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使創業是一個充滿挑戰、並且失敗率超高的選項,
但是對於許多渴望完成理想願景的人來說,
「創業」這條路,依然是不二選擇。
只不過,創業初期在資源與資金同時缺乏的狀態下該如何順利起步,
都是初創者共同的煩惱。
初創者通常都會遇上下列這些障礙:
缺乏釐清創業目的,將事業發展焦點放錯方向。
無法確認自己選擇的創業標的是否是市場的「真需求」,
無法妥善思考短中長期的創業目標,以至於無法協助自己做好創業計畫,
包含無法確認自己需要多少資源與資金才能讓事業更接近成功。
害怕挫折,害怕失敗,舉棋不定。
缺乏創業經驗,面對挑戰時無法快速反應。
既使現在越來越多創業資訊與學習管道,
仍然會發現,
不論你是哪一個時期、哪一個領域的初創者,
遇到的挑戰依然很相似。
所以,當過往想創業的學員或客戶詢問到底該如何成功創業時,
通常我都會跟他們分享「最小可行性方案」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最小可行性方案」出自Eric Ries的《精實創業》一書,
指的是企業用最少的成本開發出最能代 表核心理念的產品版本。這個理論提供了初創族在最初缺乏資源而仍須推廣商品進入市場時,最適當的方法,
許多大型企業也同樣會使用MVP來推廣新商品與服務。
更重要的是,MVP原始主要的功能,是將產品推廣至市場後,透過市場給予真實的回應,
業者收取到回應之後,再將自家產品進行優化,推出更接近市場需求的產品,
如此不斷的循環,並且持續使用MVP模式,
就能帶動整個企業升級、也能讓消費者收到企業不斷優化的正面印象。
不過,首先必須要了解的是,
最小可行性方案的重點在於「可行性」,
我們可以用低成本來完成具備核心理念的產品,
而不是一昧追求最低成本,而忽略了產品必須具備核心理念,
如果本末倒置,抱持著「試試看」的心情在執行,
最終推行之後所得到的結果,勢必無法反映市場真正的聲音。
如果失敗,又再次研發產品,再次推行,一直循環,
如此的勞心勞力,耗費了這個計畫當中所有人的心血,
也花費了額外多出的成本,
失去實行最小可行性方案的目的。
MVP的例子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由於網路與線上行銷的發達,讓我們更能大量的降低成本,
而只需要專注推廣核心理念。
例如,募資平台上的各項商品,
在正式生產之前,透過線上推廣,能收集數據與資訊,
確認自己的商品於市場的接受度。
例如每年都推陳出新的I Phone,
永遠都在花大把金錢製作完美的商品之前,先透過大量的使用者經驗與數據收取到消費者資料,
然後再推出更為接近需求的商品。
不過,如同其他各種創業理論一般,
初創者仍然需要依照自己當下的環境與自身狀態,來做彈性調整,
也可合併各種不同的創業概念作為基礎來運作。
所以,
莉莉安想提供大家幾個思考方向,
來協助大家能在創業起步的階段,離成功更近一步。
- 為什麼選擇這項商品(或是服務)成為你的創業項目?
每當問到這個問題時,
原因有百百種,
許多是因為個人的熱情使然、也有因為正好身邊擁有該項目的資源,
不論你為何選擇這項產品成為你的創業項目,
都需要檢視自己是否熱情於這份項目,
這份熱情,能讓自己投入,願意持續研發並成長,
創業是一個持久戰,
如果無法熱情投入,
在遇上障礙時,就非常容易選擇放棄。
- 你所提供的商品,正在解決甚麼問題?
這是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
過往,在我協助的創業者當中出現了三種狀態,
一種,是當我問這個問題時,他能很清楚的說出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他能解決的問題,
另外一種,也是大多數的人,
他所說出來的,是單純用自己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認為自己可以協助解決的問題。
還有一種,是單純想解決自己所遇上的問題。
不管是從哪一個方向開始思考,
我們都需要確認,重點不在於產品是甚麼,
產品是解決問題的媒介,
我們真正能解決的不是事物表面顯現的問題,
而是問題的核心。
這份「核心」,猶如指南針一般,
會引領著創業初期的人,走向正確的道路。
- 接受初期的商業模式不甚完美。
許多人在創業之前不曾仔細透過商業模式做自我檢視,
其實是很能夠同理的,
商業模式如能設立完善,其實是需要有經驗的企業顧問從旁協助,
但是不管如何,
我們都需要先明白,
任何一個事業在真正執行運作之前,是還未收取到市場回應的狀態,
待運作一段時間,
會有很大的機會做商品本身的調整,或是商業模式運作的修改。
所以,創業者對於回應的開放度是很重要的,
才能有機會將自己的事業推往更適合市場的位置。
- 最小可行性方案裡,必須保留的核心理念是甚麼?
