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職場心態#4 | 給產品經理的公司選擇指南

我常常遇到新鮮人以及工作五年以下的朋友,跟我請教,究竟要選擇什麼樣的公司最好,要選擇那些知名企業當顆小螺絲釘;還是要去新創,雖然自由卻缺少穩定的待遇。
假設你已經立定要擔任產品經理,我想從這個職位的角度,在這裡先進行一些公司的分類與介紹,給你一些基礎概念,幫助你去思考,找到你真正的心中所愛。

選擇喜歡的產業與想要服務的客戶

分成四個象限,從右上開始逆時鐘, 分別是:
  1. B2C硬體產品:例如智慧型手機
  2. B2B硬體產品:例如軍規手機
  3. B2B軟體產品:例如CRM管理系統
  4. B2C軟體產品:例如Spotify

軟體 vs. 硬體
從產品開發角度來看,軟體產品的特性,主要投注在人力與時間成本,開發與產品迭代速度快;硬體產品的特性是,因為模具是一次性高資本投資,所以在開發上市相對謹慎,要確保可靠度。
喜歡快節奏的,選擇軟體;生性謹慎細心,選擇硬體。
從產品營運方面,軟體產品可以很即時掌握客戶人數、使用情況;而硬體產品通常需要透過訂單、問卷、維修紀錄來彙整用戶資訊,如果可以連網且法規允許,也可以定期回傳行為數據來進行即時分析,例如iPhone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回傳。
這兩者概念上都是共通的,無論做什麼類型產品,都要盡量貼近客戶使用情境。

B2B vs. B2C
B2B指的是企業、公家機關方面的客戶,而B2C是你我一般消費者。
其實一家公司的產品,通常都會有兩種客戶面向,例如Facebook對一般消費者是社群交流平台;但對於店家,是廣告平台,所以自己要先去界定,你負責的產品線服務哪一塊目標客群。
一般消費者,對於產品消費較為感性、喜歡新奇感;企業客戶,尤其是採購部門,對於支出預算非常敏感,對於工程部門,在意可靠度,但因為採購資訊較為封閉,需要長期經營客戶關係。
B2B PM需要親自拜訪客戶,深入客戶產業、了解政策,建立良好政治人脈;而B2C PM需要透過各種行銷管道深植客戶心中,打造產品與顧客的情感連結。

選擇公司規模與文化

分成四個象限,從右上開始逆時鐘, 分別是:
  1. 台灣本土新創公司
  2. 台灣本土集團企業公司
  3. 外商集團企業公司
  4. 外商新創公司
所謂台灣本土跟外商,其實是一種主觀的文化風氣描述,以下並不代表,台灣企業主就沒有這些風氣,或是外商公司,就一定會有這種待遇。
一般而言,我們認知的外商文化是,高月薪、上班時間彈性、在溝通上直接、績效導向;而台灣本土公司是,月薪搭配高額獎金、上班時間嚴格要求、溝通上較為迂迴求圓融、人情導向。
薪資待遇、公司規定嚴謹度、溝通文化、組織看績效還是看人情,這都是自己可以去判斷選擇。
在此提供一些個人觀點,績效導向、直接溝通的公司,對於整體營運成長還是比較有幫助,但也許在某些人眼中,有些現實、有些無情,這端看個人價值觀去選擇。
人數規模大、經營有段時間的公司,通常會有較為健全的組織管理制度,可能會根據產品生命週期,分成不同專業的PM;而人數規模少的新創公司,通常沒有明確的分工,一個PM要充當各種角色。
是否重視健全分工、還是專注於目標達成,端看每個人對於工作風格的想法。

總結: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其實,對於沒有實際在這些公司就職過的人,是很難想像自己是否喜歡這些公司。
請想辦法去請教待過這些公司的前輩,並且根據年資、各種面向去了解,他們的想法。
我個人的職涯橫跨了許多角色、產業跟產品,從工程師到產品經理;從代工電子產品到自有品牌;從服務一般消費者到企業、工控客戶;從電子產業到教育產業。
對我而言,每一段經歷,我都從中學到我想要的。在代工廠學到如何應付客戶快速的變動需求,依然能如期如質交付產品;在品牌廠學到如何進行供應鏈產銷營運管理;在B2B公司,學到如何拜訪客戶、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在B2C公司,學會如何收集數據分析客戶行為來打造更好的產品體驗。
我在大公司學習制度的建立;我在自己開的小公司,建立適合工作室規模的制度。
我喜歡我自己每一個選擇,過程不輕鬆,但我樂在其中,希望你也有屬於自己的精彩旅程。

「喜歡我的文章,請按下愛心,讓我知道;按下追蹤,定期收看我的文章。 歡迎在文章底下、FB粉專留下你的想法,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寫下去的重要動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