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22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Andy老師的學習歷程(下)

從運動防護轉戰到運動訓練,發現這個坑也是非常非常大啊!客人帶得越多,越覺得人體真是奧妙,越覺得自己了解的不夠多。 剛開始經驗還不夠多,有點像瞎子摸象的感覺,眼睛看見的、手看見的都是局部的。動作訓練進退階模式的深度廣度也不足,強度、動力鏈的銜接也有很多斷層。 透過不斷地看書、上課、考試、自主訓練、教學、書寫,才慢慢建立起整體的觀察、快速的反應、系統性訓練模式,還有自信。也找到適合自己教學的風格,同時也不失動作發展的順序。 除了運動防護員證照之外,還有哪些是我覺得重要的證照或內容呢?接下來一個一個向大家介紹一下吧。

運動防護員證

考照經驗
運動防護員證照,是屬教育部體育署管轄的。運動防護員的業務範圍、科系認定、課程認定、實習認定等等,細項眾多,有興趣可以在教育部體育署搜尋得到資料。 順帶一提,歷屆考題也可以在這邊找得到,有興趣報考的同學們多多參考一下,幫助很大哦。 我在102和103年度參加臺灣運動傷害防護學會辦理的運動防護員資格檢定考試,考試分為學科和術科。我是102年度學科通過、術科不通過,隔年103年度參加免學科組,通過術科考試,順利取得運動防護員證。 學科考試的內容非常廣,原則上就是大學時期所學的內容(廢話),當初準備考試的方法,除了參考應屆考題之外,還有和運動醫學系和物理治療系的同儕們,舉行讀書會互相交流、學習。另外就是要多多練習貼紮,和情境臨場反應。 由於我超修了學分,大四時期就自然有更多時間可以利用了。可以專心參加網球校隊的活動、休閒娛樂、實習、讀書。學科自然不需要太擔心,但是那時候術科真是弱點啊,一直到臺北體育學院讀書才知道,大學時期接觸運動防護的實務經驗遠遠不足,難怪第一年考不過。

業務簡介
送醫前之緊急處理 運動防護員至少具有初級救護技術員證照(EMT-1)的緊急救護能力。能在第一時間施行急救及現場處理,安全地協助後送就醫,同時避免不必要的二次傷害。
初步評估運動傷害 初步辨識運動傷害的狀態及嚴重性,同時考量選手、球團、賽事各方面的需求,給予適當的建議及後續計畫。 給予醫師、物理治療師更多運動傷害信息、球團及選手的需求,建立適合選手的運動傷害照護計畫。
運動傷害照護計畫 傷後的恢復,需要不同專業齊心合作介入,如選手、教練、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肌力體能教練,甚至是營養師、心理諮商師等。 運動防護員是接觸選手最密集的角色之一,能擔任不同專業間的溝通橋樑,以利所有介入的整合,協助選手順利回場。 在專業範疇內促進選手恢復運動訓練,來參與照護計畫。
健康管理行政 建立選手健康資料庫,能追蹤選手的傷病情況,並給予教練團隊回饋,利於治療計畫、訓練計畫及競賽策略的調整。 建立緊急醫療、運動防護相關服務標準流程。管理運動防護所需之器材及耗材,並管控耗材的預算。
預防運動傷害與健康促進 盯場是運動防護員在選手訓練、比賽時的必要工作,除了蒐集更多專項動作訊息,有利於後續照護計畫調整外,若能親眼看見受傷機轉,就能更準確地施以適當的處置。 訓練、比賽前,須注意天氣、溫溼度、運動器材、場地等,有無存在潛在的運動風險,並提早做預防工作。 訓練、比賽前,協助選手運動貼紮,可為患處予以保護,或預防二次傷害發生。 協助設計運動檢測健康檢查,利於追蹤選手不同時期的運動能力和健康狀況,並檢視過去系統性資料,找出其他潛在的風險因子。

