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書評(二)|拯救者:只有被需要的時候,才感受的到自己的價值

首篇:

拯救者分為兩種常見的類型:
(1) 過度努力者
(2) 自戀者
拯救者愛的表現方式,是藉由不斷的付出來愛對方,對拯救者而言,最接近愛的感受,就是被需要

一、過度付出者自戀症患者的特徵

(1) 過度付出者
在學生時代,最常聽見的就是男性工具人的苦熬的故事,不論獻替學妹買早餐、當工具人幫忙修理電腦、當免費的計程車、熬夜聽對方抱怨大小事情、工具人們(拯救者)會努力製造相處機會及不斷付出的行為,渴望藉此感動對方。
在書中的例子是,欣宜同情自己男友的處境,而不斷借錢給自己男友,也好好的打掃家庭,期待男友可以東山再起,振作起來,但換來的只是男友不斷賭博和打電動。
過度付出者的姿態是低的,看起來有些自卑。

(2) 自戀症患者
與過度付出者相反,他們的姿態擺較高,在書中的舉例,在工作上他們會尋找著位階比他們低的女孩,像是上司吸引下屬,藉由工作之職給予很多幫助,他們看似自信,喜歡用浪漫的招式來吸引對方,給予對方最獨特的對待,像是無時無刻的Messenger訊息想著對方。
自戀者看起來很有自信,不過一旦伴侶不再需要,這層包裝就會被狠狠撕下,露出脆弱的那面,他們的外殼有多堅硬,內心就有多脆弱。

(3) 崩盤期
不論是過度付出還是自戀症患者,拯救者這兩種表現方式,他們無時無刻都想要伴侶來填滿自己的不安,過度付出者,會把對方理想化成男神或女神;自戀症患者則是把對方當作自己心愛的玩偶般緊緊抱著,在他們眼中,伴侶都不是完整的,而是自己的理想投射出來的樣子,白話文稱為:「小劇場」,他們看起來很灑脫,但潛意識的話語則是:「不要走,我需要你」。
被拒絕後,拯救者的小劇場泡泡破掉後,他們從幻想打落到現實後,自己是善良的為對方好,而對方卻這樣對他,他們會非常沮喪,甚至崩潰絕望,甚至責怪、仇視對方。
他們對愛情的信念,就是付出時間、金錢、精力,就能夠換取對方的感動,用自以為是的付出,以量化的付出來換取回饋,這樣的愛情價值觀常常出許多影視作品或愛情小說裡頭,所謂的「追求」套路也製造了許多拯救者。
我們總是認為:「付出的自己才有價值」
這樣看似救世主和聖母的行為,拯救者其實是非常需要愛,但他們常常會跨過人與人之間的界線,甚至是犧牲自己的健康和時間,實質上,卻是想要藉由犧牲來控制伴侶,都是因為害怕失去與對方的關係。
看似拯救人,事實上最需要拯救的人是他自己。
拯救者內心有破洞,不亞於被拯救者」

