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4|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迷惑:「我為什麼在這裡?」

 很久以前,當我還在台大醫院當實習醫師時,精神科有一位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中年男性病人。
 大部分時候,他只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或落寞地坐在角落裡,根本看不出是一個被診斷為「妄想型精神分裂」的病人。但就在我覺得他似乎沒有什麼異常時,他就會出其不意的,彷彿從什麼惡夢中醒來一般,驚惶問說:「我為什麼在這裡?」
 然後,好像變成另一個人似的,張大眼睛,神色激昂地說他應該是在黃山或者蒙地卡羅之類的地方。逢人便問:「這是什麼地方?我為什麼會在這裡?」
 他驚惶的臉上寫著「迷惑」兩個大字。
 當時我只是個小小的實習醫師,對他幫不上什麼忙,但卻覺得他這樣的瘋癲行徑有著魅人之處,裡面好像隱藏了什麼深意。後來,在人生有了更多閱歷之後,才慢慢發現「我為什麼在這裡?」其實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正常人為什麼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呢?因為總覺得自己似乎應該在更高雅、更怡人的別的什麼地方,做著更有趣、更有意義的別的什麼事情。特別是在聽到有人去非洲旅行三個月、有人在宜蘭買了新房、有人到上海投資設廠,而自己居然還在埋頭苦寫業績衰退檢討報告,為繳交房貸而節衣縮食時,這樣的疑問和悲嘆就會顯得特別真切與磨人。
 有人說:「精神病人是人類心靈的雷達站。」他們的心性其實比正常人來得敏感,能夠偵知並放大多數人類所面臨的困境,口無遮攔地大聲說出或以誇張的行為赤裸裸呈現大家私密的想法、疑慮與覬覦。前面那位精神病人的驚惶問說:「我為什麼在這裡?」顯然就具有這種效果。
 今夜,晚餐後與H的長談,忽然又讓我想起那位病人,還有我自己。
 H是我大學時代的好友,同屬喜歡舞文弄墨的文藝青年。我們經常在一起打橋牌、談卡夫卡、喝悶酒。後來他忽然不見了,幾年後才又跟我聯絡上,在到以前經常去的七七餐廳吃飯喝酒時,他才說他當年因為有好幾科要補考,覺得沒意思,乾脆就退學當兵去了。當完兵也懶得再唸大學,就到一家貿易公司上班。學到一些訣竅後,才覺悟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可能更適合做生意,因而自己開了一家小公司,但剛開始壓力很大,也許因為心裡不安吧,所以又回頭來找大學時代經常跟他相濡以沫的我。老友重逢,當然是格外高興,但老實說,我當時心中有點懷疑:他這樣做真的會比把大學唸完來得好嗎?
 在那次見面後,我們又有二十年之久失去了聯繫,大家都已年過半百時,他又不意現身。想不到他當年的那家小公司如今已成了跨國企業,在大陸和美加的十個城市都有分公司,經常在全球各地飛來飛去,北京成了他的第二個家。聽他意興風發地暢談那次別後的種種,讓依然在賣文為生的我覺得有點驚訝,但也替他感到高興。我想他這次又主動來找我,並非要向我炫耀,而是認為我們曾經是同樣的意識體,渴望我能理解與分享他人生至此的一些感觸。
 我也對他談了一些我的寫作和我出版的書,他凝神諦聽,露出懷念久遠年代前一位戀人般的神色。我說我想送他兩三本書,他連忙打住說他會自己到書店裡去買,改天搭機回北京時可以好好拜讀,看看我現在在想些什麼。我很高興他能這樣說,也覺得這不是什麼客套話。雖然我們現在已走在完全不同的道路上,但依然能像大學時代般相知相惜。
 如果我因為看到老友的飛黃騰達而感到失落,懷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出了差錯,乃至驚惶自問:「我為什麼在這裡?」那我可能就會像那位精神病人一樣,陷入自我迷惑的深淵。我不是沒有過類似的迷惑,只是後來想通了。我為H感到高興,也為自己感到高興。
 隱居華爾登湖畔的梭羅,和他的文學好友愛默森曾有過一段軼事:據說,有一次梭羅因拒繳違背他信念的稅款而被關進牢裡。愛默森特地趕往探望,他對在鐵欄內的梭羅說:「大衛(梭羅的名字)啊!你為什麼在這裡?」梭羅則看著鐵欄外的愛默森,出言反問:「拉爾夫(愛默森的名字)啊!你為什麼不在這裡?」
 梭羅與愛默森雖然相知相惜,但在個性和信念上卻有著不小的差異、過著越來越不同的生活,偶而還會彼此嘲弄。愛默森溫文儒雅、謹言慎行,而梭羅則離經叛道、我行我素;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誰也不羨慕誰。每個人都能為他「為什麼在這裡」或「為什麼不在這裡」找到一個令他安心、信服、自傲的理由。
 我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不在H那裡?或H為什麼不在我這裡?除了個人的才情、際遇外,主要還是來自個人的選擇。「我為什麼在這裡?」因為我自己選擇來到這裡,我的信仰、我的價值觀、我的癖好讓我選擇來到這裡。如果我還相信我自己,看重我的信仰、價值觀、才情和癖好,就應該對「我在這裡」感到滿意。
 那些經常問「我為什麼在這裡?」的人,其實他們只是身體在「這裡」而已,心思早已飛到他們所羨慕的、別人所在的地方,怎麼能說「我在這裡」呢?。他們真正應該問的是:「我為什麼不在這裡?這裡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從別人的身上看到幸福?」
 夜漸深,我酌了一杯酒,到陽台上納涼。明月當空,清風徐來。在今夜離去時,H說他要趕回旅館,等一通美國來的電話,兩天後又要飛往北京,真是個大忙人。想起年輕時代經常和他在這樣的夜晚到七七餐廳喝酒的樂事,無勝懷念,我不禁輕輕舉起酒杯,在心裡說:「H啊,你為什麼不在這裡?」

歡迎光臨我在方格子的四個專題:

《紅塵阡陌:王溢嘉的人生筆記》
《120個兩性迷思》
《創意100擊》
《變態心理檔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