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演講速記】年鑑史學到泛年鑑的今日,「史學」始終航行未肯定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講題:年鑑史學與新文化史:後國族史書寫與問題反思
講者:秦曼儀 副教授 (臺大歷史系)
演講日期:2021/04/08 (四)

一、講演內容摘要

整場演講分成兩個層次;一者藉由政治事件與歷史書寫的脈絡,試圖爬梳與定義出,講者所師承的年鑑史學為一「後國族書寫」;二者藉書籍史到閱讀史的研究取徑轉向,見年鑑史學對歷史概念、研究方法上的問題意識化。最後則延伸思考:年鑑史學後續如何反藉其自反身性之力,意識到限制,同時突破不可能的「未竟之地」。
前者可大略以年鑑史學成為學術主流為分界,此前主要以浪漫主義、高度政治化的軍事政治的「事件史書寫」為主;而後(二戰前開始)始有學術邊緣的研究者,開始反思這類的書寫,並嘗試以新的問題意識叩問歷史的面貌。「年鑑史家以『問題史學』取代『敘事(故事)史學』」,在高度政治象徵的法蘭西國族史書寫面前,企圖以提問與詮釋之姿,思考更廣泛的「總的歷史」(注1)。一如布洛克在《史家的技藝》所云:「歷史是一門人類活動之痕跡的知識」,「痕跡」一詞宣示著歷史並非靜止一瞬的攝像,而是建構位移的動態。隨後年鑑所主導的「後國族史書寫」,同樣也可以視為是擴張對「總的歷史」的概念想像上的位移,在研究方法上也不斷開展新頁,再加上社會學、人類學等跨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影響,年鑑史家在後續研究上力求更貼近「時代的主位」,而非一符號化的認知與創造符號──「世界如再現」──企圖以跨學科的視點,分析結構性因素。因此法國年鑑主導的「後國族書寫」,從初期運用社會學,進而加入人類學、計量學等方法,以更多元的問題意識探析歷史。
然而年鑑主導法國史學後,究竟該如何翻轉國族史書寫?在全球化的現在,還需要以國族概念書寫歷史嗎?隨著年鑑學派成為史學主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的「新史學」泛年鑑化,沿襲年鑑一脈的學者又如何自承與改變?年鑑由一開始的經濟社會史,幾經重點轉向,至70年代重視長時段結構的年鑑,80年代年鑑內部開始出現反省與質疑聲浪。講者以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社會史中「書籍史到閱讀史」的發展脈絡來說明,並主要以其老師夏堤埃(Roger Chartier,1945- )的論點來回應現況。
「世界即再現」,秦老師再次重申,「再現」的溝通性、符號化,皆含涉一個更細密的社會文化的實踐網,面對這張網,歷史學家其義務更深入探尋此文化實踐過程中的脈絡。
關於「書籍史」研究透由問題意識化,轉向到「閱讀史」的脈絡。更完整的的論點,可見講者所撰〈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與夏堤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一文。簡單來說,二者皆對原本著重「英雄式」的書籍史提出方法論、認識論上的改革,將書籍看作是資訊載體,透過載體摸索到資訊溝通的雙邊關係──透過馬爾坦首先以計量等方式,研究書籍背後的社經、權力結構,力求對書籍史進行「總的詮釋」;再至承蒙心態史訓練的夏堤埃,重視實踐閱讀「經驗」的他,將社會史的提問轉向到文化史的範疇,越往庶民心態、庶民閱讀經驗等領域深入──書籍已是整個龐大的閱讀路徑的一種材料,資訊的交換網絡中充滿雙邊的再現、雙重的身分(比如作者本身既是讀者也是作者,出版商以利益導向操作編輯)──「世界即再現」,秦老師再次重申,「再現」的溝通性、符號化,皆含涉一個更細密的社會文化的實踐網,面對這張網,歷史學家其義務更深入探尋此文化實踐過程中的脈絡。
即便自二十世紀晚期文化史蔚為主流,其意義不是將所有檢視歷史上個體將意義付諸於事物、文字和行為舉措的研究都視為文化史。這是將文化史研究範疇等同於歷史本身,是帝國主義式的認知定義,將導致自身分解。
值得注意的是:年鑑史學後繼者,於1990年代已不再以學派自居,戮力於反省、警戒學界霸權的形成(注2)。夏堤埃進行長久的文化史研究後,不斷檢省自身、回應當代。他在〈新文化史存在嗎?〉一文中提出:「即便自二十世紀晚期文化史蔚為主流,其意義不是將所有檢視歷史上個體將意義付諸於事物、文字和行為舉措的研究(如觀念史、文學史、藝術史、社會經濟史... ...),都視為文化史。」他認為:「這是將文化史研究範疇等同於歷史本身,是帝國主義式的認知定義,將導致自身分解。」,意味著不能將文化史視作歷史研究的終極定義,歷史本身沒有終點。講者最後點出泛年鑑化的歷史研究主流,應在未來以史學史的方式研究「年鑑史學」,讓其成為過去。然而以何種角度切入之,則是複雜而持續的當代辯證。同時,不再以「年鑑學派」自居的法國主流歷史觀點,(在當今此刻)如何轉向,以及看待自身的限制與可能性?年鑑史學啟發的研究思路與研究取徑,如何回應當代(國族、民族國家、全球化......)的「歷史」的敘事挑戰與功能(極可能是高度政治性的)挑戰?皆為亟待解釋的懸問。
Chartier Roger,at CEFRES, Prague, Czech Republic, 5.5.2011.PC by Wikipedia.