如同上文所寫,最小可行性方案最重要的是「可行性」,而非最低成本。
如左圖,如果核心理念是傳遞乘載的體驗,則我們創造出來的商品勢必必須要具有「乘載體驗」的能力,
才能獲得真正乘載體驗後的真實回饋。
每一項商品勢必都有設計理念,每一項服務也會有推廣的核心,
那關於你的事業的部分絕對要被保留下來的是甚麼呢?
如同Gogoro一般, 眾人以為他們是一個電動機車的公司, 實際上,他們將自己定位為「提供能源服務的科技公司」,
只是透過最生活化的產品「機車」來作為開始。
所以,當他們最開始運用試乘來做市場測驗時,
「提供能源的能力」就是他們絕對必須要保留的,而非強調機車的新潮設計。
5.你的最小可行性方案想要達成的目標是甚麼?
「以終為始」的觀念,會不斷的落實在每一項計畫裡,
你可以在運作之前先行思量自己在這次的執行當中,最終想要擁有的成果是甚麼,
這個目標可以同時是具體數字的量化目標,
也可以是體驗學習的質化目標,
重點在於,這份目標必須要能協助你能客觀的判斷市場回應。
6.最小可行性方案必須要的資源是甚麼?必須要的資金是多少?
這個部分已然進入到細節的計畫,
最小可行性方案不代表草率,
更重要的是能夠透過這樣的思維去思考,
我們可以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可能性去完成目標。
7.最小可行性方案裡,必須要加上「體驗目標」。
在原始的最小可行性方案裡,過度著重在「事務執行」上,
而缺乏創造客戶體驗,
更缺乏重視執行者的運作體驗。
但是,任何商品與服務,都是為人而創造,
如果忽略了這個部分,
使用者無法收到美好的使用體驗,
執行者執行的過程中無法順暢,
只會讓產品在市場推廣上遇到更多阻礙。
所以,最小可行性方案的執行者需要跳脫自己的固有思維,
用客戶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商品,
鍛鍊自己看待全局的能力,和看待產品的視野。
8.向你的「精準客戶」收取回饋
最小可行性方案的優勢是運用最低成本來收取市場回應,
來協助自己調整與優化產品。
但是,市場雜音非常多,
我們到底應該聆聽甚麼樣的聲音才能真正協助自己?
首先必須要先知道「精準客戶」是誰,
他們都是如何使用產品的,
在甚麼狀況之下會選擇使用產品,
他們透過產品,想要得到的是甚麼。
前陣子看到了日本麥當勞CEO的例子,
日本麥當勞自從2014年開始捲入雞肉食安風暴之後,一蹶不振,
現任的CEO卡薩諾瓦就喊出了「Fun Place To Go」的口號,
與上任CEO專注於食物美味度提升不同,
卡薩諾瓦更著重在麥當勞在使用者心理的位置,
因為她清楚的了解到,
喜歡麥當勞的人,想要的不只是食物的美味,
而是整體麥當勞所帶來的快樂體驗。
她發現,大多數來到麥當勞的顧客,有一半以上是媽媽,
媽媽們喜歡在麥當勞愉快地聊天,溜小孩,
孩子們則永遠都是麥當勞的忠實顧客,
所以,她花了時間,收集到了媽媽客群的第一手回饋資訊,
從店面裝潢、新商品推出、到客戶服務,做足了全面的升級。
所以,既使在產品推出之前,就已經先設定好TA,
但是,透過產品推出之後,大量的觀察,
才能更確認自己的精準客戶在哪兒,從而了解我們需要聽到的真正聲音是甚麼。
因為,事業需要的真正資源,都在你開始運作之後才會出現。
我見過的成功創業者,無不用心於自己的事業推廣,
任何創業的起步,對於未來事業的發展有長足的重要性,
千萬別只是「嘗試」,而是必須「用心」,
在台灣,創業環境與資源相對而言較為嚴峻,以至於創業成功機率極低,
但是我仍認為,
嚴峻的環境,更能發揮所有可能性,造就能抵禦市場波動的事業,
而這一切,都來自於創業起步時打下的基礎。
下一篇,莉莉安就來分享,創業起步時的成功思維與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