融入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