二、回應與省思

即使在文化史蔚為主流的書寫中,法國內部也面臨右派的抨擊──重視結構式、複雜性的後國族史書寫不夠符合『法國精神』。筆者對照臺灣本土,尚停留在建構「臺灣價值」的國族書寫範式,各路思潮競爭、未有定論;而觀法國年鑑史學研究方法,則在反省國族書寫、反省專業史學之權威上,位列前沿。個人認為年鑑反對歷史學「帝國式」的權威型塑,對橫遭政治意識形態挑戰、實用主義圍困的臺灣歷史學界,在覓尋自身定位的同時,是相當重要的點醒。
感觸之餘,圍繞秦老師所定義的「後國族史」,萌生數個疑竇、及尚未成熟的淺見:

(一)講者所定義的「後國族書寫」,非常有意思。個人揣想與此為後現代、解構等巨大思潮與反省聲浪中的產物,可謂是西方學界「異地同時」的趨勢;然而法國的「國族」書寫特色其來有自(注3),同時法國大學內部文院的組成與慣習也不同(注4),因此在呈現上與他國必有歧異:比起重視定義上「去國族」的排斥,法國更重視研究「取徑」的抽象概念化──非不書寫國族,而是不書寫刻板、符號、化約的帝國式的國族史。此或與法國自身的歷史相關,然而,個人欲更進一步詢問:「法國」本身的高度抽象化,無論在哪種書寫中都相當鮮明。只重視取徑的不同,是否更助長所謂「帝國式」的泛指認?是否促進帝國式符號泛化、廣化?會否進一步促進「國家」最為概念主體的中央集權?
此關乎另一問題:面向政治、但不為政治化的歷史書寫的可能性?同上文,即便事後國族書寫,仍可見「法國」此至高無上的抽象概念,壟罩於國族與後國族的歷史書寫上方。從而,受新文化史(或加入其他學科影響)的全球史書寫,與國別史框架下的文化社會史(注5),會否有本質上的衝突?而企圖小中寓大的新文化史方式的全球史脈絡,是否可能落入年鑑史學警戒的「帝國式」觀點、泛指認?
或許過程中舉例的Histoire Mondiale de la France(個人譯:《法蘭西的世界史》此書能稍微釋疑,不過礙於講演時間有限,舉例之外未能有更細緻精確地介紹,此書究竟如何拆卸原本的國族史書寫?是否有真正的去中心化?這是留給聽者的一大懸念,望日後有機會再釐清。
(二)
日後進行的史學史書寫中,年鑑史學(或年鑑學派)有可能被清晰地定義嗎?
一者,講者在解釋「後國族書寫」中使用之語彙以兩地並進的歷史轉向為比照:新文化史(來自美國史學界的概念,Lynn Hunt所提出”New Cutural History”),以及法國社會文化史( L’histoire du social)(注6),詞彙組成之不同,可見內在重心不同,但內涵上又相互映照。又從年鑑史學本身期刊名稱的改動,得見其內部重心轉移,知「年鑑史學」的發展需視為意識之活體,既有區域特殊經驗的法國文化,亦可置於更大的全球架構下檢視──當時的西方學界盛行的後現代思潮席捲而來,反省聲浪、解構需求紛至沓來。二者,其自身觀看自身的觀點,可見法國歷史學界對於歷史概念的位移:專業史學的歷史意識展現,越加具象於研究取徑的差異,而非哲學性質。從其本位觀之,年鑑史學的影響已擴張成整個主流專業史學,皆可稱之為「泛年鑑式」的,範圍之廣難以爬梳;同時,此史學轉向問題意識化的趨勢,也深深提醒筆者:當前的史學訓練,有其自身建構與變動的歷史,此是我輩所處時代的特色──泛年鑑史學書寫範式的固化以及限制,也可能正反過來動搖、限制「歷史概念」的建構。
年鑑自身的解構(不再以學派自居),主張讓年鑑學派走入歷史,成為史學史的研究對象,反思學院內學術習慣的限制,同時也是可能性。讓年鑑走入歷史,讓歷史得以繼續。