未來出路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搜尋到的資料所示,截至105年,考照通過率約落在25%左右,全臺灣總有效證照人數不到250人。但是在104年度開始,不再一年只舉辦一次考試,市場需求增加,運動防護員人數也增加了。 根據政府資料開放平臺所示,截至2021年3月運動防護員職業人數已破500人,工作類別在「運動防護人員巡迴服務計畫」是最多人的,再來是半職業運動團隊、職業運動團隊、國家代表隊。醫療院所的運動醫學團隊,是我所在的工作類別,而全臺灣人數不到30人。 雖然目前相當稀少,但相信臺灣人對於健康、對於運動醫學的觀念慢慢改變,未來的發展、工作機會會漸漸增加。 但別忘了運動防護員的專業範疇有限(每個專業都一樣啦),相關專業間的分工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曾經待過運動防護員被歧視的環境,也有待過專業間整合很好的環境,更加體會專業間合作的可貴。
專業間相互合作,是運動傷害恢復計畫最有效率的方式
2015年全中運網球組防護站,此次賽事防護由台北市立大學提供專業人力,我擔任網球組組長,記得天氣非常炎熱,謝謝學弟妹們一起努力。
2015年全中運網球組防護站,此次賽事防護由台北市立大學提供專業人力, 我擔任網球組組長,記得天氣非常炎熱,謝謝學弟妹們一起努力。

Redcord國際認證

Redcord原名為Sling ExerciseTherapy(SET),從1991年開始發展,是來自挪威的懸吊訓練技術。
透過系統化訓練模式及Redcord各種配件搭配,能產生以下幾種特性:
  1. 閉鎖鏈運動(Closed Kinetic Chain, CKC): 遠端不動近端動,更符合人類活動的動作模式,包含走、跑、推、拉等等。在這種動作模式下訓練,能讓大腦容易應用到日常活動或運動中。透過彈力繩,創造關節應力較低的狀態下訓練,容易達到無痛訓練外,也是改善代償的理想環境。
  2. 創造不穩定(Instability): 懸吊繩相對於地面、固定性器材是不穩定的,並可以利用震動或其他創造不穩定平面的器材,增加神經徵招,使用更多肌束來訓練。進階者可以利用多點懸吊模式,讓神經肌肉控制達到極高的活化。
  3. 3D面向的動作模式(3D movement): 人類活動的動作模式是3D的,冠狀面、矢狀面、水平面的肌肉群會同時使用,三個面向的動作同時訓練,能訓練更多的功能性、協調性,還有平衡。
  4. 系統化訓練模式(Redcord Education Program): 原廠針對不同族群推出不同課程,需要治療及復健者,為Neurac系列課程;需要增強體適能者,為Active系列課程;針對運動員,為Sport系列課程。 另外在每一項動作訓練裡,也有進退階的概念,能針對每個人打造適合自己強度的訓練模式。
Redcord是我在醫院工作後第一個學習、考取的證照,分別得到Neurac 1及Active Introduction兩張證照,對於入門者而言是非常好上手的技術,基本上照著原廠設定的條件下訓練,就八九不離十了。 但入門容易不代表這是簡單的技術,如何正確評估選擇合適的訓練模式、能瞬間判斷整體動作的觀察眼、客製化的擺位、細膩的手感、精確的指導語的能力,都會大大影響訓練的效率。 對於剛接觸運動訓練的顧客也是有很多好處的,他們可能已經疼痛很久,或本來就沒有太多運動的經驗,不太會也不太懂得使用自己的身體,Redcord也可以很輕鬆的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慢慢學習控制,因為有彈力帶幫忙降低強度。 孤立出我們要練的目標肌群,創造目標肌群理想的訓練環境。而Redcord甚至能針對深層核心肌群來訓練,這是我目前認為最難以取代的特性,顧客也常常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更好的動作控制,增加頸椎、腰椎的穩定性。
Supine bridge,主要是訓練腿後肌群的訓練模式。

