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桑德爾新書《成功的反思》第二章——「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封面圖片:攝影師:Pixabay,連結:Pexels
桑德爾在第一章描述了才德至上產生的「贏者值得、輸家活該」價值觀可能會為民粹反撲埋下伏筆。而第二章,桑德爾透過宗教天命的角度來探討才德思想的脈絡。
除了效率與公平的考量外,依據才德分配報酬與職務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彰顯了人類能動性,讓人有「成功操之在我」感受;但同時,這種的許諾卻也暗示著——如果失敗了,也全都是你自己搞砸的。桑德爾認為,現代才德原則強調人類能動性,以及嚴苛看待不幸者的兩個特點,都可以連結到《聖經》的世界觀。

誰該受到救贖?從「天選」到「自助」

為了肯定神的全能,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喀爾文都認為救贖只能來自神的揀選,而與人有多少功德無關;否則救贖與否就會至少有部分決定於人、而非完全取決於神。喀爾文神學甚至指出:行聖禮是為了要榮耀神、而不是獲得神恩的手段。
但信徒們當然希望確保自己蒙受揀選,因此喀爾文教派發展出一個工作倫理觀:因為神會召喚世人從事某項工作,因此認真工作就是在行神賦予的天職、也就是蒙神揀選的徵兆與證明。
然而人很難拒絕天助自助者的想法,因此這種「認真工作是蒙受揀選的徵兆」的觀念實際上給了清教徒將其偷渡成「認真工作是蒙受揀選的管道」的機會。這使得「救贖與蒙福只能天選」,被重新認定為「事在人為」——如果我做的夠努力、也夠好,那就會受到揀選;相對的,未受揀選表示是神的敵人、應當仇視。

天命為世俗成就背書

雖然以上的爭論是針對神恩救贖,但桑德爾提出美國文化歷史學家傑克森・李爾斯 (Jackson Lears)的說法,認為我們對於世俗成功的看法背後也藏著這種天命觀:
當解放神學開始強調人有能力靠自己得到救贖,成功便開始同時象徵個人才德與天命⋯⋯天命就這樣隱而不顯地成了財富不均的背書。
人的努力再加上神的應許,讓才德至上論將世俗成就道德化。而桑德爾認為這會忽略機遇的不可預測,營造「贏家值得、輸家活該」的氛圍、進而產生才德霸權。

美國的天命:良善故偉大

這種為世俗成就背書的天命觀,也被拿來為美國的強盛背書:神選的美國因為良善而偉大。自從艾森豪錯誤引用托克維爾的著作後,這個說法廣受許多美國總統青睞。但以這個邏輯為前提,似乎就難以反對「富人因有德而發財」。而桑德爾認為,這確實讓自由派越來越認同要以個人責任與「是否應得」來看待國家的福利政策。
最後,桑德爾指出,相信美國因良善而偉大的天命、總是站在歷史的正確面,可能在風雨飄搖時帶來希望、也可能在權勢者心中種下傲慢。以全球化、消除歧視、促進機會平等為基底的許多政策都被視為「歷史正確面」,特別消除歧視、增加機會本身也都值得追求;但當「這樣一定是對的」的想法深植心中,「我可能做錯了」的謙卑就難以被提及。

補述:健保之爭

桑德爾在本章以強調人的意志與能動性,並主張神會以財富與健康獎勵信仰者的成功神學 (prosperity gospel),作為將世俗成就天命道德化的例子。這種論述就如同才德配位觀,高舉著個人責任、也時不時展示其無情面。
例如美國健保爭議中,有眾議員認為向健保需求較大者收取較高保費是合乎道德的,因為這可以減低生活習慣良好者的花費。另外,美國某超市創辦人也投書反對健保是基本人權,因為許多人的不健康是咎由自取,無權期待同胞協助。