  • 注釋:
    1:秦曼儀,〈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與夏堤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臺大歷史學報》41,2008,頁262。
    2:個人猜想與法國六八學運內布的學院風向改革,以及當時全球的後現代、解構風氣相關。之間的關係或可能可以參考布赫迪厄,《學術人》,(臺北:時報出版),2019;或,馬勝利譯,夏堤埃、布赫迪厄著,《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法國精神」國組史的建構,於法國大革命以來到第三共和,皆相當激烈。尤其各黨派論爭「自由、平等、博愛」之象徵、紀念日的選定,皆有極大爭議。比如國歌、國慶等選擇,時至今日仍是法國重要的政治-歷史課題。相關研究可見:戴麗娟譯,皮耶‧諾哈編,《記憶所繫之處》,(臺北:行人出版),2012。
    4:布赫迪厄,《學術人》,(臺北:時報出版),2019。第三章分析法蘭西學術圈內成員社經背景,會發現文學院以法國布爾喬亞、大學校菁英體制出身,且多數未曾出國留學,以「法國經驗」為研究的主要對象。與臺灣相異,在法國歷史學院內,其歷史知識的累積本身就建立在一定套式的國族經驗上。
    5:若國族史的書寫建立在文化的相異性上,而有其文化經驗的時空特殊性,目前在承認「文化」有琪壁壘的同時,仍採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視此壁壘為模糊、變動的流體性邊界;而非採用杭亭頓在文明衝突論中所主張之僵固式、去脈絡化的視角,將文明集團作塊狀切割。
    6:秦曼儀,〈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與夏堤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頁262。
  • 參考資料:
    秦曼儀,〈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與夏堤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臺大歷史學報》08:41,2008,頁257-341。
    戴麗娟譯,皮耶‧諾哈編,《記憶所繫之處》,臺北:行人出版,2012。
    布赫迪厄,《學術人》,臺北:時報出版,2019。
    馬勝利譯,夏堤埃、布赫迪厄著,《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開槍的P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1月初,兩場音樂會體驗留下極深的印象。 一場原住民族語,一場則是客語,兩者的邊緣性並沒有阻擋音樂如何進入人的內心。 聊以兩篇雜記紀錄。 縮圖為藏於羅浮宮,波希所繪的《愚人船》。 本來就相當喜歡這幅畫。 一邊也呼應米莎《戇仔船》專輯的出發點,若對傅柯與中世紀歐洲、精神疾病有興趣者,可自行深入。
舊疾復發時,負面的心情書寫。 縮圖是提香,〈精明的寓意〉,狼、獅、狗一體的獸,象徵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時間,所有純粹的偶然,都必須藉由時間,作用成永恆的必然。 一如病,一如傷,一如生死。
作為美國短篇小說的仿生,試圖摸索我輩青年趨同的現實生活中,碰撞荒謬的形狀。並極度不道德地以友人為原型,以茲紀念一段逝去的友誼。
把自己生活的城市跟朋友都寫入這個短篇故事裡,去表達無所事事背後的無所適從。切身到個人的、青年的、或者生命的各種固化與流動,都是那麼不清不楚的,或者無以明狀的。
11月初,兩場音樂會體驗留下極深的印象。 一場原住民族語,一場則是客語,兩者的邊緣性並沒有阻擋音樂如何進入人的內心。 聊以兩篇雜記紀錄。 縮圖為藏於羅浮宮,波希所繪的《愚人船》。 本來就相當喜歡這幅畫。 一邊也呼應米莎《戇仔船》專輯的出發點,若對傅柯與中世紀歐洲、精神疾病有興趣者,可自行深入。
舊疾復發時,負面的心情書寫。 縮圖是提香,〈精明的寓意〉,狼、獅、狗一體的獸,象徵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時間,所有純粹的偶然,都必須藉由時間,作用成永恆的必然。 一如病,一如傷,一如生死。
作為美國短篇小說的仿生,試圖摸索我輩青年趨同的現實生活中,碰撞荒謬的形狀。並極度不道德地以友人為原型,以茲紀念一段逝去的友誼。
把自己生活的城市跟朋友都寫入這個短篇故事裡,去表達無所事事背後的無所適從。切身到個人的、青年的、或者生命的各種固化與流動,都是那麼不清不楚的,或者無以明狀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陳生:孫(教授)在本週和我們說某個老師(陳研究員)說中央沒有做經學的。孫不認同,陳堅持。陳認為思想非經學。感覺陳把清學當經學。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藉由歷史的往前推進,藝術不斷的在質疑舊的典範。 在西方的現代性觀念中,現代主義常被理解為持續挑戰舊有典範的一種態度。通常,我們對現代主義有這樣的認識,而在這種現代性中,時間性概念通常不被強調。曾經我閱讀過《歷史的天使》這本書,書中談到了現代哲學如何看待時間概念。基本上,有一個被稱為歷史主義的觀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陳生:孫(教授)在本週和我們說某個老師(陳研究員)說中央沒有做經學的。孫不認同,陳堅持。陳認為思想非經學。感覺陳把清學當經學。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藉由歷史的往前推進,藝術不斷的在質疑舊的典範。 在西方的現代性觀念中,現代主義常被理解為持續挑戰舊有典範的一種態度。通常,我們對現代主義有這樣的認識,而在這種現代性中,時間性概念通常不被強調。曾經我閱讀過《歷史的天使》這本書,書中談到了現代哲學如何看待時間概念。基本上,有一個被稱為歷史主義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