MBSC-CFSC 功能性訓練教練認證

功能性訓練教練認證(Certified Functional Strength Coach, CFSC),教科書就是前幾年在臺灣帶起一波流行的《麥可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是由美國著名的功能性訓練機構 - Mike Boyle Strength & Conditioning 所發行的證照。
功能性訓練是有目的性的訓練,依照每個人的需求而有所不同,目標在於無痛訓練降低運動風險提高運動表現,是一種需要不斷觀察評估、重質不重量,且有系統性的訓練模式,功能性訓練也是我目前工作最常使用的技術。 從滾筒組織放鬆、靜態伸展、動態伸展、呼吸、動作準備、動作技術、增強式訓練、功能性肌力、能量系統都有著墨。MBSC提供了一套累積幾十年經驗的動作訓練系統,也有有效率的指導語可供學習,也非常注重單側訓練模式,有效降低運動風險,也更符合日常活動、專項運動的功能性。 功能性訓練也非常符合運動防護員的業務,運動防護員的前端為物理治療師,後端有肌力與體能訓練師,他們的訓練模式可以說是的不交集的兩種範疇,而中間要產生交集、動作發展的連續性,就要靠我們來協助了。一個良好的訓練計畫,真的要靠不同專業齊心協力完成,因為我了解並尊重專業,而我認識的這些專業人士,實力也相當強悍,可以放心地把顧客交給他們。 對於顧客或是運動選手而言,功能性訓練能產生非常好的銜接,可以安心進行顧客需要的運動。我們也能在這個時期教導選手運動表現與運動風險的拿捏,什麼時候該選擇運動表現好但是風險高的動作,什麼時候該選擇運動表現有限但運動風險也較低的安全牌。
分腿蹲(Split squat),是必練的單側下肢推的動作模式。 功能性訓練也是我目前工作最常使用的技術。

RKC 俄羅斯壺鈴教練培訓認證

俄羅斯壺鈴教練培訓認證(Russian Kettlebell Certification, RKC),是由龍門(Dragon Door)開設的壺鈴認證課程。而俄羅斯是壺鈴運動的發源地,於1970年代前蘇聯特種部隊就有使用壺鈴作為訓練工具來增強戰力的歷史。 剛開始是先向擁有多項壺鈴證照前輩開的基礎班(Optimum Kinetics)學習,也向前輩請教:「市面上壺鈴證照這麼多,要怎麼選擇?」前輩指點說:「錢花在刀口上,先從國際大證照開始,先從RKC或SFG選一個吧。」 RKC可以說是硬式壺鈴的老大哥,非常強調技術爆發力,上課的強度相當高,考試的難度也是眾所皆知的。考試除了示範安全地執行指定動作外,最著名的就是5分鐘100次抓舉測試(Snatch test),RKC有規定不同體重量級有不同的考試重量,例如我需要拿20公斤的壺鈴完成才能通過測驗。
考試分三個部分:
Push up test:硬式伏地挺身,課程一開始會教、測驗,測驗不過就不用上課了。
Teaching Assessment: 1. Swing(盪壺) 2. Get up(土耳其起身) 3. Clean(上搏) 4. Military press(軍事推舉) 5. Front squat(前蹲,是唯一需要雙壺的動作) 6. Snatch(抓舉)
Snatch test:5分鐘內達成有效的100次抓舉
從沒有重訓習慣到考試通過,花了大約9個月的時間進行自主訓練計畫,當時我身體素質沒有很好,但實在太想取得這張證照了,所以在計畫裡,除了瀕臨過度訓練的風險外,也有累積運動傷害這一項(真是任性的防護員,後來花了半年才完全恢復),而考試時期,我的身體組成也是人生的巔峰時期(肌肉量最高、體脂肪最低)。 取得證照之後,可以說對於壺鈴的教學具有一定的能力了,RKC除了考試難度高外,教學細節也不馬虎,也有一套訓練進程規劃,在執行雙手盪壺以前,至少須要先完成九個任務再來盪吧!這麼做是為了讓每位學員都很安全! 後來Optimum Kinetics也有開設「國際壺鈴功能性肌力訓練」,講師為韓國教練Sung Eun Hyun(炫成銀,2017年IUKL 世界壺鈴錦標賽 24kg長循環第1名、雙項第1名),從硬式壺鈴、競技壺鈴到花式壺鈴都體驗了一輪,大大增加對於壺鈴應用的深度與廣度。 壺鈴的應用真的非常地廣,從功能性訓練、筋膜鏈訓練、重量訓練、呼吸訓練都是很好的訓練工具,也是我教學最常用的器材。未來我也多寫一些文章,讓大家認識壺鈴有多靈活。
Military press(軍事推舉)。一開始只推得動12公斤壺鈴, 透過訓練一路練到20公斤,一路練到通過考試。