筆記

這章主要以宗教出發,論述現代才德觀背後也帶有天命觀的色彩。而由於基督宗教對於美國影響甚大,所以如果有著天命背書,應該確實會讓才德觀在美國具備更好的道德地位。而桑德爾似乎或多或少暗示著,這讓才德觀更加根深蒂固。
但離開基督宗教的社會,就不確定這段討論是否有意義。臺灣並不是基督宗教為主的社會,我本人也不是其信仰者。但我們似乎或多或少還是會有「他賺得多是因為他有本事」這種類似於「贏家值得、輸家活該」的才德價值觀。那似乎對於桑德爾論述的才德觀來說,有沒有宗教思維背書、賦予額外的道德地位,就沒有這麼重要了。
但當然,台灣社會對於才德的感受,無論在篤信才德的程度上,或是對於輸家贏家的看法上,或許不一定如同桑德爾所描述的美國社會強烈而壁壘分明。因此,尚不能下定論這章對於宗教意義上的道德探討,對於現代才德觀到底有多少影響。
avatar-img
11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en Tao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成功的反思》)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麥可・桑德爾的新書。他在第一章提出本書的討論重點「才德至上論」,並以此推出了「贏者值得、輸家活該」的社會價值觀。 其可能導致以市場為重的統治精英、排除道德的公共論述、以及屈辱政治;而公共意義真空與公民失去連結的情況,使極端得以趁虛而入,引起民粹反抗。
善意理解原則對於被踩到雷區的人之所以不實用,是因為他們當下專注的是感受、而不是論理。 理解這一點、並釐清「善意」與「理性」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可以用新的方式看待「不理性的人」,並有機會主動的將他們的理性邀請回來。 但這樣的結論,會不會引出更多的問題呢?
如果討論參與者能保持理性,並能夠以交流、推進討論為優先目的,那善意理解原則蠻夠用的。因為他還是有著對於論證理解的友善,這可以讓我們避免誤解或妖魔化對方的論證。 但實際狀況是,人人都有自己的雷區、也都可能更在乎討論本身以外的事物。而這使得專注於論證的善意理解原則,在實際的公共討論中可能不是這麼好用。
討論公共議題時,我們可以用「假想情境」來檢視對方的理由是否重要或是否精準。這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值得深入探討的理由、避免浪費討論時間。 最近剛好有個練習判斷重要理由的好機會:壽司郎一聲令下,讓全台灣多了一百多隻鮭魚。
善意理解的目標很明確:用「論證理解上的善意」來聚焦對於議題有意義的討論。而且這也確實有友善的成分。 只是這種「善意」好像不太在乎對方的感受,只是想搞清楚對方的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
哲學的態度大概不太適合拿來跟朋友聯絡感情,但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中卻相當重要。 而哲學的善意理解原則,可以提醒我們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上先「辨識雜訊」、並為雙方溝通的頻率加以「調頻」,讓這個議題的討論可以順利的進行下去。
《成功的反思》)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麥可・桑德爾的新書。他在第一章提出本書的討論重點「才德至上論」,並以此推出了「贏者值得、輸家活該」的社會價值觀。 其可能導致以市場為重的統治精英、排除道德的公共論述、以及屈辱政治;而公共意義真空與公民失去連結的情況,使極端得以趁虛而入,引起民粹反抗。
善意理解原則對於被踩到雷區的人之所以不實用,是因為他們當下專注的是感受、而不是論理。 理解這一點、並釐清「善意」與「理性」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可以用新的方式看待「不理性的人」,並有機會主動的將他們的理性邀請回來。 但這樣的結論,會不會引出更多的問題呢?
如果討論參與者能保持理性,並能夠以交流、推進討論為優先目的,那善意理解原則蠻夠用的。因為他還是有著對於論證理解的友善,這可以讓我們避免誤解或妖魔化對方的論證。 但實際狀況是,人人都有自己的雷區、也都可能更在乎討論本身以外的事物。而這使得專注於論證的善意理解原則,在實際的公共討論中可能不是這麼好用。
討論公共議題時,我們可以用「假想情境」來檢視對方的理由是否重要或是否精準。這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值得深入探討的理由、避免浪費討論時間。 最近剛好有個練習判斷重要理由的好機會:壽司郎一聲令下,讓全台灣多了一百多隻鮭魚。
善意理解的目標很明確:用「論證理解上的善意」來聚焦對於議題有意義的討論。而且這也確實有友善的成分。 只是這種「善意」好像不太在乎對方的感受,只是想搞清楚對方的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
哲學的態度大概不太適合拿來跟朋友聯絡感情,但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中卻相當重要。 而哲學的善意理解原則,可以提醒我們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上先「辨識雜訊」、並為雙方溝通的頻率加以「調頻」,讓這個議題的討論可以順利的進行下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業,就是我們“以為”的信念。 每個文化每個族群每個政府甚至每個宗教,對是非善惡都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人類依其不同的教化,將不同的道德版本植入自身的信念系統,成為潛意識中自我評判的量尺,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罪惡感。 如果宇宙真的有一個神,在審判我們的是非對錯,主導我們最後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那麼祂應該以
Thumbnail
【從平凡到卓越:你的人生處於哪個階段?】 「三個僕人代表了我們人生的三種狀態。平凡的人通常不會積極利用資源去創造價值,因為對未知和風險的恐懼使他們選擇逃避…」 我們是否善用資源,決定了我們是停滯不前,還是邁向卓越。你想成為哪一種人?
Thumbnail
本文繼上一篇,引用「自強不息者最終能得到拯救的主題」探討東西文化差異。在文章中提到了亞斯蘭、彼得、愛德蒙、露西和蘇珊等角色,以及他們在納尼亞世界中的冒險和成長。文章指出人生中充滿了善惡拉鋸的現象,只有忠於展現獨特自我的生命冒險,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你認為人類先要生存下去,真相和名聲哪個比較重要?」(《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p118)
Thumbnail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Thumbnail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業,就是我們“以為”的信念。 每個文化每個族群每個政府甚至每個宗教,對是非善惡都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人類依其不同的教化,將不同的道德版本植入自身的信念系統,成為潛意識中自我評判的量尺,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罪惡感。 如果宇宙真的有一個神,在審判我們的是非對錯,主導我們最後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那麼祂應該以
Thumbnail
【從平凡到卓越:你的人生處於哪個階段?】 「三個僕人代表了我們人生的三種狀態。平凡的人通常不會積極利用資源去創造價值,因為對未知和風險的恐懼使他們選擇逃避…」 我們是否善用資源,決定了我們是停滯不前,還是邁向卓越。你想成為哪一種人?
Thumbnail
本文繼上一篇,引用「自強不息者最終能得到拯救的主題」探討東西文化差異。在文章中提到了亞斯蘭、彼得、愛德蒙、露西和蘇珊等角色,以及他們在納尼亞世界中的冒險和成長。文章指出人生中充滿了善惡拉鋸的現象,只有忠於展現獨特自我的生命冒險,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你認為人類先要生存下去,真相和名聲哪個比較重要?」(《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p118)
Thumbnail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Thumbnail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