二、心理分析:被忽略的童年

自戀症患者與過度努力者可能會出現在一個人身上,不同比例程度,或是面對不同對象的反應,不論是拯救者的表現都源自於內在匱乏
莊博安心理師以兩個故事分別作分析,但我認為行為與原生家庭如何相處不見的有絕對關係,有著灰色地帶,其實取決於你如何去詮釋與選擇。
我的行為像是拯救者,有部分過度努力混合了自戀,但我的故事起源不見語故事中的劇本相同,所以,重要的不是找到因果,而是辨識自己的行為之下,自己的故事長什麼樣子。
過度努力者的童年從家庭中學習到用努力來換取父母的關注與疼愛,他們的童年被迫提早結束,必須早些成為小大人學會成熟、學會孝順、學會用功、學會有禮貌,像是單親的孩子會因為同情,而成為父親或是母親的情緒伴侶,他們能夠洞悉家庭的需求,他們努力地滿足,但同時他們把孩子的那一面壓到最深層的潛意識,他們努力不任性、不撒嬌,就算委屈或是過勞,都只會吞著眼淚,繼續付出。
他們選擇不把自己的情緒託付給父母身上,或許是知道父母不希望自己露出不承受的那面,不願或是不敢。
這些孩子愛得好累,但也只能默默掉眼淚,繼續掏空自己地付出。
自戀者的童年是被需略的,當我們小時候的情感是被忽略的,童年的我們父母語言傷害、因為工作關係而被忽略、重男(女)輕女(男)、或是只在乎最小的,我們缺乏父母的同理和關心,我們也缺乏客觀認識自己的機會,無法被看到,所以也難以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容易覺得這世界沒有溫暖,只好縮回自己的世界,告訴自己:「我很厲害,只是你們沒有看到」。
看似強大,但也缺乏心智化的過程,無法反思、無法客觀地推斷事情的背後的原因,並調整自己的心智結構,因為想要努力證明自己、努力讓自己被看到,使得他們缺乏接受自己的能力,無法看到自己的錯誤,往往會把問題推給其他人,好保護自己,但也造就了自己與他人無法形成關係。
自戀者無法接受弱小的自己,他們會追求完美、追求無懈可擊,但沒有人是完美的,無法完美就只能說謊或是武裝,自戀者就像一頭刺蝟,越是害怕,就越是把自己縮成一顆扎人的球,讓人不想靠近。
這也是男性自戀者自殺風險居高不下的原因,他騙得過別人,但騙不過自己,夜深人靜的時候,內心的傷就會提醒他自己,自己有多麼自卑。
拯救者們想愛,卻總是愛錯人,或是把伴侶默默推開而不自知,他們愛上的是「部分的對方」,大多是憂鬱、痛苦、匱乏。這就是拯救者所憐憫的,也就是腦海中想像能夠協助對方的時刻,但其實也是想要被對方看見「部分的自己」—缺愛的自己。
他們真正需要愛的人是自己。
其實他們只是渴望愛,渴望有個人可以待在不遠處,在他累了、慌了、怕了的時候,不會拋棄他,可以摸摸他的頭說:「不用擔心,就算情況糟糕,我都會陪你一起面對」

三、做為拯救者

做為一個拯救者來說,其實很擔心麻煩別人,就更容易扛起很多責任,這不見的是壞事情,我們雖然行為像個拯救者,但不見的成因都是源自於內心匱乏,有時候是個性使然,擁有更加體貼人心的特質,過於習慣使用這個特質過於受到制約,先天的個性、後天家庭的教育、成長過程的發現,等等經驗都可能讓我們養成拯救者的個性。
拯救者其實很「ㄍㄧㄥ」,死不坦白求救的那種個性,有時候會把自己掏空讓別人開心。
如果我們一直沒有覺察到這個特質,往往就會在關係中不斷累積失望,形成關係創傷,逐漸遠離愛,也逐漸失去愛人的能力,這是一件很悲傷的事情。
像是把自己割捨掉一樣。
如果你有拯救者的朋友,我們可以在他很努力付出的同時,想想其實他看起來很樂觀,但其實他也有很多感情需求,有時候看透他的需求,對他來講是個天大的拯救,他會非常非常感謝你的。
拯救者擁有很體貼、很暖心的付出,我們要學會的擁有智慧的給予,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自己填滿後,再去付出,不一定要成為拯救他人的救世主;面對不懂珍惜的人,可以想想是否是過頭的給予、或是對方就是個能量吸血鬼,只把你當作工具人。
對於我們不想要的,我們可以拒絕和逃避;對於我們需要的,我們可以任性索求。
你並非孤單的、放心地把自己交給世界,相信自己,你(我)也會得到幸福的。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專欄【愛情療聊】,也歡迎來我的臉書與我互動,若有情感諮詢需求,請填表單【情感諮詢】。感謝你的支持,願你在關係裡更愛自己。昆陽
昆陽 Peace 2021.5.1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