NASM-CES 運動矯正專家

美國國家運動醫學會運動矯正專家(NASM-Corrective Exercise Specialist) 。 美國國家運動醫學會(NASM)是美國證照協會(NCCA)認可的機構之一,凡是NCCA認可的證照,在國際上具有非常高的公信力和專業度。CES報名方案非常多,最推薦的是常常上官網,等到節慶有優惠時報名自學方案。 自學方案會給電子書教材,使用的教材是《NASM Essentials of Corrective Exercise Training》,所以不需買實體書了。內容非常非常豐富,建議具備解剖學、肌動學、運動生理學的基礎。 主軸概念是Corrective Exercise Continuum(矯正運動連續階段):
Inhibit(抑制)→ 抑制過度活化肌肉的張力 Lengthen(伸展)→ 增加組織延展性及關節活動度 Activate(活化)→ 神經肌肉再教育 Integrate(整合)→ 整合性動作訓練模式
由於我考這張證照的時候,已經具備幾年的實務經驗了,對各種放鬆、訓練的介入,組織狀態會有什麼改變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讀這本書的內容時,較容易理解書中要表達的訊息,也建議正在準備考這張證照的大家千萬不要死背,會非常辛苦。若已經覺得很辛苦了,建議先回頭看肌動學,建立肌肉骨骼活動的3D模型在腦海中。 基本上目前主流的運動矯正流程,大致如書中所示的流程執行。 功能上的問題,簡單來說,因為種種原因導致骨骼肌肉結構排列失衡,某些肌肉過度活化,也有某些肌肉被抑制,運動矯正的思路,是使去活化的肌肉活化、過度活化的肌肉去活化,結構排列就比較平衡了,然後再做整體性的動作訓練,讓大腦複習組織張力平衡時,要怎麼操控身體來產生良好的動作。 講得清楚做得難,要記得每個人的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有很多例外狀況或不可逆的傷害影響,當然也有同時發生兩件以上的傷害互相影響,或者有些代償是被其他代償隱藏的,都需要仔細評估,好好向顧客溝通,跟顧客一起一步步來處理。 身為顧客也必須了解,身體是非常複雜的系統,有時候真的沒辦法用一些疾病名稱來說明所有的問題,需要花時間嘗試、一步一步排除疑慮,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俗話說「錢能解決的都是小事」,對我們來講「能訓練就解決的,都是小事」,只怕顧客懶得練而已。
NASM-CES飄洋過海的證書

DNS 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

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來自捷克布拉格學院巴柏.柯勒博士(Dr. Pavel Kolar)以發展肌動學為基礎研發出「改造大腦」的訓練方法和理論。 人的動作模式會因為社會化的歷練、傷害而改變,能夠正確使用肌肉群來產生動作的關鍵就在大腦,肌肉群的指揮司令官出問題了,動作自然也一定會出問題。而DNS就是讓大腦去複習控制肌肉的正確指令,而這些正確指令,要從幼兒時期來講起。
人體的動作控制,大部份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就發展完成。
發展肌動學從幼兒時期的趴、躺開始講,正常小朋友是如何從這些姿勢,透過小小的「動機」一點一點慢慢學會一些關鍵能力,從四足跪姿、斜坐姿、支撐站立到行走。這些所有的過程,全身的肌肉群是如何發展的?這些肌肉在什麼時期具備什麼能力?
DNS非常注重發展肌動學的原則、深層核心的矢狀穩定、關節中心化及橫膈膜的功能。
DNS課程裡沒有不是重點的地方,全程繃緊大腦學習學科及術科,上完A和B課程,都會有種返老還童的感覺。A課程以未分化動作(Non-Isolated Motion)為主軸,B課程以分化動作(Isolated Motion)發展為主,對於動作發展有整體性的初步認識了,接下來也是要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然後上C課程繼續進修。 大家都會呼吸,但呼吸動作的品質好不好就因人而異了。DNS學到的知識及技術,可以幫助大家如何達到更好的呼吸,更好的呼吸代表更好的核心能力,並將這些能力應用在四肢的動作上,最後達到運動防護的效果。
此課程分為A、B、C及應用課程,由宏甫顧問有限公司的台灣筋膜研究室(TIFAR)向捷克布拉格學院安排講師設立的課程,非常感謝主辦單位及講師的努力,排除萬難通過嚴格的檢疫流程,一度讓臺灣成為全世界唯一能上DNS課程的國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